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太危险,所以更要闯一闯

 昵称903511 2017-08-13

01

新生代父母的育儿焦虑

一位朋友最近有弄瓦之喜,他一个电话打来,我还没来得及祝贺,就被他的一连串控诉给逗乐了。照他的话来说:先前有儿子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危机感,一得了女儿,满校园的青春期男孩在他眼里就都成了一肚子坏水等着勾引女孩子的无赖混混。他一想到在闺女童幼期就必须提防社会上种种变态大叔,初高中女儿刚进入叛逆期又要严防死守她早恋被骗,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大学,又生怕遇到高校里的文化流氓甚或包装斯文的衣冠禽兽。好不容易熬到白头,女儿成家生子了,他的顾虑更多:女婿为人如何,对女儿是否体贴照顾,会不会中途变心抛弃妻子,一旦生变女儿该如何独立支撑。他最后憋出一句话:“我想想这些就心累,可又实在不敢老去。以后的两性风气肯定更开放,人的道德感肯定更低,我得死撑到底,做女儿的后盾和避风港湾!”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宝贝刚刚满百天。

一位85后的女性朋友小贝是新手妈妈兼高校讲师,为人端正耿直,刚监考完期末考试,她就忧心忡忡打电话给我:“真不知道是年轻一代太放纵自我还是这时代变化太快,我们上学的时候,遇到宿舍楼下拥吻的情侣都侧目而视,上课穿双凉拖被老师抓住都会羞愧半天,可你看现在的孩子,连参加考试都要露肩露背打着睫毛膏,透视装不满足还非要热裤秀着腿。甚至班上有男生告诉我,现在的女孩子特好搞定,他一个学期竟然用四碗拉面约了四个不同院系的女生上床……一想起这些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变成我家孩子的老师,我心里就说不出的难受!”同样是妈妈,我理解小贝的感受,她眼看着95后对两性观念的随意和开放,而这些师院出身的95后以后可能正是对自家孩子耳提面命的中学班主任甚或事业生活上的引导者,这种顾虑在所难免。

讲真,我也相信无论父母再怎样言传身教,也只是对孩子道德伦理的引导和性格行为进行塑造的培养要素之一,而今后孩子置身的社会大环境才是影响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大隐形推力。作为必须的交际手段和生活学习工具,我不可能封闭孩子让她不接触电脑手机和IPAD,也无法杜绝网络社会里围绕着孩子身边的负面信息和种种诱惑。而当孩子开始脱离家庭的保护,如果有那么一天,我看到自己的孩子烈焰红唇或者一身朋克,盲目跟风又不知所以然,我肯定也会万分焦虑。

02

育儿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曾听一位母亲C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压根不听劝:“我们小时候一挨训或者被老师拎出来谈话,都要羞愧到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不管能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自己都会难受老半天。可现在的孩子,你耐下性子跟他谈心他全当耳旁风,老师刚谈完话他就转头和同学笑笑闹闹,读书不知道所以然,更不知道为了谁读书和未来的规划,一天到晚守着电脑手机,要不就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整天瞎嘀咕,主意想一出是一出又不听劝,最气的是他爸爸只会当甩手掌柜,埋怨我带不好孩子,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凭什么都是我管?”

C的小儿子十三岁,初一时和几个后进生打得火热,两年转了三个学校,光假期请专人为他一对一辅导补课就一个月花销一万开外,即便这样,孩子仍然不体会母亲的苦口婆心,每天吊儿郎当地过日子。

而在C的抱怨里,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下育儿焦虑的几种主要原因:

其一,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到现在人人手机电脑不离手,仅仅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而从QQ空间、博客、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和诱惑多多、陷阱多多都超出了经历老式教育的我们的预期,面对新生代的呼声我们手足无措;

其二,在丰富充足的物质环境中,孩子们的个性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注重自我感受。而爷爷奶奶们那套“只要吃好喝好不生病就好”的育儿经和“我的几个孩子不都是这样带大的?”的自信早就被时代甩开十万八千里;

其三,父亲角色在亲子教育里的形同虚设或者干脆缺席。在育儿焦虑里浮沉折腾的多是母亲,大多数父亲,尤其是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的父亲仍然秉承老一辈人的观念——“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我只负责赚钱交卡不出轨,就已经是十足的好丈夫、好爸爸了。”孩子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料理、学习与活动的辅导和参与、心理健康的培养与引导基本上都是由妈妈一手包办,长此以往,父亲乐得偷懒,还往往甩出“孩子只听他妈的,我管不了”的锅让母亲来背。

03

如何重建自我,扭转育儿观念

当世界已经不再是以往我们熟悉的世界,当我们青少年时期受教育的方式在这一代孩子面前近乎失效,作为连自己的选择都不乏盲目的跌跌撞撞的新手父母,我们究竟要怎么办才能缓解育儿焦虑,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首先,身为父母,应保持观念的同步更迭,积极面对现实的瞬息万变,并正面认识新生代孩子的生活方式。事实上,现在95后,00后的一代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顽劣不堪。他们生活的时代并非是老一辈人考上大学就进了象牙塔可以高枕无忧的时代,也不是我们曾经历的只要拿到铁饭碗有了事业编就可以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时代。升学、就业、以及择业后的上升空间和跳转平台的权衡利弊等等都成为他们刚进入大学就亟须考虑和纳入未来规划的问题。

