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豉汤

 共同成长888 2017-08-14

读《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摘录:

叶桂从“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立论,阐发栀子豉汤的方义,将之作为轻苦微辛法德代表方治疗温病气分证。

《温病条辨》用栀子豉汤治疗太阴温病上焦膈热证与阳明温病半在阳明半在胸膈证。

《湿热病篇》第31条用栀子豉汤加枳壳、桔梗作为涌泄之法,治疗湿热浊邪蒙蔽上焦证。

栀子与豆豉两药配伍,以其苦寒之性,中能泄胃中郁火,治疗胃脘嘈杂,或疼痛;上能泄心火,治疗烦躁,不得眠;外能宣散肌表郁热,治疗身热。

栀子豉汤主症:心烦,心中懊恼,胃脘嘈杂,舌尖红,苔薄黄。

栀子豉汤类方所主之证出了“心神烦躁”外,更为重要的证是阳明胃或大肠失调的表现,如胃脘胀满,胃痛,恶心,无食欲,腹胀,便秘或便溏。

栀子豉汤类方不仅能够治疗心主神志之烦,而且能够治疗胃或大肠郁火积聚,通降失常的病症。

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虚烦”乃胃中空虚饥饿之状,搅扰纠结,恶心欲呕之感;“懊恼”乃“虚烦”之甚,系胃脘灼热嘈杂,欲吐不吐之感。

栀子豉汤是治疗郁火聚于胃腑,胃脘痞满疼痛的重要方剂。

栀子干姜汤:治胃痛嘈杂,并见便溏,证属胃有郁火,而脾阳不足。

若属郁火犯胃,肠腑积滞者,则用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大黄汤、栀子厚朴汤。此三方均含有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两法之意。其中栀子厚朴汤善于降泄胃与大肠无形之郁火,治疗郁火腹满;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栀子大黄汤能通泄胃与大肠有形之积滞,可以治疗郁火便秘之证。

栀子豉汤的几首类方:

翘荷汤:

组成:薄荷、 连翘、生甘草、 黑栀皮、桔梗、 绿豆皮。

功效:清上宣肺。

主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燥火上郁证,心烦懊恼,耳鸣,目赤,龈胀咽痛——官窍燥热证)

加减: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翘荷汤以轻清宣泄上焦郁火为特点,是治疗郁火上拂头面孔窍火热证的专方。(可视为升降散的轻证)

桑杏汤:

组成: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栀子皮,淡豆豉,梨皮。

方歌: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功效: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主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以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证治要点。(咳嗽,舌红少苔,心烦急躁。)——本方属于治疗温燥轻剂,若属于重证,则应选用清燥救肺汤。

运用:

一、治疗火郁咳嗽。凡咳嗽见栀子豉汤证,表现为胸脘嘈杂,心烦急躁,咳嗽少痰,舌边尖红赤者,即用桑杏汤加减;

二、治疗内生燥热所致的肺燥咳嗽。主症:干咳无痰,咽痒,从咽喉至胸燥热不适,心烦急躁。苔白薄干,舌尖红。

三香汤:

组成:栝楼皮、 桔梗、黑山栀、 枳壳、 郁金、 香豉、 降香。

主治:不饥不食,机窍不灵,胸闷,心烦,胃脘嘈杂,苔腻。

运用:三香汤用于杂病主要治疗两方面病症:一是郁火夹湿浊郁结中上焦所致的犯烦躁、胸闷、胁胀、脘痞、不饥不食等;二是郁热湿浊郁结心胸脑窍所致的机窍不灵,如神识呆滞,神志异常等。

病机要点:郁火与湿浊郁结于中上焦。

叶氏用三香汤的基本手法是:用栀子豉汤宣泄郁热;加杏仁、瓜蒌、郁金、枇杷叶,或杏仁、瓜蒌、郁金、橘皮,或杏仁、瓜蒌、郁金、降香,宣展肺气,肃降肺胃。主治病症为:热邪、湿热、郁火痹郁上焦,肺气不得旋转所致的脘痞、不饥、胸闷、胸痛、肠痹便秘等,或者湿热郁闭中焦,弥漫上焦,熏蒸膻中所致的中见呕吐脘痞不饥,上见不寐、神迷之症。

叶氏凡是遇到心包膻中被湿热浊邪郁闭者,必加郁金、降香、石菖蒲芳香透络开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