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

 mrb8 2017-08-13

 地理位置

  白银区位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3′24″至104°24′55″之间, 黄河上游中段,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部,是白银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铜城”闻名遐迩。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镇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对;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交界。距省会兰州市(经兰白高速公路)69 千米。

地 貌

  白银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貌总体为四面环山的构造盆地,南有黄河谷地。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5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武川乡境内青石岘标杆山,海拔2273米;最低点是东南四龙镇境内黄河河滩,海拔1420米,高差853米。
  
地貌类型 
  
区境地貌主要以低中山地、山间盆地、黄土梁峁、河谷盆地为主。在黄土梁峁山谷区常见风蚀蘑菇状山岩,呈丹霞地貌景观,局部有石灰岩溶洞。
  低、中山分布在西部及北部界域,主要山峰海拔在2273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地貌特征大部分为裸露岩层,山势陡峭,呈“V”字型冲沟及峡谷。
  山间盆地分布以城区为中心,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左右,总体地形比较平坦,稍有起伏,四周环山,北高南低。
  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水川盆地、四龙盆地的北部边缘和郝家川盆地的南部边缘之间,川口、武川一带亦有成片分布。域内黄土梁、峁为高原上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1800米,最高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30~200米左右,面积约670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
  河谷盆地地貌主要有大峡、乌金峡峡谷及水川、四龙两个盆地。河谷盆地发育有Ⅰ~Ⅴ级阶地,总宽度一般在3~6千米。水川盆地东西长约16千米,四龙盆地在域内东西长约5千米。

自然景观 

  山峰 分水岭  域内海拔1500~1800米的山峰约有41座,其中,武川乡域内8座,强湾乡域内10座,王岘镇域内16座,四龙镇域内2座,水川镇域内5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无名高地近550座,其中武川乡约有350座,王岘镇约有120座,强湾乡50多座,水川镇近20座,四龙镇4座。境内山脉多呈北西—南东向延伸,东大沟、金沟等较大洪水沟与山岭相间分布,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至黄河。
  武川乡域内头道沟北山梁至路沟岘山脊及东部武川、王岘交界的石山梁,为域内洪水南、北流向的分水岭;西部边界自北向南,有大土梁、锈砂洞垴、猩猩湾、鹿角岘、大地湾圪垯及魏家大山等,为白银、皋兰两县区间东南、西南向洪水水系的分水岭。武川乡域内最高峰为标杆山,海拔2273米;王岘镇域内最高峰为胡家梁,海拔2055米;市区西北瞭高山海拔2014.9米;强湾乡域内最高峰为燕窝圪垯,海拔2259米;四龙镇域内最高峰为营盘圪垯,海拔1926.1米,道教胜地剪金山海拔1742米;水川镇域内最高峰为花道子,海拔2227米。
  风蚀蘑菇山岩  域内丹霞地貌随处可见,孤立突出的露头基岩,屡经差异性水蚀和风蚀的双重作用而形成风蚀蘑菇状,上有茅刺等砂生植物丛生。东、西两大沟山麓,关家沟、麦地沟、何级沟、苦水沟、西沟及车路沟内多有此种景观,其中萱帽塔、后长川、悬帽台子、剪金山西麓的风蚀蘑菇状山岩最为典型。
  沟谷  境内沟谷主要指分布在黄河北边的一、二级支流沟道,据统计长度5千米以上的大小沟岔约有200条,西大沟最长,东大沟次之,再次的有糜地沟、盐沟、大左落沟、麦地沟、庙儿沟、关家沟、高岭沟等。长度5千米以下的较短支沟,包括北向邻接景泰域内的火烧沟、江家川、宋家大沟,约有150条,其中武川乡约70条,王岘镇约30条,强湾乡约30条,水川镇、四龙镇各约4条。除西大沟、东大沟已成为白银区常年性排水通道外,其他沟谷仅在雨季汇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黄河。
  川地  主要指位于境内中间地带的郝家川,其范围北至东台、上砂坡岗一线;东至下砂坡岗、崖渠水;南至吊地沟、王家岘;西抵大坝滩上、下孤山及西区。东西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6千米,面积约38平方千米。
  峡谷  黄河从区域南部边缘流过,从水川镇西峡口村到四龙镇永兴村,全长38千米。黄河峡谷有大峡、乌金峡,两岸山势陡峭,水流湍急。
  大峡位于水川镇西峡口村西南至皋兰县什川镇河口村的群峰之间,全长21.20千米。河面平均宽90米,最宽处120米,最窄处仅67米。大峡峡谷蜿蜒曲折,多急流险滩,有龙王河、骆驼石、将军柱、煮人锅、狼舌头、蛟崖、大撞崖和小撞崖,以及锅底石、胶泥巴子、棺材石、大照壁小照壁、月亮石等险峰礁石和自然景观。峡内有接骨草、麻黄、甘草、茵陈等中草药数十种。
  乌金峡又名大浪峡,位于水川镇五柳村与四龙镇四龙村之间的黄河段峡谷,呈“S”型流向,全长8.90千米。河面平均宽约120米。两岸山势陡峭,险峰耸立,因峡内临河岸的山峰花岗岩表面均呈黑色,犹如乌金,故称乌金峡。峡内南岸从西到东的大浪沟、小浪沟、柏木沟,和北岸的小乌金沟、大乌金沟、泉子岔沟等沟谷之间的河段巨浪翻卷,跌宕起伏,素有“十八浪险滩” 之称。2006年12月26日,乌金峡电站主河床截流,峡内一些自然景观淹没。峡内有灵芝草、荆芥、麻黄、甘草、百合、地骨皮、地龙、枸杞子、透骨草、败酱草、石花等几十种中草药。
  河谷盆地  水川盆地全长16千米,南北最宽处6千米。盆地内陆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盛产瓜果蔬菜。黄河出大峡进入水川盆地,于水川镇蒋家湾东蛤蟆窝子入乌金峡。盆地内黄河水道长22.2千米,水面落差17米,河域中心形成较多河心岛。四龙盆地长约16.5千米,宽约6千米,主要由西坪、北坪两大Ⅳ级阶地组成,与下游北湾盆地连成一片。
  河心岛  又称河心滩或夹河滩,也是黄河Ⅰ级阶地。域内仅水川河谷盆地有金锋村砂尖滩和桦皮川村和蒋家湾顺安村间的石嘴子河心岛,均位于黄河主河道北侧,高出黄河水面3~5米。
  砂尖滩又称太阳岛,南临黄河主河道,北边辅河道在夏季汛期宽约50米,其它季节较窄。滩形犹如弯月,长650米,平均宽度130米,面积8.45万平方米,有农田约1.3万平方米,海拔1442米,高出黄河水面近5米。岛上遍生芦苇及红柳等野生植物。
  石嘴子河心岛长约500米,宽80~10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海拔1440米,高出黄河水面3米左右。岛上遍生杨树和红柳等。
  石灰岩溶洞  域内著名石灰岩溶洞有一处,位于王岘镇灰土涝池的双洞峡白银公司石灰石矿山腰,距沟床约25米,全洞长约60米,1989年7月,在采掘探矿时被发现。洞内有大小溶洞多处,最大的一处溶洞高约15米,宽约10米,长约20米。各洞内有立柱形、珊瑚状、蘑菇状、冰凌状及动物形、人形等多种形状的钟乳岩,千姿百态,呈乳白色、褐色、淡黄色、淡红色等,五彩缤纷,有的洞坑内盛满岩溶水。2008年后,该溶洞被封堵保护。

