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2007年4月22日,在北京八宝山,有近千人自发来到这里,手棒鲜花为一个年轻女性送行。在这位女性生前,这些人和她只是在互联网上有过短暂的交流。然而,虽然未曾见过面甚至素不相识,她的离去,却深深触动了这些人,甚至更多人的内心。 【网友留言】这两天认真地把她的病床日记一篇篇仔细看完,看到她和病魔作斗争时,还不忘调侃自己,会心笑的同时觉得心里好酸。 【网友留言】娟子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怀念。 【网友留言】娟子永远活在鼠尾草的花花世界里,活在我们的心里。 【解说】这位被网友称呼为娟子的女性,她的墓志铭上写着:“短暂人生,灿若烟花”,那么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离世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 【主持人】观众朋友,她就是这些网友们要送别的人,她叫原晓娟, 2007年4月18日,三十五岁的她被晚期胃癌夺去了生命。原晓娟生前有很多响亮的头衔:美食界才女,知名杂志编辑部主任,资深美食编辑,美食家等等,但是引起人们关注她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因为她的网络日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客,原晓娟的博客里有一本“病床日记”,点击率高达12万,正是这些“病床日记”留给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思考,让人记住了她。那么,在生病前,原晓娟经历了什么,在生病的日子里,她又经历了什么呢? 【解说】2006年7月10日晚上,北京一家杂志的出版人项立刚,正在家里工作,突然他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到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她在走廊里给我打电话,然后在走廊里就哇哇地哭。 【解说】项立刚的妻子原晓娟,是一位美食杂志的编辑,几天前,她因为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没想到在2006年7月10日这天,她被确诊为胃癌三期。 【原晓娟生前影像】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明白,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怎么会一下子这么严重。 【解说】医生告诉原晓娟,她胃里的肿瘤已经有半个拳头那么大,而且出现了周围组织的淋巴转移,情况很危险。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没有任何精神准备,没有任何准备,从来没想到我们会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病,然后这种感觉就是像天都塌下来一样的感觉。 【解说】因为病情严重,当晚原晓娟就住进了医院。胃癌三期的治愈率只有30%,这意味着即使能得到很好的治疗,生存的机会也只有大概三分之一。死神巨大的阴影,遮住了她人生的大半部分,生活突然变得未知起来。 【原晓娟生前影像】我儿子刚8岁,我说我能不能陪他到18岁,他成年,这都是一个很漫长的一个考验。 【解说】一向快乐的原晓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她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丈夫细致体贴,儿子聪明活泼。更关键的是,她自己一直身体健康。原晓娟难以接受,这么严重的病怎么会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 【原晓娟生前影像】一直觉得我肠胃特别好,就是我们家人都属于那种肠胃吸收消化特别好的这种人,从来也没有胃方面的这种毛病。 【解说】当时的原晓娟,是一家知名杂志的美食编辑,熟悉她的人都叫她娟子。娟子的工作是品尝各种美食,并撰写出能调动读者感官的文章。正因为如此,胃对于她来讲意义非常——与其说是一个身体器官,不如说是她亲密的工作伙伴。原晓娟的胃伴随她到普罗旺斯品尝过钻石级的奶酪,到勃艮第酒窖里品过酒,享受过西西里岛的阳光。这就是原晓娟的美食世界,她对美食充满了热情。 【原晓娟生前影像】是一种非常大的一种享受,不仅是胃里的享受,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种享受。 【解说】遍游海内外,吃遍天下美味,原晓娟很享受自己的工作。面对款款堪称艺术品的菜式,她陶醉其中,而这样级别的美食,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未必能享用一次。 【原晓娟生前影像】鹅肝,鹅肝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因为鹅肝真的是很多人无法抵抗它的口感的诱惑,但事实上鹅肝的脂肪含量很高,它吃多了,对人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解说】原晓娟的工作被很多人羡慕,然而在丈夫项立刚眼里,这种享用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背后的辛苦是不为人知的。