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以色列(十四)

在以色列的中南部地区,是一片浩瀚的沙漠、戈壁地区,国土面积虽小,但地貌多样、气势雄浑。

以色列建国的国父——本.古里安就安葬在沙漠深处。细碎的石粒代表鲜花。

同样高龄去世的本.古里安夫人,也与丈夫并排安息于此。

墓地附近,有少许的植物孤零零守候。

偶尔出现几只耐旱的野山羊。它们见到陌生人靠近并不急于撤退。

辽阔无际、起伏壮观的内盖夫沙漠,虽然不能给以色列人民带来农业效益,但却成就了旅游业。

一群山地车起骑手,在溃不成军前表现出了足够的斗志。

不过,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很快让她们像中东地区的妇女一样,尽快用针织品包裹起来。

内盖夫沙漠是一个理想的拍摄电影基地。在这空旷的世界里,人很渺小,微不足道。

定格在沙漠中的驼队,是铁皮制作,更像是实景表演的皮影戏。

而这里正是古代商队通往约旦佩特拉的中转驿站。
镜头又转向另一处沙漠中的植物园。植物出生在这里,可需要非同寻常的顽强生命力。

植物园距离世界最低洼的死海不远,所以气候异常炎热。

但是,炎热、干燥并没有阻挡游客兴致的步伐。

半山腰,有一池清水,游客迫不及待地丢盔弃甲投入水中。

东部地区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马萨达。达是犹太人圣地,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

通向马萨达的自然道路都极为险峻,最主要的是悬崖峭壁上东侧的“蛇行路”,著名的“罗马围攻”惨剧发生在这里。

躲避在马萨达古堡的犹太难民在城池被攻破前全部集体自杀的悲剧事件,不仅仅描述了犹太人的历史,更是人类自古以来寻求自由、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的历史写照。

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威严肃穆地矗立在犹地亚沙漠中,俯瞰着死海。顺便说一句,旁边是清凉的饮水机。

为了便于游客在炎热中能顺利参观,马萨达景区安装了缆车。每天17点最后一班,埃塞俄比亚裔司机关闭车门。

除了充斥我们头脑里的巴以武装冲突外,以色列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可惜被“新闻联播”掩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