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心法——直指整体,实践真髓

 lvzhifeng 2017-08-13


               章文春教授研究生——任建坤博士  

       通读先生的《针灸心法浅谈》也有些时日,一直想谈些体会,但不知从何下笔,怎奈今晨,家中来一病人,牙痛患者,疼痛剧烈,右侧智齿龋齿,肿胀剧烈,找我来解决问题,不想吃药,又有些晕针。

        此时我遂想起悬针之妙,我便手持针柄,针尖离患者右侧颊车穴有一公分左右,开始施针,大约十分钟,问患者穴位是否有感觉,患者否认。又行针十分钟,再问,答无,便问患处还痛吗?病人遂咬牙叩齿,答疼痛已减轻大半。再行针十分钟,嘱患者闭目养神,用眼睛看着患处,意念更加集中,十分钟后,患处疼痛消失,三天后回访,无再犯。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想,为什么没有出现针灸课本上所谓的得气,但疾病则得以缓解或者治愈呢,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谈谈这一问题。

       “得气”首见于《黄帝内经》,是针刺的核心内容。得气与否和针刺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古今针灸大家都很重视得气,并对之进行了许多经典论述。什么是得气,即从早期以医者针下的主观感觉为得气,逐渐演变为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相结合为得气

        得气是针灸学的重要概念,《针灸学》教材描述为“得气指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得气的标志是患者有酸麻沉胀的感觉,有时可出现凉、热、痒、痛、触电、蚁行、水波等感觉,医生手下则有沉、紧、涩、滞的感觉。”从这一描述可以明白看出,得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患者胀、痛等感觉,其二是医者手下沉、紧等感觉,由此得出结论,发现医患双方的感觉是并列关系。    

       但也不尽然,从文献查阅,发现得气的描述与中医经典并不完全一致,在《内经》、《难经》、《针灸大成》中,反而更强调医者的主观操作。例如,《素问· 离合真邪论》论及呼吸补泻的时候也提到了得气,文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此处得气是在医者行针指下体会到的,是医者的主观感觉操控。


                    任博士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演讲

     《难经·七十八难》云:“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可以看出,医者左手感觉到气如动脉之状,然后针刺此处即为得气,推使气向内为补;动使气伸为泻,这一过程仍为医者的主观感觉操控。

   而最早把患者感觉引入得气内容的文献首见于《后汉书·华佗传》,文云:“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段文字描述了华佗针刺的情形,针刺之前华佗告诉病人要把气引到某处,如果到了,就让病人告诉他,气到以后就拔针,疾病马上就好了。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得气”这个术语,但描述的具体内容完全符合上文“以移其神,气至乃休”这一操作结果,而疗效也和《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一经典论述相吻合,可见这段文献描述的就是华佗针刺得气的具体过程。

   尹真先生在《针灸心法浅谈》中也谈到了得气的重要性,如引用了《标幽赋》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等等条文。但在书中更强调的是针灸之心法,天人之整体,医者的神意,机体的元气。而当下之中医针灸,则多为守形,即通过问病,切脉与分析,然后给于针灸处方,这也是我导师经常提到所谓的“一法一术”。

    而守神的医者则不同,通过感知的功能明了病情、病机,并能体察针刺后患者体内神气产生的变化,即在施术过程中把神、气贯注到腧穴中去,并指令其按预定要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不同层面(健身、治病、修道)起作用。这也就是《刺法论》所讲针灸具有“全神养真之旨”和“修真之道”,把针灸只作为一种治病的手段,那就太可惜了。针灸治病不在病上面,而是重在调整神和气,所谓“非治疾也,修养和神也”,这也常是恩师所讲“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以意调之”。

     

                      任博士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扎针时为什么不要只着眼于病呢?你的重点和意识是要把他的神和气充足起来,帮助他来修神养气,神气足了,病自然好了。那么为什么针不进入皮肤也可以起到作用呢?其实,无论是传统经络理论还是混元气理论,都特别重视先天肾气(肾间动气)的作用,也是我们平时练习意注经脉三圈循环法时常引用的“为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即通过神意及气调动人体的元气(原气),达到机体气血的平衡。

   先生曾说:“针灸心法层面最关键的一点,无论是治病、强身、修道,都要遵循的要则,上以元中调神,下以命门、神阙调气,这是我们重视神为形气之主,肾为生气之府的根本措施”,书中谈到的“悬针”便是如此,所以,这就是针灸最高明的地方,也是最核心、最关键、最精华的地方。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把针灸作为技术层面,往往谈及补虚泻实等手法,只讲病症如何医治,那么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

   想要超越得气,直指整体,就必须进入“守神守机”的状态,那么无论“守神”还是“守机”,皆是建立在内求的基础上,所谓“内求”,即是通过气功锻炼,并在练功过程中直观的感知到自己体内的经络系统、藏象变化以及气化、化气的过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气功视为中医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建筑好中医临床的高楼大厦,我们应再接再厉,刻苦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