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想一想,如果一天要跑四个店,要拍四个东西,然后每次都要去吃,这个事情就不是一种很幸福的事情了。 【原晓娟生前影像】就是味蕾是享受了,然后胃其实是很艰难承载着我们的工作方式。 【解说】原晓娟尽情品尝美味,她的胃却经常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最多的一次,她曾经在4个小时内,在胃里装下了法国厨艺大师的28道大餐。 【原晓娟生前影像】这28道菜,它其实是每一道餐像一个艺术品一样非常完美,但是这样的一个晚宴也会让你吃的很撑,因为每道菜就是说是非常完美的美食,然后你是不忍心有一点浪费的。 【解说】为了写出与众不同的美食点评,原晓娟会一边细细品味每道菜,一边考虑文章应该怎么写。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她吃的过程中间,她还要拍摄,还要感觉,还要写文章,这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这个吃的过程中间根本不是一种心安理得的享受,事实上这是一种工作状态。 【解说】原晓娟的胃不仅要装特别多的食物,还要承担主人边吃饭,边思考带来的压力。明知道有很多东西多吃无益,但是无懈可击的口感,挑动着原晓娟的味蕾,让她欲罢不能。 【原晓娟生前影像】可能会马上会想,哎呀,美味当前,绝不可错过,然后一定是这样的。 【解说】几乎每周都有数次试餐会和品酒会,原晓娟也知道自己的胃在超负荷工作,她会在紧张工作的第二天,给胃放个假。 【原晓娟生前影像】但第二天也会想我昨天吃了很多,今天是不是让我的胃休息一下,我今天可以不吃了。但事实上这种并不是有规律的。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害怕长胖,确实她已经够胖的了,那就喝点水,吃点水果,吃点蔬菜对付一下。 【解说】这就是美食家的生活,前一天把胃装满,第二天又饥肠辘辘。做美食编辑以来,原晓娟常常饱一顿饥一顿,人们都说她有一个“铁胃”,殊不知,她的胃承受着重重考验和伤害。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这些状态我们表面上看到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实际上对她自己是有很大的伤害。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医生季加孚】表面看到很健康,这就是年轻病人的一个特点,表面很健康,内在可能已经起了问题了,已经发生了问题。 【主持人】原晓娟自豪地把自己的胃叫做“铁胃”。然而这看似坚强的“铁胃”里却埋藏着很多可怕的隐患:首先,这个美食里少不了煎炒烹炸,这些经过长时间烹调的食物里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质,而这个宴通常又会持续三四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食物滞留在胃里,会有更多的致癌物侵害胃黏膜。而更重要的是,娟子是一边吃,一边在思考这个美食文章怎么写,这其实对于胃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的大脑重量大约占人体的四十分之一,但是它的耗氧量却几乎是身体的四分之一。那么边吃边动脑子就会使血液更多地流向大脑,那长期如此的话,胃就会出现供血不足,这样是很伤胃的。所以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第三就是,饱餐以后的第二天,娟子又会吃很少很少的东西,她以为这样胃就能够得到休息,其实恰恰相反,我们的胃消化的时候要分泌胃酸,胃酸分泌是定时的,胃空的时候,会照样分泌胃酸,这就会对胃本身造成伤害,胃得不到休息就不能够自我修复,这不符合保胃养胃的黄金法则那就是“饮食有节”。拥有“铁胃”的人们,因为胃从来都不闹毛病,就往往会更加忽视自己利用胃的方法,所以健康隐患就更大。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在胃癌患者当中饮食不规律,特别是晚餐不规律的人占到了38%,其中相当多都是像娟子这样的“铁胃女士”,“铁胃先生”。而经过了几年超负荷运转后,2006年,原晓娟的“铁胃”出现了不适的症状。 【解说】2006年5月,结束了东京的一个品酒会,在回国的飞机上,原晓娟第一次感觉胃不舒服。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她自己都不当回事,觉得疼一下,然后渐渐的好一些,没事了就算了。 【解说】就在这次飞机上的胃疼两个月之后,原晓娟再一次感觉到胃部不适。 【原晓娟生前影像】胃里有那种烧灼感,像那种有石灰一样。 【解说】医生诊断是胃炎,给她开了些消炎药。但是一个星期后,原晓娟不得不再次回到医院。 【原晓娟生前影像】还是不行,晚上会更疼,然后我又去,去了以后,医生说你做一个胃镜查一下,做胃镜的时候,当时我想医生,他在胃镜底下他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所以当时就取了活检,去做病理,所以当时他在条子上写一个胃息肉,后面写了一个CA问号,我当时还不知道CA是什么。 【解说】当时原晓娟并没有意识到,CA就是癌症cancer的英文缩写。