地 质

  地层 
  境内陆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均可见到。
  元古界  前寒武系皋兰群(Ag∈gl)分布于境内西部白杨沟、棺材涝池、西峡口一带,为一套变质岩层,总厚度大于6000米,距今已有5,4亿年。
  古生界  古生界的奥陶系(O1、2)变质岩分布在西湾至小铁山一带,为一套火山岩系,厚度大于9000米,距今约5亿年。志留系(S1m)马营沟组分布在剪金山及其以西地带,为一套岩性单一的复理式建造,总厚度大于3500米,距今约4.4亿年。
  中生界  中生界的三迭系延长群(T3yh)分布在境内中部丁家窑、赵家窑、东涧沟、西湾、二道沟一带,以砂岩、泥岩为主,有碳质页岩并夹劣质薄层煤线,地层厚度变化大(70米~1200米),距今约1.9亿年。侏罗系(J1、2)地层仅在狄家台、雒家滩、杨家地湾有小面积分布,岩性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厚度130米~230米,距今约1.7亿年。白垩系河口群(K1hk)分布在赵家窑、丁家窑铁路线以南到黄河Ⅳ级阶地前沿范围,为砖红色的厚层状砂岩,距今1.2~1.4亿年。
  新生界  新生界第三系咸水河组(N1x)仅分布在红岘、独山子、崖渠一带,以厚层状砂岩为主,总厚度在4165米以上,距今2500万年~4000万年。第四系下更新统(Q1)为一套砾岩,厚度200米左右,在黄河Ⅴ级阶地前沿有出露;中更新统(Q2)为石质黄土和少量砾岩组成,总厚度10米~30米,在宋家梁、西岔和黄河Ⅴ级阶地出露;上更新统(Q3)为马兰黄土,厚5米~30米,较广泛地覆盖于境内古地形山坡丘陵之上,形成黄土梁、峁地貌;全新统(Q4)为冲洪积亚粘土、细沙、砂卵石等松散堆积物,厚度小于10米,分布在黄河河床、河漫滩、Ⅰ、Ⅱ级阶地、大坝滩、东大沟、西大沟等地带。
  侵入岩  境内侵入岩体分布有三处,一处是乌金峡斜长花岗岩岩体,出露于黄河乌金峡两岸,面积约20平方千米;二是砚窝圪垯斜长花岗岩,分布在境域西南大地湾圪垯至黄河大峡两岸,出露面积约30平方千米;三是白银厂花岗闪长岩,分布在白马洼一带,出露面积约2.0平方千米。
  构造  全境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阿宁盾地部位,又处于陇西帚状巨型旋卷构造体系的第三褶带玛雅雪山——魏家大山褶带上。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在境内形成了西部的白杨树沟——上河坪断层、东北部的西湾——苏家湾断层、南部的青城——黄崖口断层。受这三条断层切割和控制,境内中间大片土地在地貌上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带,总地势较周围山地要低,称之为白银——水川山间凹陷盆地。本区的城镇、乡村、农田,主要分布在该三角凹陷盆地中。
  境内其他构造断裂还有:双崖子——上西沟断层,涧沟井——红砂岘断层,左家沟断层,小铁山断层。

