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56. 郑板桥的故事(二)

 夜明珠2016 2017-08-14
      

                

      书接上回。话说郑板桥,出任曹州府范县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刚好半年的时间,恰逢冬至节。这天,老天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寒冷至极。按当地习俗,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包饺子,全家人围坐,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水煮饺,以防天冷冻坏耳朵。早饭后,郑知县站在大堂以内,注视着天空的飘飘大雪,倾听者刺耳呼啸的西北寒风。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处处破败的农舍,一个个破衣烂衫瘦骨如柴的百姓。今天,他们能否过好这个冬至节?带着大大的问号,他独自一人,抬腿走出县衙大堂,踏着厚厚的积雪,嘎吱嘎吱,穿过了萧条凋零的县城大街,来到一条弯曲狭窄的小巷。这里,断垣残壁,草房低矮,住着几户人家。对着门缝,听到院里有说话声。可是,当郑知县敲门后,声音反而消失了。

      这是本县学生宋孝廉的家,十分贫穷,经常是每天只吃一顿饭。虽然贫困,但他还是仍然坚持勤于苦读。只因买不起笔墨纸砚,今天正与同窗穷友刘孝廉,在院内借雪做纸,树枝作笔,练字绘画,切磋技艺。他俩听到敲门声,误认为是官吏富户,又来逼捐讨债,一时竟吓的大气不敢喘一口,憋住了声音。

      过了好长时间,孝廉二人,感觉到敲门人,不像是为富不仁者。二人蹑手蹑脚走上前去,透过门缝一看:“啊呀,这不就是郑知县嘛,前几天,还到学堂讲授过四书五经呐。”说着,马上开了破门,恭请知县进屋说话。知县上任半年来,设身处地为地方,解民情,顺民意,名声大振,有过鲜花,有过掌声,也有过风霜雨雪,深受百姓认可。   

      两孝廉一见知县在门外冻得脸都铁青了,感觉很是对不住父母官,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慌慌张张的将知县往屋里让。听到有人来访,孝廉的老父亲,也从屋内迎了出来。知县此时并没有马上进屋,而是被满园的雪上字画吸引住了目光。他站在雪地上,细细的品味了好久,翘起拇指赞曰:“不愧寒门出才子,更待雕琢成栋梁。” 

      说着便弯腰拱进低矮阴暗的茅草房。房屋虽破小,但一应家什杂物,都放置的井井有序,规规矩矩。他看到孝廉父亲消瘦的面孔,身着吐露棉絮的小破袄,炕上放着单薄的铺盖卷,屋内外温度差不了多少。

      他看到泥盆里的黑面饺子,顺手叨了一个,放到嘴里一嚼,馅子里除了萝卜块,竟没有一点肉末和油水,心酸之泪,不禁夺眶而出。他用袄袖擦了擦老泪,顺便坐在了冰冷的炕沿上,拉了些家常,说了些想法,探讨了些生活门路。

      回到县衙后,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的十两银子,分别用纸包了五六包,让班头交给了贫困学子家长们的手中。这些家长们,坚辞不收知县的银子,只收下了他那一颗火热的心。同时,回谢了知县一副对联,这就是:愿天下官吏都关心百姓,使天下百姓都丰衣足食。 

      最终这银子,还是被郑知县变了戏法,换成了数量可观的奖品,诸如笔墨纸张,文房四宝,林果瓜菜五谷杂粮种子,以奖励勤耕好学的名义,颁给了这些贫家学子们。并亲笔赋诗一首,永远记录下了这件事情。有诗为证:腐吏湘骚问几更,衙斋风雨见高情,也知贫病浑无措,不敢分钱恼学生。          

      寒来暑往,又是一年。第二年季春的一天,蓝天明媚,春花烂漫,姹紫嫣红。这天,郑知县起了一个大早,洗漱过后,草草用过早餐。吩咐班头,准备好水葫芦,干粮包。太阳刚刚爬上山凹,主仆二人就牵驴上路,走出范县北城门,巡视朝城县。小县朝城,在范县以北偏西,距离范县,大约有三十里路之遥。     