直到她被确诊胃癌三期,才知道,原来那是个晴天霹雳,她的生命受到巨大威胁。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从来对我们会出现这么重大的问题,没有任何精神准备。 【原晓娟生前影像】他就说我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我们一起陪孩子一起长大然后当时我就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 【原晓娟博客 2006年7月20日】 生命之门只吝啬为我打开了1/3,我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推开那扇门,可是我想活着。 【主持人】原晓娟从第一次明显的胃部不适到被确诊为胃癌三期,仅仅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一切好像快得猝不及防,然而她的情况并不是胃癌患者中的特例。目前中国的胃癌患者当中,确诊的时候十个人里面会有六个已经是晚期胃癌了,对这些人来说,胃癌就像是从天而降。因为胃癌的初期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甚至还有20%的患者就像晓娟这样,根本就不疼,感觉自己的胃一切正常,但实际上有一些部分已经开始癌变了,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了。另外80%的患者会上腹胀痛,但是很难和普通的胃病来区分,娟子第一次就诊的时候,医生也是按照胃炎来做的常规处理,直到胃镜检查才确诊是胃癌晚期。这个胃癌的病情发展是很快的,如果不尽快手术的话,90%以上的患者会在一年就失去生命。所以对于胃癌三期的原晓娟来说,她必需要尽快接受胃切除手术。 【解说】原晓娟希望尽快开始治疗。她当时的病情,必需进行胃的全部切除,然后再接受化疗,可是在医生看来,对她的治疗并不是手术那么简单,像她这样的晚期胃癌患者,不仅手术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而且术后的复发率很高,甚至个别情况,病情还会更难控制。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因为晚期胃癌就倾向于是全身性的疾病,化疗的效果又比较好的话,是可以给病人获得争取一些手术机会的。 【解说】为了增加手术成功的可能,原晓娟选择了先进行化疗,再接受手术的治疗方案。医生给原晓娟用了一种最新的化疗药。但不确定的是,这种化疗药只对30%的人有效。胃癌三期的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活下来,现在又一个三分之一悬在原晓娟头上,她前途未卜。 【原晓娟生前影像】就有点像赌博似的,真的是当时就觉得赌一把,拿自己的命赌一把,就那种感觉。 【解说】如果新药没有效果,很可能意味着手术效果不佳,对原晓娟来说这是一次冒险。终于,经过两次化疗,检验疗效的日子到了。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我们去做胃镜检查的时候,这个肿瘤就大大地缩小了,而且就是原来的有过溃疡的部分就缩成了一个洞。 【原晓娟生前影像】这是我生病以后第一个好消息吧。 【解说】肿瘤的缩小意味着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理论上讲,这为手术打下了基础,会大大地提高治愈率和她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通过CT啊,超声胃镜啊,给我们得出的结论确实都是比较好的。往往病人的病情就是这个样,化疗有效的病人大部分在手术后效果都会不错。 【原晓娟生前影像】我曾以为我打开的那三分之一窄门中挤了进来,刚好那天下雨下得很大,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像看到了一片阳光一样。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就觉得没有多大的问题,甚至有想法说是不是胃可以不切,就是做化疗就可以达到效果,或者是说如果切胃的话,是不是可以保留一部分。 【解说】化疗的效果比预期得要好,或许能保住自己的胃,这让原晓娟对治疗充满了信心。生性乐观的她在病房里丝毫不像是个癌症患者。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道外科护士刘静】发型经常换,她做化疗期间也是,每次来也是,经常是。她就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说我自从生病以后我就喜欢红色了,她说我买了好多红色的衣服。 【解说】事实上,从病情确诊那天起,原晓娟就把自己的化疗变成了“话疗”。她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病床日记”,记录自己接受治疗的点点滴滴。 【原晓娟好友方圆】每天看她的博客等于每天见到她,就是很熟的朋友的状态,我有一些跟我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自己家里边有癌症患者或者比如自己本身不是癌症,也是一些疾病吧,他们觉得看她的博客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支撑,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解说】“病床日记”令病中的原晓娟成了网络名人,她对胃癌的反思,对生的渴望,触动越来越多人的心,每篇博客后都有近百条留言。 