气象气候

  白银区地处大陆腹地,北靠腾格里沙漠,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气候特点是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日照充足,干旱多风,无霜期短,温差大。   
  气温  据气象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9.1℃(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6℃(1956年1月18日)。气温多年变化总体呈上升或变暖趋势,1996~2008年,平均气温9.44℃。年均温度较1986~1995年,上升0.92℃。
  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204.3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受东南季风影响,各季节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为40.6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17.39%;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131.8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56.45%;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为56.7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24.28%;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为4.4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1.88 %。
  蒸发  多年平均蒸发量2065.2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10倍。每年7月份蒸发量达最大值,平均月蒸发量305.3毫米。
  日照  域内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37.2小时,日照率为58%,年日照时间最多可达2951.2小时(1997年),最少为2179.3小时(2001年)。稳定≥5℃的积温3324.9℃(208天),稳定≥10℃的积温2920.5℃(163天),稳定≥15℃的积温2105.3℃(105天)。
  大风  白银区长年多风,一年之中,春季风最多,主要以北风为主。4月风速最大,为4.5米/秒。12月风速最小,为2.5米/秒。1996~2008年,大风日数平均为20天,最多的一年出现在2000年,为36天;最少的一年出现在2002年,为10天。
  冻土  境内多年平均无霜期183.8天,平均冻土深度65~90厘米。

水 文

  黄河是区境唯一的河流,从南部水川镇西峡口入境,自西向东经流水川盆地,穿越乌金峡谷,从四龙镇大沙上出境,河道总长度38千米,过境流量1043.25立方米/秒,最大瞬时流量1600立方米/秒,最小3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28亿立方米/年,年平均输沙率571公斤/秒,年输沙量1810万吨。自20世纪70年代后,黄河在域内无封冻现象。为开发黄河水力资源,1996年,在西峡口建成大峡电站。2008年,乌金峡电站开工建设。
  境内全部土地面积属黄河流域,主要一级支流(沟谷)有西大沟和东大沟。西大沟是境内最大的一条沟谷,纵贯全区西半部,全长50千米,汇水面积525平方千米。东大沟位于东南部,全长43千米,汇水面积35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以前,东大沟、西大沟没有常年性地表径流,自1956年白银公司建立后,这两条沟谷接纳城区工业和生活废水,成为常年性排水通道。

土 壤

  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钙土、灌淤土、潮土、红土等。
  灰钙土  主要分布在王岘、四龙、强湾、武川的沟谷坪台或高阶地之上,面积约109401.7公顷,成土母质为冲洪积次生黄土。灰钙土大部分属旱作土壤,随着水利建设,相当一部分灰钙土已成为耕灌灰钙土,耕作层平均厚度20厘米。
  灌淤土  主要分布在水川镇河谷Ⅰ、Ⅱ级阶地,面积约2668.9公顷。灌淤土为古老的灌溉农业土壤,是区境内肥沃的优质土壤。灌淤土是在长期的人为灌溉、淤积、耕作、施肥和栽培作物的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灌淤熟化层,把原来的自然土壤深埋在灌淤层之下。灌淤土质地均一,肥力高,生产性能好。
  潮 土  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河漫滩,面积较小,仅31.5公顷。如水川莺鸽湾河漫滩,金沟口红柳滩河漫滩。潮土是河流岸边最新沉积物,其特征是沙土粘土相间,呈层状分布,受河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土体常呈现湿润现象。
  红 土  主要分布在王岘黄土丘陵地区的沟底坡脚,面积约1417.2公顷。红土质地粘重,结构不良,通透性差,降水不易下渗,耕作费力,容易板结。