      刚走出范县城门,来到官道口交叉处,郑知县说:“老班头啊,今天咱俩不把官道走,抄近路,顺着田间小路往前赶,来他个一路踏春赏光景,一路注重查看农田管理与耕种。要把那春耕备播细观察,问一问农家水肥种苗足不足,还要问犁耙耢耧耕牛是否有困难。”班头一听心中暗暗乐,心里说:这样的太爷我点赞。随即连连回答把头点:“是是是,大老爷,全听您老人家的调遣。”   

      这一路,见了些玉米高粱春大豆,已经发芽露了尖。见了些五谷杂粮苗齐壮,赤橙黄绿青紫蓝。见了些瓜菜林果花正旺,高埠低堰一片片。越走越看越有劲,真是人勤地不懒,不用说今年准是一个丰收年。这一路风景更美妙,美不胜收,惬意无限,心情爽极了。真是,喜鹊登枝唱梅梢,蝴蝶翩翩蜜蜂嘹,桃粉柳绿杏花红,丽日碧水七彩飘。

      主仆二人,边走边聊正来瘾,不知不觉晌了天。板桥说:“班头啊,咱们再加紧赶它四五里,到了朝城再开灶,这事你看好不好?”班头说:“着着着,就按大老爷吩咐的办。”小路上,说着话,又见前面一帮农夫田归把家转。大人反手拍驴腚,急急忙忙来追赶。犟驴立马撒了欢,一会赶到老农前。大人跳下驴脊梁,拱手轻声开了言,问南问北问东西,谈鱼谈鸭谈种地,问吃问穿问邻里,谈德谈智谈孝义。       

      过一村又一店,意犹未尽啦的欢,一帮聚一帮散,抬头来在城门前。进了城,不一会功夫,就看到了朝城县衙。再走近就听得鼎沸喧闹声,见有一大圈人在呼喊。一尼一僧用绳子绑着,被人群严严实实的围在中间。班头一见这架势,立即甩开膀子冲向前,扯开嗓子大声喊:“都散去,别乱弹,郑大老爷就在咱面前,有状呈上,无事退免!  ”

      话音刚落,一时间,围观之人,潮退而去。郑大人进的县衙大堂,立刻发签,升堂审案。大堂之上,一个原告,两个被告出家人,一左一右跪在地,一言不发囧着脸。郑大人惊堂木一拍,发了话:“抬起头来,回本县问话。”这时你看县太爷,昂首端坐案台前,目光炯炯面威严,两眼圆睁似射电,一束一束寒光闪,好长时间不问话,原告被告盯一遍。 

      再看原告这付嘴脸吧,五大三粗是壮汉,浑身抽搐乱动弹,跪在堂下喘气急,满脸横肉巴拉眼,额头疤痕有几道,嘴唇翻卷料牙偏。看罢原告看被告,出家之人面相淡,僧人年轻眼神善,天圆地方耳垂肩,肉红丝白活力显,尼姑年少体婀娜,面目沮丧苦难言。郑大人,环顾一周过后又开言:“两名被告如实招,免得皮肉挨大板。”经过一个时辰的审理,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朝城城东,有一座崇仁寺,还有一座大悲庵,有意思的是,两座庙宇门对门,街南街北很壮观。崇仁寺里的一个年轻僧人,是寺里一个管后勤的,经常到远近菜园粮店,购买蔬菜食品。大悲庵里的一位年少尼姑,也是庵里分管后勤的,也经常外出,购买粮菜和针头线脑等等生活日用品。两人经常碰到一块,遇着合适,还经常一起同店家讨价还价。时间长了,日久生情,擦碰出了情感火花。  

      久而久之,他们被一外地流窜来的泼皮无赖给盯上了。一天,在菜园买菜的过程中,他二人正在窃窃私语之时,没防备,就被早已跟踪的无赖拿了个正着。起初,两人怕违犯戒规,传出去坏了佛门名声,当场跪地求饶,并给了无赖一些私有银两,以求了事。哪知,这无赖尝到甜头,变本加厉,三日两头就来敲诈和尚与尼姑,还狮子大张口,价码成成长。 

