分享

犯罪片,就是剥洋葱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8-13



作为一个特别喜欢犯罪悬疑类影片的人,当然不能放过曾经追过的犯罪小说改编的电影。


《心理罪》刚开始在网站连载的时候,还是2006年在天涯的蓬莱鬼话。


那里不仅有人写小说,还有人发真实灵异经历,鬼气森森的地方,绝佳的夜晚挑灯睡前读物。


当时看《心理罪》,就觉得这小说很不一般。不管是小说名字,还是章节名字,都很赛高。


什么「血之魅」、「教化厂」、「强奸城市」、「夺命医院」、「暗河」。


每一个看起来都是千万级的大IP。


《心理罪》的原著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老师


那会儿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影视内容,更没有什么《信号》《犯罪心理》这样讲犯罪画像的刑侦剧集。


所以在看到《心理罪》里,通过各种痕迹学原理和心理学理论来划定罪犯特征的时候,真的觉得很新鲜。


而现在,这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演员是廖凡和李易峰,还有万茜。


选取的,是小说《心理罪画像》里面的血之魅章节。


一个关于人血牛奶的故事。


人血牛奶,好喝吗?


看到这个阵容的时候,我有点顾虑。


廖凡来演警察邰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廖凡的演技有目共睹,对犯罪片和警察角色的把握,更有《白日焰火》的柏林影帝保驾护航,很稳妥的选择。


李易峰饰演的方木和廖凡饰演的邰伟相互看不顺眼


李易峰近年来很努力,还出演了谍战剧《麻雀》,能够感觉出来,他在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戏路,努力摆脱「小鲜肉」的形象。他在《老炮儿》演冯小刚的儿子,也可圈可点。


但是《心理罪》小说里的方木,是一个有点冷峻的天才角色,非常擅长心理分析,甚至还有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李易峰给人的感觉,还是和这样的人设有些出入。


第一反应是,他的形象有点太阳光了。


李易峰饰演的方木


因为有了这样的怀疑态度,看《心理罪》的时候,我是充满了挑剔的。


的确挑出了不少毛病。


电影开头就是一段尸体解剖的戏,在万茜饰演的法医一边开膛破肚一边解说的时候,李易峰饰演的方木冲了进来,对着尸体开始了分析,通过心理画像,立马就在人群中找出了罪犯。


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这也太神了吧。


方木的分析依据,是尸体上刀口的方向、深度,由此推断出凶手的身份。


这种设定,和小说原著相比会略嫌失之于简化。


同样讲心理画像的韩国刑侦剧《信号》里,主人公推断出凶手的身份是医院工作者,是因为见过凶手打扮时髦,身上饰品众多,却单单没有涂指甲,反倒是把指甲剪得很短,还有持握器械的痕迹。


由此推断出,凶手是在职业有特殊需要,不能留指甲的地方工作——医院。


这种推断,就有足够的细节,也属于大众日常认知的范畴类。


观众们会觉得,嗯,医院工作者,的确是不能留指甲啊。


同时,这种画像方式,也只是把嫌疑人缩小到一定的范围内,而非直接在现场指认向某个人。


影片的后半段,基本就是在方木的天才式推断中,一路狂奔下去。《心理罪》在这个层面上,有些过于依赖方木的天分,缺失了一些结构化、逻辑化步步为营、慢慢推进的努力。


《心理罪》系列小说所强调的那种心理分析,我们最想看到的部分,在《心理罪》电影里面,却展现得少。


《心理罪》小说原作者雷米,之所以能够在小说中,把犯罪心理画像写得那么好,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警察学校的老师,以前是学痕迹学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写娱乐化的故事,尤其是这种高智商犯罪烧脑式的故事,无疑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


它的核心,就在这种案情分析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上。


是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每扯掉一层,就会发现更核心,更加辛辣的一层。


不过,《心理罪》虽然没有在手法上做到「剥洋葱」,却还是有「剥洋葱」的意识的。


这种意识体现在,最后幕后罪犯的设计,是有好几层的。


最开始,你以为罪犯是一个人;后来你发现,罪犯是两个人;在后来,事情还远没有这么简单。


为了避免剧透,就不再说更多了,大家自己去验货。


破案结果的多重化,就是《心理罪》在结果上的那个「洋葱」


有了这个「洋葱」的果,却放弃了展示「剥洋葱」的过程,《心理罪》这种放弃在破案分析上着力的做法,有点可惜。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烧脑式的小说,和烧脑式的电影,是两码事。


真的把《心理罪》原小说中的全部搬上银幕,那得啰嗦成电视剧了。


批评了这么多,《心理罪》可圈点的地方也不少。


影片的特效做得不错。打斗戏也没啥毛病。李易峰的演技,竟然比想象中自然。


廖凡饰演的邰伟,是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作为一个对破案有极度欲望的人,影片对他想要破案的原因,给出了心理上的解释。



这种对人物前史和动机的交代,一方面丰富立体了人物,另一方面,还能产生一种移情效果。这种移情,既是针对看人物的观众的,也是针对角色本身的。


把对自己曾经没有做到的事的悔恨,转嫁到类似的事情上。


《沉默的羔羊》里,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警探克拉丽丝,就是因为自己少女时候没能救下羔羊,而在成为警探之后,对拯救受害者抱有执念。


《心理罪》里的邰伟,也是类似的状态。


在人物之外,能够明显感觉到,影片还是有意识地在向一些优秀的犯罪片学习的。


开场的时候,警察们追捕罪犯的一场戏中,加入了非常多的跑酷元素,有一个大俯拍的镜头,扫过在楼顶上追逐的角色,非常像《柏林》里面的楼顶追逐戏。


方木在根据现场分析痕迹时,会插入式地剪辑进来一些案发当时的重现,一些现场元素的重新组合,让人想到《神探夏洛克》。


当方木和邰伟进入小岛上的地下实验室的时候,那种孤立隔绝的环境,明显是从《禁闭岛》这类的影片中学习了不少精髓。



对于犯罪片而言,展示「绝望」,虽然不能决定影片的品质,但在很多时候,还是会成为判定影片风格化和类型元素是浓厚还是寡淡的标准。


《心理罪》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错,从视觉上,初步构成了犯罪片风格化的一面。从死亡人数上,也是。


毕竟,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


但影片在叙事的把控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剥洋葱这事,能不能一瓣一瓣得清楚,剥得好看,还是个细心活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