植 被

  天然植被  受地理及气候的影响,境内自然植被类型以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只有少量灌木丛。植物种类稀少,植被结构简单,主要是耐旱、耐风沙的草本和小灌木丛。木本植物有红柳、榆树、枸杞、白刺、珍珠猪毛菜、合头草(黑柴)等。草本植物有针茅、芨芨草、芦苇、冰草、马莲、骆驼蓬、铁杆篙、茵陈篙、冷篙、狗尾草、小黄菊等。田间有苦苣菜、蒲公英、车前子、鹅绒藤等杂草。
  人工植被  人工栽植的用材林、防护林树种主要为毛白杨、新疆杨、速生杨、柳、榆、沙枣、刺槐、国槐、紫穗槐、臭椿、白蜡、杜梨、油松、云杉、落叶松、侧柏、刺柏、火炬等树种。经济林主要为苹果、梨、桃、杏、李、枣、葡萄等。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洋芋、蚕豆、大豆、豌豆、谷、糜、高粱、荞麦、胡麻、大麦等。经济作物以瓜果、蔬菜为主。瓜有西瓜、籽瓜、香瓜等;蔬菜有油菜、白菜、韭菜、番茄、辣椒、茄子、豆角、黄瓜、土豆、番瓜、萝卜、芹菜、葱、蒜、娃娃菜、冰豆等百余个品种。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160490亩。其中四龙乡17020亩,水川乡33550亩,强湾乡33900亩,王岘乡18720亩,武川乡51900亩,西区5400亩。由于国家基建占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使全区耕地有减少趋势。至2008年底,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160490亩减少到140706亩,13年间耕地共减少19784亩。
  
2008年,全区土地面积1372平方千米。其中四龙镇99平方千米,水川镇97平方千米,强湾乡248平方千米,王岘乡350平方千米,武川乡481平方千米,城区和工矿区97平方千米。
  
1996年,人口密度为189人/平方千米,随着全区人口的增长,至2008年,人口密度增加为208人/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在20世纪50年代,域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在省内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锰和石灰石、石英石、长石、芒硝、沸石、麦饭石等30多种。
  
原白银厂主要矿山有露天矿、火焰山矿、小铁山矿、深部铜矿及石灰石、石英石矿。折腰山露天矿是域内规模最大的黄铁矿型铜矿床,矿带总长1500米,宽150米以上,共发现矿体231个;其中主要矿体11个,占铜总储量的90%以上。主矿带由数百个透镜状和不规则扁豆状的矿体组成,北部左家沟和南部西厂沟为其副矿带。经过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开采,至2008年,矿产资源已近枯竭。
  
金属矿  原白银厂矿位于城区东北11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3′28″、北纬36°39′42″。包括折腰山矿床(大型)、火焰山矿床(中型)、小铁山矿床(中型)及铜厂沟矿床、四个圈矿区(小型)。折腰山矿属大型黄铁矿型铜矿,矿床发育有大小矿体193个,其中3个主要矿体长350~600米,厚15~130米,延伸450~600米。火焰山矿为中型含铜黄铁矿床,矿床发育有大小矿体253个,其中3个主要矿体长250~400米,厚5~60米,延伸200~300米。矿石自然分类主要为块状含铜黄铁矿、浸染状铜矿、块状含铜锌黄铁矿、浸染状铜锌矿、块状黄铁矿等。矿石中的有用组分铜、锌、硫,伴生稀有元素及贵重金属十分丰富,其中金、银、硒、镓、锗、铟、铊、镉、铋、汞等均达到工业品位,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小铁山多金属矿床位于露天矿东南2千米处,矿体赋存于寒武—奥陶系中酸性火焰山岩组石英角斑凝灰岩中,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可利用元素多,品位高。矿石类型有块状和侵染状两大类,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除铜、铅、锌、硫等有用组分外,伴生有用元素金、银、镉、镓、锗、铟、铊、铋、硒等,有害组分为磷、锑、砷等。2008年,小铁山多金属矿仍在开采。
  
铜厂沟矿床距小铁山矿约2千米,位于城区东北直距11.5千米处。矿床类型及其他地质特征,与毗邻的小铁山矿床基本相似,含矿带内有铜、铅、锌等各类矿体百余条,一般长约100米,厚数米至10余米。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闪锌矿、方铅矿。
  