【原晓娟生前影像】经常有人会给我留言说,一边笑着看我的博客,一边流泪,他们在看完会觉得很心疼你,但是确实他又觉得很开心。 【解说】即使是在化疗的时候,原晓娟也不忘修饰自己的指甲,她甚至用相机记录着病房里美的角落。 【原晓娟生前影像】有很多人送我很多花,我用那个矿泉水的瓶盖做盛器,小花插在瓶子里,做了一个花艺吧,因为我一直特别喜欢花艺,我当时就把这个放在我的博客上,我想把这个时候我在病房里能够做得很小的花艺献给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在我情绪最失落的时候,给我希望的大夫。 【解说】治疗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化疗肿瘤缩小了,也就是说,癌细胞得到了初步控制,这也为下一步手术提供了基础,原晓娟甚至希望自己的胃还能保留一点点,毕竟有一点胃总比没有强。就这样,她准备接受手术了。 【原晓娟生前影像】治愈是一个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医生,就是我的医生,这也是他最大的愿望,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愿望是统一的,我觉得我就没有必要有任何的担忧。 【解说】2006年9月12日,原晓娟被送进手术室。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我们以为,很乐观的想法那手术顶多三个小时。 【原晓娟生前影像】我不想在这个时刻就是有任何那种脆弱的感觉,而且我觉得我知道我待会儿,其实我不过是睡一觉。但是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挺漫长的等待。 【解说】然而,在手术台上,医生却发现,原晓娟的病情并不象化疗效果评估的那样乐观。肿瘤是缩小了,但是淋巴结转移却大大出乎意料。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43个我记得,转移的淋巴结我指的是,清扫了50多个,就是说证明她的病确实是已经到一定的地步了。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医生季加孚】所以手术的难度也比较大的。 【解说】要根除癌细胞,就要尽可能进行淋巴结清扫,因为淋巴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形式,也是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主要原因。淋巴结转移越如此严重,保留一点胃的美好希望落空了。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她进去了以后,那天手术做得特别长,从上午7点钟进去一直到下午三点半,三点半才出来。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医生季加孚】做的是全胃的切除。 【解说】就这样,2006年9月12日,原晓娟在麻醉中告别了跟随了自己34年的胃,成了一个没有胃的人。缺失了胃,她将怎么生活呢?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医生季加孚】切除之后给她做了一个胃,用小肠代了一个胃,我们叫间置空肠代一个胃。 【主持人】看到这里,您可能要问,人可以没有胃吗?其实人可以没有胃,但是不能够没有小肠。小肠从事着真正的消化工作,我们每吃一顿饭,小肠就要忙上3到8小时,所以在娟子的胃切除后,季医生做了这样一个处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小肠的解剖图,小肠分三个部分,一个是十二指肠,一个是空肠,还有一个是回肠。季医生是把娟子的小肠中的空肠这个部分提起来接在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的胃床上,替代被切除的胃,然后再把十二指肠和回肠相接,重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消化道。理论上,这个小肠做的“胃” 也有贮存、排空以及消化功能,和原来的胃相差无几。这样可以使娟子失去的胃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虽然医生说这个“胃”和真胃的功能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这毕竟是器官的改变,它意味着娟子以后的生活更要因此而改变。 【解说】被推下手术台的原晓娟,苏醒之后,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胃还在不在。 【原晓娟生前影像】我说我还有胃吗?他说没有了,全切了,当时他一说全切,我也挺踏实的,其实可能我一直特别相信我的直觉,手术之前,我的直觉就是我会没有胃。 【原晓娟博客 2006年9月21日】 第一次换药时我才知道自己的伤口上居然有44个像钉书针一样的钉子,恰好两个同事来看我,我说以后可以在刀口上纹身,可以纹一串葡萄吧,不过这串葡萄可够大的! 【解说】原晓娟接受了现实,然而手术之后的第四天,当她可以进食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不容易。 