      那天又来敲诈,被当场拒绝。无赖便恼羞成怒,于是,凭着其力大凶狠,将买菜路上的和尚尼姑打到,绑缚押送到县衙。公堂之上,僧尼两人作了如实交代。无赖一听害怕,贼眼一瞪,忽地爬起就往外跑。刹那间,被眼疾手快的班头,手起一棒,当堂打翻在地,绳之以缚,接着审讯。结果,这无赖原是一个命案在逃犯。    

      再说这两僧尼,如实交代之后,郑知县见他俩年轻力壮,年龄相当,有夫妻之相,实在不忍心棒打这对野鸳鸯,以致各奔东西两悲伤。唉......,知县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的说:“年幼无知,可恨啊,可怜,你二人既入佛门,就理应循规蹈矩,耐住寂寞。反之,依我看,就不如这样吧,给他来个脱胎换骨,还俗立业,配为夫妇,永结金兰,去做一个光明正大的凡夫俗子吧。” 

      僧尼对视一下,微微点头称是。于是,知县毅然拿起巨笔,饱蘸浓墨,写下了一个从古至今,别具一格,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结案判决书。其宣判词如下:“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宣判完毕,泪眼汪汪,两人千恩万谢,磕头如捣蒜,久久跪地不起。 

      这时,太阳将落已近黄昏,突然,县太爷感觉眼前发黑,头晕目眩,差一点歪倒。至此,他才想起还没吃中午饭呐。此时此刻,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十分感叹,感叹这位古代县长的亲民作风,感叹他的深入百姓身先士卒,感叹他的清明廉达机智敏锐与干练,感叹他的开明思维和鞠躬尽瘁。 

      郑板桥治范县兼署朝城五年,两县太平,纠纷奇少。因此,很少坐堂办案,以致公堂之内落满灰尘,这些积尘都能扫成土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是访在农舍,走在田间,吃在地头,睡在树荫,与农家打成一片,成为农家贴心贴骨的县太爷。 

      几年来,他对范县和朝城两县的民间经济状况、农商业构成、农林牧副渔生产情况了如指掌。走访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联系实际,大胆提出了一大些适合范朝两县农商业生产实际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在他的指导督促下,两县农民齐响应,很快走出单一的粮食种植旧制式,迅速走上了多种经营,多元种植,立体开发,生产加工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工商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的综合生产结构。 

      两县在短期内,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据说,他们当时所总结的养蚕经验,还被朝廷颁文,推广到全国各个府台道县,并要求培训学习,参照执行呢。这些细节,从他的《范县诗》中,便可一窥端倪。不信的话,现在就来看一看,当年的县太爷,郑板桥亲手撰写的《范县农事诗》吧: 

      “十亩种枣,五亩种梨;胡桃频婆(凤眼果,中药),沙果柿椑。春花淡寂,秋灾离离;十月霜红,劲果垂枝。争荣谢拙,韫采于斯;消烦解渴,拯疾疗饥。 ”  

      “桑下有梯,桑上有女;不见其人,叶纷如雨。小妹提笼,小弟趋风;掇彼(摘取)桑椹,青涩未红。即养我蚕,无市我茧;杼柚(织布机)在堂,丝絮在拈。暖老怜童,秋风剪裁。” 

     “维蒿维蕨,蔬百其名;维筐维榼,百献其情。蒲桃在井,萱草在坪;枣花侵县,麦浪平城。小虫(小雏鸡)未翅,窈窕厥声;哀乎老赵(老母鸡),望食延颈。” 

     “臭麦一区,饥鸡弗顾;甜瓜五色,美于甘瓠。结草为庵,扶翳远树;苜蓿绵芊,荞花绵互。三豆为上,小豆斯附;绿质黑皮,匀园如注。” 

     “鹅为鸭长,率游于池;悠悠远岸,漠漠杨丝。人牛昼卧,高树荫之;赤日不到,清风来吹。”           

      这正是:观念开明眼光远,不拘一格解民难。抛却世俗与偏见,妙成夫妻好姻缘。水能载舟亦覆舟,天地良心明镜悬。故去已近三百年,传奇美名还在传。(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苑芝秀的博客   苑芝秀作于2017年4月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