小铁山、折腰山、火焰山的伴生金探明储量约占全省伴生金储量的30%,伴生金品位分别为2.12克/吨、1.20克/吨、1克/吨;伴生银储量亦很丰富,含银品味9.13克/吨至29.53克/吨;伴生稀有分散元素主要是硒、碲、铟、铊、镉等5种,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王岘镇东台村郝泉沟金矿,属中低温热液型小型脉金矿,发育有大小矿体13条,赋存于二云斜长花岗岩体中,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体规模小。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要金矿物,金成色较高、颗粒较粗,可选性好,金平均品位6.24克/吨,已探明D级以上各级金储量703千克,银3291千克,外部建设条件较好。
  
域内大小砂金产地10处(包括砂金点),含金砂层主要产于沟谷河床或河漫滩上,或产于古河床阶地,为冲洪积产物。砂金质地较纯,成色较高。武川乡西湾白石宫沟砂金矿,为白垩纪砾岩型砂金,含金矿化带范围2平方千米左右,主要富矿地带长1千米左右,宽0.6千米。每年在此采金者数百余人,由于安全设施简陋,矿井时有塌陷,造成多起人员伤亡事故,政府有关部门一度禁止开采。其它如狄家台、东台子、驴耳朵山、苏家湾、杨湾、大红沟等10余处亦为砂金产地,但含金量各不相同。1995年7月,政府采取措施,严令所有采金活动停止,关闭所有矿井(坑)、采金点。
  
非金属矿  域内非金属矿种较多,主要有石灰岩、石英岩、重晶石、粘土、沸石、磷钇矿、麦饭石等。
  
石灰岩  已发现矿床(点)3处,主要赋存于中寒武纪底层,石炭系底层也有产出,氧化钙含量大多在50%以上,杂质含量少,品质较好。其中大型优质矿床灰土涝池石灰岩,经过10多年的开采,剩有储量5383万吨。原白银公司有色冶炼溶剂辅助矿山,矿区所见地层为中下奥陶纪硅质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大理石,组成一向南倒转的复背斜;矿体呈层状,产于硅质千枚岩与凝灰质千枚岩中间,厚度稳定,大于100米,长1500米,产状走向45°~70°,倾向北西,倾角60°,属沉积变质型成因。其余主要产地还有双洞峡、白马洼、大安等。
  
石英岩  灰土涝池石英石属中型矿,产于寒武系或石炭系地层,主要为沉积或变质型矿床;矿体呈层状,产状稳定,矿石含二氧化硅90%、氧化铁0.70%、氧化铝0.31%、氧化钙0.29%,储量较大。
  
重晶石  白马洼矿点出产有重晶石,属小型矿床,赋存于下志留纪地层,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地质储量较少。
  
粘土矿  雒家滩陶瓷粘土矿D级储量,多为软质—半硬质,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与煤层共生,少数产于侏罗纪地层,多数属工业Ⅲ—Ⅱ级品,可用于生产日用陶器。
  
沸石矿  位于丁家窑、范家窑接界处,产于三叠系紫红色碎屑岩间。矿体1~3层,埋藏浅,部分裸露,长3000~4000米,厚0.50~1.50米,最厚3.80米;主要矿物为沸石,品位35%~55%。属中型矿床,在省内为首次发现。
  
磷钇矿  位于水川镇关家沟、陈家窑至皋兰什川镇之间,赋存于现代河床冲积、洪积层沙砾中,主要矿物成分为磷钇矿,一般含量20~51克/吨,最高87克/吨。
  
麦饭石  产于域内岩浆活动的火山岩中,属钙碱性系列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的潜火山——火山岩相产物,矿体为轻风化或半分化的加里东中期花岗闪长岩,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55%、钾长石10%、黑云母10%、石英25%,在水中其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易于溶出;储量194万吨(Ⅱ号矿体),远景储量(Ⅰ、Ⅱ号矿体)1134万吨。
  
开发利用 
  
境内矿产资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采,曾经支撑白银公司发展的露天矿和辉铜山矿两个国有大型铜矿山,资源已接近枯竭,相继闭坑。
  
至2008年,白银公司已累计为国家生产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467万吨,累计上缴利税62亿元,硫铜产品产量和产值利税连续18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主导产品铅、锌、铝、银在伦敦国际有色金属交易所注册。
  
深部铜矿是白银公司露天矿一采场(折腰山矿区)闭坑后转入地下开采的续建矿山。矿区开采对象为露天矿采场境外的矿体,即赋存于露天矿采场底部的矿体及边坡上残留的三角矿柱,共有189个矿体,矿石地质储量2200万吨,铜金属29万吨。矿山先后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分段空场采矿法、VCR采矿法等。
  