【原晓娟生前影像】白水、然后豆浆和米汤,开始喝这三样东西的时候,只能有20毫升。而且必须特别严格,要量出来20毫升。 【解说】当时的原晓娟只能吃流食,但是,她新做的胃对这些东西并不接纳。 【原晓娟生前影像】刚吃下去的东西的时候,会觉得这儿像有个洞一样,然后就堵在这儿,就开始疼一下,疼完以后,就转到这边来,转到这边疼,然后就下边的肠子疼,而且知道它走到哪儿了,就那种感觉。就是整个一个流程缩短了。然后经常我有时候躺那儿,像是在肠子在唱歌一样,就是不停地响。 【解说】新胃的容量远不如原来的胃,一下子承受不了太多的食物和水,这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尽管原晓娟笑对癌症,不过乐观并不能逾越现实,失去了“铁胃”的她,必须重新像婴儿那样,一点点地去适应各种食物。 【原晓娟生前影像】我觉得我是个美食家,我的工作吃遍天下美食,然后重新开始学习吃饭,我觉得挺让我可能是命运在考验我吧。 【解说】对于当时的原晓娟来说,即便日后适应了新的“人造胃”,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因为癌肿瘤虽然已经被切除,但仍然有复发或转移的危险,所以继续化疗成了适应新胃之外的另一个考验。 【原晓娟生前影像】掉头发,一般人不掉头发,我有掉头发。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我要她预防这种不良的反应,我就用一般的比较轻松的语气跟她说,说完了她就觉得,说完了经常去看我,说完了经常乐,坐在那儿。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道外科护士刘静】印象特别深,就是她反反复复地听齐豫的歌,坐在床上盘着腿,给我放他们家的照片。 【解说】2006年9月21日,原晓娟出院了,出院以后,处在恢复期的她还是以流食为主。她买来很多有关健康的书籍,她把自己的摸索做成抗癌食谱放在网上,在此期间,她的“病床日记”点击率高达十二万,很多网友和她交流抗癌心得,还有网友推荐给她一道用十种谷米做的抗癌粥,晓娟跑到市场上精挑细选来这十种米,回家煮粥喝。 【同期】这是红薏仁,这是荞麦,这是麦仁,这个是小麦,这是麦片,是糯米,糙米,小米,芡实。 【解说】自从出院之后,之前习惯了精致美食原晓娟,突然开始关注起粗粮来,她不仅为这些粗粮拍了好看的照片,并把它们上载到网上,而且专门写了“粗糙十谷米,精致一碗粥”的博客。 【同期】现在大家吃的太精制了,应该有的多味物质反而被流失了。泡一个晚上,明天早上再煮它,我直接把它泡在沙锅里。 【解说】生病之前,原晓娟总是吃别人做的美食,而现在这段养病的日子里,她终于有时间给自己做饭吃了。 【同期】这个粥大家看一下,非常烂,每一样谷物基本上看不出来原形了,我先尝一尝,很好吃。 【原晓娟博客 2007年2月10日】 在养病的日子里才发现原来生活应该是这样,我们太多地去追求那些违背自然规则的事情,以为自己生存的空间没有禁区,其实正在慢慢积累疾病的因素。 【主持人】喝粥养胃,这是众所周知的。娟子熬的这十米粥都是我们俗称的“粗粮”,它极其丰富的植物纤维,有很好的"洗涤肠道"的作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被人体吸收的可能。另外粗粮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是一种抗癌物质,可以结合体内各种致癌物,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可以设想,如果当初晓娟能有喝粥养胃的习惯,也许能推迟病情的发展,但是时间不能倒流,在养病的日子里,娟子感到了难得的轻松闲适,生病前的两年,她几乎没休过假,过着奔波而劳碌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谁知道又埋下多少健康隐患。 【原晓娟博客 2006年7月18日】 医生询问病情,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癌症家族病史,我查遍三代也没找着,却在和医生的不断交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病因,原来都是自己在生活方式中早就埋下了种子。 【解说】从2005年参与自己供职的杂志创刊开始,原晓娟就一直在为工作奔忙。事业蒸蒸日上,原晓娟和丈夫都越来越忙,她成了家里睡眠最少的人。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儿子大概九点半钟睡觉,我12点钟睡觉,她大部分两点钟睡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状况,然后在要赶稿子要最后交稿之前,一夜一夜地拼到两点钟三点钟四点钟。 【原晓娟博客2006年7月18日】 今年我去了两次意大利一次东京,在国内出差更是像坐出租车一样,今天去明天回来。上半年我和老公就上演了两次同时出差把儿子扔给保姆一周的状况,还有两个人的同时在天上交叉而过。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她从国外回来,我到机场去接她,她把自己的从国外回来的大行李箱扔给我,给她换个小的行李箱,然后她又从机场买票去飞另一个城市。 【解说】自从进入美食界,原晓娟就一直沉浸其中,虽然享受着成就和快乐,但是忙碌非她所愿,她和丈夫当然也向往轻松的生活。