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酉阳杂俎》中的唐代荒渺风情 第A09版:阅读日 20170813期 济南时报

 zcm1944 2017-08-13




  

□本报记者 徐敏
  每个时代的笔记小说都是记录那一时代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的珍贵史料,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就是一部内容驳杂、百科全书式的笔记小说,展示了一个文人眼中鲜活的唐朝。长期以来因语言晦涩和风格诡异恐怖等原因,该书一直束于学术研究的高阁。近期著名作家李国文推出新书《李国文评注〈酉阳杂俎〉》,在评注中加入对唐代生活的想象和描写,目的是让这本奇书被更多人知道和了解。《酉阳杂俎》: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说起古代的笔记小说,很多人都读过或知道《阅微草堂笔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同属于笔记小说,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艺术成就并不低,知名度却不高。究其原因,大概是在唐代品评一位文人的文学成就主要依据是诗,诗是考进士的主打项目,也是做官发财的敲门砖。至于笔记小说这类闲杂文字,如李商隐的《杂纂》,只是作为闲情逸致的雅趣文字,游戏笔墨。
  段成式是晚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出生于世代簪缨之家。因家族及官职之便,段成式遍览宫中藏书,博学精敏,文章冠于一时。“酉阳”是地名,因有“太古藏书”被视为是海量藏书的别称,不排除段成式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隐衷。
  《酉阳杂俎》内容十分驳杂,全书三十卷,每卷分类记事,材料来源广泛,有从古书中摘引,有从旁人口中听说,也有唐代流行的传说异事;所记人物从皇帝宰辅士大夫到道士僧人穷书生,以及贩夫走卒等,均有涉及,堪称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李国文评价段成式是“中国志异体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酉阳杂俎》可以说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志异体文学奇葩”。李国文出版新书《李国文评注〈酉阳杂俎〉》的目的是,使《酉阳杂俎》走出学术研究的高阁,让更多人了解这本奇书。他不仅认为“段成式是个很在意文字的巨匠”,肯定《酉阳杂俎》反映的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更从小说家的角度,突出了《酉阳杂俎》记载的各类传说中凸显出的属于唐人的奇崛想象力。《叶限》:中国版灰姑娘的故事
  《酉阳杂俎》中有一个不足千字的故事《叶限》,讲述的是一个幼年丧母的百越姑娘,父亲死后受到继母的虐待,并杀害了她精心饲养的小金鱼。叶限得到神人指点,将鱼骨藏于屋中。在一次地方的节日活动中,叶限瞒过继母,“衣翠纺上衣,蹑(踩)金履”去参加。因被继母及异母妹察觉,仓促逃离,遗下一只金鞋,这只金鞋为邻近海岛上的陀国主得到。他派人到拾得鞋子的地方让所有的女子试穿,终于找到叶限并带她回国,而“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李国文评注说,《叶限》这个故事就是中国版的《灰姑娘》。成书于公元9世纪的《酉阳杂俎》,被认为是世界流行的此类故事中最早的文字记录。早于夏尔·佩罗于1697年所写的《鹅妈妈的故事》,更早于格林兄弟于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由于受后两部流传甚广的西方童话影响,故事中受到继母虐待的孤女被称为“灰姑娘”,于是作为一个很容易引发共鸣的文学母题,便络绎不绝层出不穷,然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据研究者称,此类故事几乎流传于全球各地,特别在口头文学之中,约有三百多种大同小异的版本。也有专家认为《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故事,也可能是由域外传入。因为段成式所生活的邕州,曾经是中国南方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而段成式特地注明为“南中怪事”,表示这则故事的“舶来性”。因为“灰姑娘”这个文学母题,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就出现了。
月球表面是粗糙的,唐朝人就知道
  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就有很多情愫寄托和神话幻想。《酉阳杂俎》里也有关于月亮的故事,不过并不是常规的对月抒怀或者嫦娥飞升,而是“修月亮”。
  故事讲的是唐朝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迷失于幽深的谷地。天色将晚,两人看见有一白衣人在草丛中酣睡,遂上前问路。反复几次那人道:“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传说有八万二千户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户!”说着,那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凿子、斧头;又把玉屑饭赠送二人:“你们吃了它,虽然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说罢,给二人指了出山之路,随即消失不见。
  在李国文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则荒诞不经的故事,这个神秘的修月人道出了一则很重要的信息: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人类最初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月球是17世纪初的事。当时,意大利人伽利略制造了人类第一架现代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月球地表的起伏不平,有环形山,有洼地,有平原(即月海),晚上我们看到月亮,它的暗处是洼地和平原;而明亮处,则是月球表面突出的地方。《酉阳杂俎》一书写于9世纪,段成式是怎么科学而准确地知道月球表面的起伏不平的呢?而且,还肯定地指出,月亮的明亮处是太阳照在其凸显部分的结果。
  嵩山幽境的那个白衣人在段成式的书中神奇地出现,然后又神秘地消失了。如果敞开想象力,依“玉斧修月”的传说追溯,是不是可以认定在人类文明出现以前,还有过一次史前文明?而“玉斧修月”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事实而变成了神话?这所有的一切,真是玄机重重。
白居易的粉丝爱玩刺青
  诗人白居易在同时代就收获了大量粉丝,有个“粉丝纹身”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故事最初就是记载在《酉阳杂俎》中。故事记载,荆州街头有个人叫葛清,是白居易的脑残粉。脑残到什么程度呢?他身上脖子以下全身纹满了白居易的诗。
  段成式还记录自己亲眼见过葛清,“他自己脱光了给我们看,简直是体无完肤,上上下下纹了三十多首诗。最关键的是,每句诗旁边都有配图。”他如数家珍,“我连背上的刺青都记得。你们看这一句,”说着反手指着背上的一棵树,“这句是‘黄夹缬林寒有叶’,你看树上挂着一条黄丝绦,丝绦上还有花纹呢。”白居易曾做过中书舍人的官,被人称为“白舍人”,因此,人们便把葛清身上的图称为“白舍人行诗图”。
  如今,作为一种时尚的标记,“纹身”备受年轻人的喜爱。李国文评注说,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已出现,被称之为“点青”或“刺青”。不只是“粉丝”,城市里也有恶少喜欢纹身。其实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只是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与并不十分光彩的一种对犯人的惩罚手段——“黥刑”有着密切联系。
  而《酉阳杂俎》里记载的这名疯狂粉丝,把喜欢的诗歌刺在皮肤上,以此来表达对偶像的热爱,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李国文认为,这种狂热至少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诗歌和文艺的热爱是非常热烈的,虽然那样的时代早已成为绝响,但只要它曾经存在过,就值得我们去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