小铁山矿采用上巷道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
  
区属以下乡镇企业如水泥厂、砖厂等,主要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原料如石灰岩、粘土等,自采自用,分布较广。
  
域内可供地方开采的小型金属矿床有
  
武川西湾锰矿  矿体地层为中下奥陶纪,锰产于变质火山岩系的硅质岩层中,品位21.37%,矿体呈扁豆状,富集点有3处,大者长100米,厚1~2.50米,小者长5米,厚0.10米,埋藏大于20米,属沉积变质成因。
  
石照子锰矿  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大理岩、砂岩、千枚岩、硅质岩、硅质千枚岩等,矿物储存于硅质岩内,品位17.68%~22.36%,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长约50米,厚约4.50米,属沉积变质成因。
  
四个圈多金属矿  主要矿物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品位铜1.8%、铅0.62%,锌1.57%,贮存于石英角斑凝灰岩中,矿体呈扁豆状、透镜状,长100~127米,厚5~7米,埋深200~400米,由数十个矿体组成,产状倾向南西,倾角50°~60°,属中温热液成因。
  
铜厂沟多金属矿  主要矿物为黄铜矿、闪锌矿等,品位铜1.59%,锌1.31%,银6.61克/吨,硫34.59%,含矿地层为石英角斑凝灰岩,矿体呈扁豆状,一般长不大于100米,厚10余米,产状倾向东,倾角60°~70°,属中温热液成因。
  
棺材涝池多金属矿  位于白银皋兰交界处猩猩湾,主要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铜品位0.27%~0.89%,成矿地层属前寒武系黑云母角闪石石英片岩、硅质片岩及角闪黑云片岩,矿体呈脉状、扁豆状,长约150米,宽20米,埋藏100米,产状倾向40°,倾角63°,属中温热液成因。
  
其它  矿点规模小、品位低、无工业开采价值的金属矿点还有:牌楼沟铁锰矿点,双洞峡铁矿点,水川西峡口铁矿,王岘驴耳朵山多金属铁矿,苏家湾青崖沟铁矿,麦地沟峡口铁矿,武川胜家梁铁矿,武川西湾白石宫金矿,武川中庄锰矿,武川李家庄不明放射性矿点。
  
可利用的非金属矿种较多,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重晶石、粘土、独居石、磷钇矿、煤等,矿床矿点有
  
灰土涝池大理岩矿  储量6954万吨,矿物成份主要是方解石,化学成分为氧化钙54.63%、氧化铁0.21%、氧化镁0.38%、氧化铝0.26%、氧化硫0.07%、氧化磷0.02%、氧化硅0.99%、酸不容物1.18%。
  
灰土涝池石英岩矿  储量约864万吨,主要矿物为石英,其化学成分是氧化钙0.56%、氧化铁1.35%、氧化镁0.2%、氧化铝1.66%、氧化硅94.1%。矿区地层属中下奥陶纪,为绿色千枚岩、石英岩。矿体呈层状,共两层,厚度分别为105米和45米,矿床属沉积变质成因。
  
李家大沟石英岩矿  储量206.80万吨,主要矿物为石英,化学成分是氧化钙0.53%、氧化铁2.5%、氧化铝1.85%、氧化硅93%。矿区地层属中下奥陶纪,矿体呈层状,为扁豆体,长约1200米,最大宽度150米,平均宽60米,产状倾向230°,倾角40°,属沉积变质成因。
  
白马洼重晶石矿  储量约122吨,规模很小,无工业开采价值,但矿体局部品位较高,硫酸钡含量57%~97%,重晶石纯度高,还有少量黄铜矿、方铅矿、孔雀石等。矿点出露地层属中下奥陶纪变质安山岩,矿体呈鸡窝状、不规则状,共两个小矿体,出露规模为5.5米×2米和4米×0.5米,属热液成因。
  
雒家滩粘土矿  估计储量达73.50吨,主要粘土矿物为绢云母、水云母高岭土。氧化铁4.7%~7.4%、氧化铝含量16%~22%、氧化硅56.7%~62.5%。产于中下侏罗纪底部、上覆下白垩纪,下伏上三叠纪,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共两层,厚1~6.50米。
  