我曾和大学生创业的一位负责人H聊天,H刚上大三就带了一支创业团队,团队里不乏比她年龄更小的学生,姑娘谈起项目孵化、创业理念、品牌推广时侃侃而谈,对众多案例信手拈来。同时,她自己也创办公号,做各种兼职和实习来积累经验,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有明细的规划,也希望未来到更好的城市发展。当论及感情,H的观念也很开放,她目前和男友同时创业,既充分享受恋爱的美好,又始终把工作规划放在恋爱之上,两人达成默契,对爱情的期许是努力而随缘。H告诉我:“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们这一代95后浮夸欠沉稳,除了恋爱化妆打扮什么都不关心,可事实是我们在学习之外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更多,压力更大。我们只能选择努力过就不后悔,永远往前走。”

其实,当80后处在时代大转型的过渡期还无所适从的时候,95后、00后已经以更舒适的姿态勇于接受和尝试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的很多选择和作法也许并非像我们所批判的那样“自私自利”,而是更加有主见,不再过多关注他人的眼光,反而更强调自身的幸福感和真实感受。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在充分试错中建构责任感和学习自我成长。随着孩子的个性越来越鲜明,作为家长,与其只看到了孩子在做什么,不如试图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当双方发生意见冲突时,父母不妨以朋友的心态与孩子多进行平等交流与互动。如果你确认孩子所做的选择理由充分,行为不涉及处世为人和自我保护的底线,那么你尽可在暗中保护和关注孩子,明面上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调整和成长。事实上,由于孩子们的青春资本和对时代步伐的敏感,他们具有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强的调适能力。

如果叛逆期的孩子因父母的强行制约而感到不被理解,那么无论对错,他们往往倾向于把打破父母的牢笼当做自身价值感的唯一来源。我所认识的一位高校教师C,虽事业有成却极在意他人的眼光,对两个女儿从交际礼仪到学习成绩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动辄因为孩子在公开场合行为不当或露怯而公然打骂,最终导致两个孩子的性格呈现出两种极端,大女儿唯唯诺诺,缺乏主见,小女儿较真反叛,性格偏激。我曾建议他放低姿态,和孩子敞开心扉地培养相互倾诉的习惯,而他总不以为然,认为在孩子面前袒露心声有损尊严。

与他的事例相反,我大学时期的小师妹凉的父母同样是高校教师,却对孩子的喜好一直持开放和引导的态度。凉童年就喜欢看动漫打游戏,她的父亲就精挑细选了很多动漫和游戏陪她一起看一起玩,她喜欢读书写作,父母更是全力支持。大学时代她热衷追星,父母不仅不阻拦,还鼓励她要玩出价值感,支持她的同人文写作和网文运营,甚至她的每部同人小说的出版都是由她母亲亲自联系出版社并参与图文设计。看着凉自信满满的笑脸,了解了她二次元少女表现背后超正的三观,我的感受是:从小就能获得家长的放手和尊重的孩子,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更强烈的责任感,行动更慎重,并开始学会预设选择之后的种种结果。

最后,孩子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父母双方观念一致协同引导。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当然很理想。但现实是随着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单亲妈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席。即便是在完整的家庭中,正如我们上文所说,中国式婚姻中父亲角色的长年缺失也是妈妈们不得不接受的现状。

而且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虽然希望这一局面能得到扭转,但又明了这种亲子教育中的父系缺席现象在当下甚至很长时期内都难以得到较大改变。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期中,就往往需要母亲兼顾父亲和母亲角色的双重转化: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疑惑和困难,一方面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进行和风细雨的关怀和引导;另一方面又要在对孩子表达适度关心后,以成人的权威感替代父亲角色所应给予孩子的理性的推理和判断,以及关键时刻的最终拍板。

以上文中的孩子厌学为例,作为母亲,C的做法就是反复谈心,等着孩子想通,可这样很可能会错过孩子继续学业的最佳时机。如果C能兼具父亲的魄力,则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我愿意等你想通,但你的青春消耗不起。所以我只能等你一个月。如果你现在倾向于不再读书,我也可以在这期间带你体验一下你放弃读书之后的未来生活,一旦你拍板,你的后半生就必须要为自己今天的选择负全责。”这样,既能在主观意愿上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同时又体现出家长的理性和权威。同时,也可以在这一个月内积极联合多方力量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最终由孩子主动做出的选择也未必比你一味顺从孩子或强迫孩子去消极读书的结果更糟。    

毕竟,孩子虽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却绝非你的人生附属品。就是因为世界太危险,你才应该放手让TA闯一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