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霞浦锣鼓井之传奇故事

 独钓秋江雨 2017-08-13



二神奇在它的声音,将石头扔下井,分别会发出锣和鼓的声音。在某种情况下,也能清晰地分别听到锣和鼓回声。因为这个缘故,岛上村民就把这两口井一并叫着“锣鼓井”。


锣鼓井的由来

竹江岛四面是水,海阔而岛富。清时,这里财主颇多,便是一般人家也过得满好,但就是吃水极其困难。整个岛,只有后岐角落一个小坑能渗出一点点的淡水,那是永远也无法供应全岛人的生活用水。


无奈,只得各自找水眼挖井。顿时,全岛挖出30多个大小井来。虽然井水都带点咸味,但总可以勉强维持吃水问题。所掘出的这些井,基本上与别地的井没有什么区分,但偏就是“锣鼓井”显得别具一格。



关于“锣鼓井”,岛上有一种传说。很久以前,住在竹江岛山脚下的郑氏家族逐渐庞大后,便分家建屋。这座郑姓人家建好了屋,就请来看井眼的师傅,师傅在郑家东边找到了水源,十分高兴地叫人挖了起来,挖了很深,竟一直不见水,当挖到10米处,还是不见水,师傅急了,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探测有水源,怎么就不见水呢?



当晚,执着的师傅,就睡在了新挖的井里,就是在这天夜里,师傅幸运地听到了轻轻的水声,而且,水声有些异常,前是“哐”,后是“咚”。师傅高兴了,次日,便叫人再挖3米,结果水出来了。


而后,师傅又叫人在离第一个挖的井约1.5米的地方,再挖一个。说来真奇,这两口井,每逢雨水天气,便会发出“哐”“咚”“哐”“咚”像锣鼓敲响似的声音,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岛上就都叫这两口井为锣井和鼓井,后来,索性一并合称,叫“锣鼓井”了。


风吹老虎地

竹江是个“老虎地”。它的地形还真像只老虎呢。从海对面的沙江望过去,呈不规则长方形的小岛真像一只卧虎--胖乎乎的村头就像虎头,瘦长的村尾就像虎尾,中间粗壮活像老虎的身子。后山上有一个山岗叫老虎岗,山岗上长满绿油油的小竹子,像极了毛绒绒的虎毛,海风一吹便一波一波地飘动着,很是漂亮。



竹江岛分为前澳与后湾,南宋时张、郑、陈等姓氏相继迁此定居,小小的村子里左邻右舍都是沾亲带故的。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回到村里,走在窄长的青石巷子里,还会有村人不时亲热的唤我一声“阿表妹”。


妈祖走水

岛上的人历代信仰妈祖,一前一后建有两座马祖庙,叫前澳宫与后湾宫,据载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二十六日是竹江村纪念马祖神节活动日,两宫都请戏班演戏、祭神、迎神,是岛上一年里最隆重的节日。




这几天,比过年还要热闹:出嫁的女儿被请回娘家来看“阿婆走水”;在外做事的汉子们赶回岛上,带着老婆孩子回来参加盛事。



当地人有一种说法,妈祖走水时从来不会下大雨。如遇下雨天,天会晴;如遇大太阳天,又会下点雨调剂一下。去年,我也回去看神节,临行的一个晚上大雨如注,晨起到了竹江还一直下着小雨,可是到了妈祖走水活动一开始,雨就停了,滴雨未落,待活动结束,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


见证霞浦

竹江的两口井,就在离我外婆家不远的学堂宫附近,井分上、下两口,久旱不涸。两井并排,相距不过一米多。扔一块小石头进去,上井响锣声,下井响鼓声,故得名。



凡初次到这个岛上来的人,多被领到锣鼓井瞧新鲜,据说每年必掏井三四次,因为里头的石头太多了。我小时候,没少往里面扔石头,当然,都是瞒着大人偷偷扔的。而今想起来,那种兴致勃勃,乐此不彼的劲头也随着童年的逝去而日落西山了。



现在,竹江岛村民虽然都用上了自来水,但“锣鼓井”至今还保存完好。为了不让杂物丢进井里,村民用石板对井盖加以保护。“锣鼓井”可谓霞浦独一无二的神奇井景光,见证者霞浦。


综合自大宁网、宁德城市资讯、行摄福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