西湾煤矿  厚10~30厘米,出露地层属上三叠纪,为灰绿色中细砂岩及碳质页岩,似层状或煤线,推测延伸长度100米。无工业开采价值。
  
丁家窑煤矿  产于上三叠纪上部,顶板及底板均为灰黄色细砂岩,煤层呈不规则不稳定的小透镜体,煤质尚好,厚度仅数厘米,局部厚10~25厘米,无工业开采价值。
  
白马洼花岗岩  主要是花岗闪长岩,岩体呈互相平行的带状构造,主要3条岩体的间隔约1千米左右,岩体宽度不超过500米。
  
关家沟、陈家沟独居石、磷钇矿  存于现代冲洪积层中,构成砂矿,由西南魏家大山花岗岩经风化、水流搬运分选沉积而成,磷钇矿参考含量20~50克/吨,达不到工业矿床品位要求,砂矿富集地段也难以圈定。
  
另外,白银区矿区外围储有沸石岩,黄河谷地赋存有大量砂砾、卵石,东西大沟内沉积有大量砂石等。花岗岩、石灰石、砂石等是良好的天然建筑材料。

生物资源

  概况 
  白银区域内有种类较多的动植物资源和名、优、土特产品。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约21 目47 科 140种,其中两栖类1 目3 科 4 种,爬行类2 目5 科 10 种,鸟类12 目24 种,哺乳类 6 目15 科47 种,属国家二级保护10余种;天敌昆虫9 目23 科57 种。
  动物 
  饲养动物  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兔、狗、猫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鹌鹑、鸽子等。昆虫类主要有蜜蜂、蚕等。鱼类有鲤鱼、鲢鱼、草鱼等。
  野生动物  哺乳类主要有獾猪、野兔、狼、石羊(岩羊)、黄羊、刺猬、蝙蝠、鼠类(砂鼠、跳鼠、仓鼠)等。
  鸟类  有鹰、鸽、喜鹊、麻雀、燕、乌鸦、水鸭、野鸡、红嘴山鸦、布谷鸟(大杜鹃)、雁、砂鸡、猫头鹰、戴胜(布布吃)等。
  爬行类  有蜥蜴(麻蜥、砂蜥)、蛇等。
  两栖类  有青蛙、癞蛤蟆等。
  昆虫类  有蝴蝶、蚂蚁、蜘蛛、蝇、蚊、蝗虫、蜻蜓等。
  植物 
  全区树种资源43 科78属300多种,其中主要树种32 科65 属100 种,主要果品树种150种。人工栽植的用材防护林树种主要为毛白杨、新疆杨、速生杨、柳、榆、杏、沙枣、刺槐、国槐、紫穗槐、臭椿、白蜡、杜梨、油松、云杉、落叶松、侧柏、刺柏、火炬等树种。经济林主要为苹果、梨、桃、杏、李、枣、葡萄等。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洋芋、蚕豆、大豆、豌豆、谷、糜、高粱、荞麦、胡麻、大麦和蔬菜等。
  域内天然草场(山)面积约为157万亩,植被覆盖率为12%~20%。草场可分为两类3组5个草场型。荒漠化草场主要分布在武川乡全境、王岘镇大井子、水川镇西峡口、强湾乡麦地沟等地,主要生长茭蒿、刺锦鸡儿、黑柴、珍珠小黄菊等植物。荒漠草场分为山地丘陵、砾质荒漠、谷地砾质黄土阶地、冲积扇荒漠等四组。前两组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坡地,有盐爪爪、黑柴、细叶沙葱、小黄菊、红莎、珍珠等植物;后两组主要分布在沿河谷地,植物较繁杂,多以木子菀、红莎、芨芨草、白刺、刺蓬等小灌木、半灌木为主。

水资源

  地表水 
  黄河流经域内38千米,是区域唯一的过境水流和地表水资源,也是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重要资源。黄河在内多年平均径流量328亿立方米。
  区内自产水资源仅123万立方米。按自产水资源量和2008年统计数据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31立方米,现有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72立方米。可见,白银区是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
  区境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取自黄河,先后建成白银公司动力厂一水源、二水源和白银市自来水厂西区水源工程,日供水能力达50万吨。
为开发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黄河“小三峡”工程进展顺利,装机容量32.45万千瓦的大峡水电总厂建成并网发电。
  地下水 
  域内陆下水资源量为2081万立方米,可开发量180.80万立方米,地下水类型可分为黄河谷地潜水、丘陵区沟谷潜水、基岩裂隙水。
黄河谷地潜水是主要的地下水资源,沿河漫滩及Ⅰ、Ⅱ级阶地分布,水量相对丰富,水位埋深3~10米。
  丘陵区沟谷潜水,主要分布在东大沟、西大沟、苦水沟、麦地沟以及区域北部沟谷中,埋藏浅,水量少,水质差。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区域西、北部石质山区,埋深不超过50米,在有利地形处或以泉水形式自然出露,或人工开凿,引流利用,主要有崖渠水泉和黄茂井泉。
  崖渠水泉  位于王岘镇崖渠水村大河沟东侧崖畔,自然出露,曾为生产生活较理想的水源。
  黄茂井泉  位于黄茂井小学西北山麓,至2008年,还可灌溉农田。

