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家近况·高师之(山东)

 泮溪别馆 2017-08-14



高师之




原名石,今以字行,更字胤园,号叵斋、蕉溪。山东胶州人,1964年生。

诗文先后发表于《一衣带水》、《历山诗刊》、《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美术报》、《中国美术报》等报刊,获西泠印社“百年西泠·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诗文组优秀奖,西泠印社“百年西泠·翰墨因缘”诗书画印大展诗文组入展。

书法入展全国首届篆书展并获提名奖。

篆刻先后参加全国第四届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翰墨因缘”诗书画印大展,山东省首届、二届篆刻展并获全省首届篆刻展二等奖。

论文及艺术专题先后发表于《蒲松龄研究》、《高凤翰研究》、《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山东省首届书学论文集》、《印学研究》、《山东文艺评论丛书·书法卷》等报刊和书籍。论文入选山东省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书学研讨会,并获第二届研讨会优秀奖、第三届研讨会提名奖,入选西泠印社2012年“明清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西泠印社110周年国际印学峰会”、2016年中华南社学坛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版个人篆刻专集《高石篆刻选》(荣宝斋出版社),随笔集《胶西印缘》(中国文化出版社),《胶东三高诗书画印》第一、二、三、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高凤翰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南社学坛研究学者,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理事,高凤翰学会副会长,少海诗社社员。




高师之绘画:多子多孙


高师之近况问答


问:您最近在艺术创作上的主要追求是什么?通过个人实践后,又有哪些心得可以与我们分享。

答:我在艺术创作上一直追求全面深入的学术艺术素养,取法乎上,远离时风。通过近四十年的实践,越来越认为这种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因为中国每一门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是中国综合文化的各个分支,是体态容貌与血肉筋骨和精神灵魂的关系,离开综合文化素养,作品水平既无法提升,作品品味也无法丰富,失去生命力,当然也不会存世传世。


高师之绘画:妃子始笑


问:您近来主要的临习重点是什么?以及在近阶段,您最偏重的阅读范围有哪些?在个人近期临池、读书的生活中,对您启发最大的内容是什么?

答:最近临习小楷《四十三行灵飞经》和《李阳冰篆书》,不须什么明确目的,就是练笔、修心。而我近十年来读书却是有着明确目的,将早年未来得及读的部分重要史书,如《左传》、《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等,从头到尾细读、朗诵,同时辅以研读部分近代史学家著作,如钱穆《国史大纲》、陈寅恪著作、雷海宗著作、郑天挺著作等,收获巨大。受启发较大的,是古人治学的严谨和践行,读书与实际考察结合,方得真知识和真学力。


高师之书法:《仓颉之初作书》扇面

问:最近以来,您除了创作,还在做一些什么事情?比如:游览名山,拜访名家等,以及其他的一些各种事情,有关这方面的资讯是否可以向书友们透露一下?

答:最近其实我于创作稍稍放缓了一些,自始至终认为,五十馀岁,于艺术家来说,只不过才刚刚到少年期,甚至连青春期都还没有来到,正是积聚能量时期,所以不限于读书游历,包括各种文化的吸收、访问、实践,到最原始、最底层的民间去,都会得到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和学问。此不一一举例。


高师之书法:自撰五律《刻印卅年有作》


问:为书法界所瞩目的“批评之爱”活动,您是否已经关注?您对当代书坛书法批评的现状是否满意,认为应当如何改进?关于“批评之爱”活动,您有什么好的建言?

答:毋庸讳言,我对当代书法批评和当代书法创作有着同样的看法,虚浮、势利的居多,就不说了。


高师之篆刻:印学话西泠(阳文4.0×4.0cm)及边款


问:在未来的日子里,您在艺术上或工作中及生活目标方面,最渴望实现的理想是什么?

答:渴望实现在生活层面上的“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状态,在艺术层面上的“左右逢源、收放自如”的创作实力,最终力求达到在生命层面上的“大自在”境界。


高师之篆刻:古调(阴文2.8×2.8cm)


高师之篆刻:高师之手拓金石文字之记(阴文3.2×3.2cm)


高师之篆刻:浇月寮(阴文3.0×8.7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