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方远图书馆 2017-08-13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钱文忠:这波“国学热”是虚热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钱文忠:国学热我参与了,而且是十几年前了,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引发了大家对国学的热情和关注。但是它被快速商品化、快速产业化。

国学现在变成了牟利的手段,或者说大家可以售卖的商品。这个虚热很容易感受,比如你到机场、高铁站,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在讲国学,但这些大师我愿意承认他们是传销大师。因为我记得曾几何时,几位大师还在卖医疗产品,或者还在卖别的东西,现在开始卖国学,所以这就是虚热。我一直讲国学和人一样,它是个生命体,比如说咱们的正常体温是37℃,如果太冷20℃,人已经死了,不用再谈了。但是热过43℃,人也死了。所以它应该是保持一种温情,有一种温度就可以了,不必太热,也不应该太冷,这是我一贯的认知。

比如对于今天的很多孩子来讲,他们有很多科目要学习。我不太赞成孩子完全去读私塾和国学班的,他不读英语了,不读数理化,这个是不行的。

钱文忠表示:传统文化讲“温、良、恭、俭、让”,如果有这样一些东西能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比较少会看到争抢、争斗、无秩序等不良习俗。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恢复的话题,他表示,“恐怕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在被娱乐化,还有很多给企业家们开设的目的在于挣钱的企业家国学班、总裁国学班,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娱乐。我觉得现在当务之急是把大学的文、史、哲办好。试问,现在搞语言学的哪个接近王力先生的水平?讲《楚辞》的哪个接近游国恩先生的水平?如今又有哪个搞哲学的能接近上世纪30年代冯友兰的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就说广东,单是陈寅恪、容庚、商承祚,他们的学问我们现在守得住吗?当务之急就是先守住老一辈们的学术成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然不错了。”

易中天:很反感“国学热”的提法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国学作为学术不可能热,哪有‘学’热的呢!只能叫传统文化热。”

他认为,之所以热是因为30年改革开放,大家找不到北,形成了“道德沙尘暴”信仰危机。“于是有人就想在传统中寻找药方,对这种‘热度’,我毫无兴趣。”

周国平: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儒家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今日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只能是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各种变革。”

安作璋:历史发展之必然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近年来国学兴起,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于丹、易中天他们就应运而生。在电视上“百家讲坛”比较热的时候,连我这样一辈子搞历史研究的也忍不住买了本“百家讲坛”精品集,闲来无事的时候也翻一翻。可见他们的出现是应合了社会需求的。

我认为要想让国学真正“热”起来,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需要有人对重大历史问题深入研究,不断出现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有人把成果从学术殿堂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也就是要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从前我们过于注重前一个方面的工作。但先生、教授板着面孔坐而论道,连不少研究生都昏昏欲睡,还谈什么让群众接受?

王光英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候,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又在呼吁,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取西方文化继续发展的营养。因此,“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互相吸取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显然是片面甚至不公正的。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提倡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即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从根基上决定了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能够根据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主动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推动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兴旺。

王杰:国学热需要冷思考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近些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出现了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记忆,热爱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殊事异,事异备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要有科学的态度。当前,国学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警惕国学热中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思想文化的集合。近代以后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经对传统文化采取彻底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民族、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是无法否定也否定不了的。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学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近些年的国学热中始终有这样一股思潮,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解决中国及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这种思潮的盛行极易导致复古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如果这种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发展到极致,一些人就会宣扬鼓吹把儒学立为国教、用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潮的危害性显而易见。

警惕有些人以弘扬国学为幌子抵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简单地抵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无可能。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时俱进的品格。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会更加频繁。我们更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在抵制西方文化糟粕的同时大胆吸收其优秀成果。弘扬国学与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并不矛盾,不能以弘扬国学为幌子抵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警惕封建迷信思想借国学热死灰复燃。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分不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经常误把封建迷信思想也当作国学。在国学热中,一些原本已经销声匿迹的封建迷信思想在有的地方又借机死灰复燃。它们打着国学的名号,实际上是招摇撞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和践踏,更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提倡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背道而驰。

警惕国学热中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利用。我国历史悠久,每一省市都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现在许多地方都很重视传统文化,各种各样的艺术节、文化节、名人纪念活动此起彼伏。但许多文化活动直接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甚至实现经济利益成了唯一目的,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毫无关系。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利用。再如,现在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办了各种各样费用高昂的企业国学班,学国学成了高消费。于是,孔子、老子、孙子等都与企业经营管理挂上了钩,而他们思想的精华往往被忽视了。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利用。

李学勤:我对“国学热”的几点看法

诸多名家对“国学热”的看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对传统学术文化的重视和强调,是伴随着我们国家和民族走向崛起而来的,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好事。可是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我时常想,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如此流传久远?这恐怕是比“李约瑟难题”更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中国如此久远的传统学术文化是断断不能用当前这种浮躁的学风去研究的。浮躁学风的根本在于功利化,正好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粹相对立。按照这种浮躁的学风去研究国学,恐怕会迷失学术的正路,从而使国学不再有真正振兴之日。

现在出现的“国学热”当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但我要强调的是,国学的研究和发展不应当是一种临时的、短期的现象,而应该是长期持久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拨乱反正,纠正“文革”期间的一些偏向,出现了所谓“文化热”。当时的学者们非常热衷于讨论文化史,具代表性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由萧克同志主编的101卷《中国文化通志》,它代表了那一时期的“文化热”。到了20世纪90年代,“文化热”转向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重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国学热”不会是一种短期的现象,而应该是一种长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趋势。

网友评论

河源溪 :

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国学”一说。这是当今一些腐儒小丑杜撰出来的名词。

帝国武夫 :

拍几张孩子读古文的照片,做几档文字游戏节目,就国学热了??热在哪里?凑热闹吧?

WQ462 :

学国学我认为最重要的目的是重建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摒弃不符合时代的观点,如忠君,分尊卑等,其它大多数还是很好的。尤其是涉及礼和德,是我们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我们老说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在首,结果恰恰相反。

比丘卡:

国学是什么?它就是个工具,传播价值观的工具而已,既不打算继续秘化,也不必要神化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