自然灾害

  旱灾
  
旱灾是域内最常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996~2008年,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特征是降水偏少;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冬两季降水量严重偏少。
  
2004、2005和2006年,区域遭受连续3年干旱,其中2005年,降水量为13年间最少的年份。2004年,降水量为146.9毫米;2005年,降水量仅为118.9毫米;2006年,降水量为145.1毫米;2008年,降水量为167.2毫米。

  冰雹 水灾
  
冰雹  
冰雹是域内的自然灾害之一,雹灾常发生在夏、秋两季,多集中在6~8月,4~10月间亦有发生。雹云多产生于乌鞘岭一带的毛毛山(寒山),自西北入域后向东南方向移动。雹云行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驴耳朵山,沿瞭高山,经城区,向王岘镇东南,再经崖渠水、雒家滩、四龙镇民勤村后,穿越剪金山,而后分为两路,一路经文昌山、无量山进入靖远北湾地区;一路折向西南,直达四龙镇腹地,经双合、梁庄、永丰、四龙村,跨黄河,经靖远平堡转向东南。另一条是从驴耳朵山,经瞭高山,沿上、下孤山,经王岘镇的五星、三合一带南下,进入强湾、水川、过黄河。
  
水灾  大、暴雨区域内不多见,但危害极大。夏、秋两季的雷雨或冰雹天气,常导致山洪暴发,冲毁农田、道路、水利、通讯等设施,冲毁房屋、牲畜,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1998年5月20日,水川、强湾两个乡镇遭暴洪袭击,因灾失踪3人,受伤5人,倒塌和损坏房屋5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500亩,成灾面积5230亩,绝收面积1220亩,洪水冲走羊100余只,鸡193只,毁坏大棚116个、农用机械5台、道路48千米及防洪坝、渠道、泵房、倒虹吸等水利设施多处;仅强湾乡白崖子等村的6个砖瓦厂毁坏砖坯400万块,直接经济损失403万元。白银区水川镇3个村遭受暴雨袭击,暴雨持续2个小时,严重毁坏耕地3000多亩、日光温室大棚300多座,大水冲走猪40头、羊50只、鸡500只,部分水利设施、工厂、民房受损严重,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1400多万元。2002年5月12日,强湾乡降暴雨,工农渠被淤填渠道2950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东坪电灌区被山洪淤埋农田2000亩,淤填过水洞、冲毁渠堤22处。

风灾 沙尘暴

  区域内大部地区地势开阔,风力强劲,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每年从3月份开始到5月份结束,多西风或西北风。大风来临时,因地表裸露,植被稀疏,一般都伴有沙尘,白银城区时常为大风、沙暴肆虐之地。年平均最大风速出现在4月,为4.2米/秒;年平均最小风速出现在12月,为2.8米/秒。大风日数较多,年平均大风日57天,最多年份达98天。
  
2001年4月6日至8日,出现7~10级大风,并伴有扬沙和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是年4月29日,出现扬沙、浮尘天气,空气污浊,能见度很低,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苗床危害严重。
  
2002年3月19日,出现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严重毁坏农业设施尤其是塑料大棚。 

霜 冻

  霜冻主要出现在春、秋两季。晚霜冻平均在5月份结束,但受海拔高度影响,晚霜终止期自南向北推迟。早霜是秋后最早出现的冻害,平均出现在9月末或10月初,最迟出现在10月中旬。晚霜冻主要危害春小麦、瓜、蔬菜等,其次是大秋作物。早霜冻主要危害秋田作物糜、谷、玉米、荞麦、豆类等。2001年4月8日至9日,出现大风、沙尘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极大风速达21米/秒,日平均气温下降10.3℃,并连续5天出现霜冻,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危害重。
  1996~2008年,13年间区域内雪灾未见记录。

地 震

  白银区位于祁连山断裂带和西海固断裂带的交汇地,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白银区地震烈度为8度。
  境内没有地震历史记载,但受外围地震波及较多, 2000年6月6日,景泰发生5.9级地震,白银城区有震感,造成部分危房倒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受这次地震波及,白银区辖区普遍震感强烈,部分乡镇、学校、医院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区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24小时值班,向区委、区政府呈报震情报告8期,向市民发放宣传材料15000份、《地震知识手册》3000本,并在区政府网上发布震情信息2期,稳定市民的恐慌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