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我们以为比如说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以后,可能就会相对会比较平缓,各方面能够渐渐的好起来。 【解说】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不仅憧憬着美丽假期,还期盼着创业成功后安稳的生活,然而这一切被胃癌的突袭无情打碎了。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我们也想也许会这样,没想到运气不是很好。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健康对每个人都是不宽容的,都是平等的,你要不在乎它它也不会在乎你。 【原晓娟博客 2006年7月18日】 李大夫和我聊我的情况时说,年轻人得癌症通常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情绪,看我乐呵呵的样子不像啊,看来是我承担的压力和紧张的工作已经超出了我乐观开朗性格的极限。 【主持人】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和原晓娟一样异常忙碌,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努力工作,事业成功的榜样,可是从健康角度来看,这忙碌的背后的饮食不规律、压力超负荷等等,都是健康的杀手。一般人总以为胃病纯粹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但现代研究却证明,胃经常成为身体应激状态下的受害者。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给人们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是导致胃发生病变的重要原因。像原晓娟那么忙碌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和压力,也就是中医说的“情志不畅”(字幕),这会导致胃肠道内分泌异常、功能紊乱。另外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原晓娟经常是凌晨两点前不休息,其实她在不断地放弃身体自我修复的最佳时间,因为睡眠不足时胃部血流量减少,胃的自保能力大大减弱,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并可能诱发胃癌。中医讲“唯有饮食劳倦最伤脾胃”(字幕),无论是饮食,还是作息,原晓娟违背了保持好肠胃的另一条黄金法则“起居有常”(字幕),这无疑是给胃部病变的埋下了隐患。那么,手术成功的原晓娟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解说】2006年11月,就在胃切除手术的3个月后,在北京的一家云南特色的餐吧里,我们见到了原晓娟。作为美食家,她又复出江湖。经过了病痛洗礼的原晓娟,叫自己“无畏(胃)的美食家”,重回美食的世界,她已经改用品尝来继续她钟爱的工作了。 【同期】真好吃,着急了,什么味这么香,我觉得夹薄荷特别好吃,把牛肉味综合了一下,薄荷有点清凉的味,夹上薄荷更像越南菜了。 【原晓娟生前影像】吃特别好吃的东西,是很幸福的,所以胃也会照顾照顾我,不过我会比以前吃的少很多,所以会很在意每一口的感受。 【解说】手术恢复,坚持了12次化疗,成功复出,生命的阳光令原晓娟感到越来越温暖,最让她高兴的是,2007年春节前的第一次复查,结果不错。 【原晓娟博客 2007年2月9日】 胸片、腹腔CT和盆腔B超都基本正常。肿瘤标记物的指标还没有降到正常值,但是降到手术前的一半了,这样的复查结果很好了…… 【解说】为了防止复发,医生让原晓娟春节后再接受一次放疗,喜悦里夹杂着一丝不安,她等待春节后的治疗。 2007年的春节,原晓娟一家度过了一个并不热闹但很温馨的年三十。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说起来也是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正正规规地吃一顿饭。 【解说】他们没想到,这竟然是三口人吃的最后一顿年夜饭。因为春节后,原晓娟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她已经不太愿意出去转,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呆着。 【原晓娟博客 2007年3月5日】 这个月我的腹腔几乎疼了一圈,最后一周左侧后腰疼得几乎夜不能寐。这几乎是我生病以来最不舒服的日子,整个人看起来实在是像个病人了。 【解说】这是原晓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段影像。是她丈夫用手机拍摄的,在3 月 5日的检查中,医生发现癌细胞出现了转移。 【原晓娟博客 2007年3月5日】 CT、B超的结果其实算是证实了我的种种不安,上个月只是左侧肾上腺粗大,准备用放疗来控制的,现在已经长出了一个肿瘤,这是我左侧腰疼的原因,也意味着癌细胞转移了,盆腔也有一些转移。我的眼泪已经飞满了从医院到家的路上。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回来以后就扑到我的怀里哭,然后我把她抱到床上去,她躺在床上慢慢告诉我,做B超也发现卵巢也转移了,事实上当时的时候说法就是,做CT肾上腺这块出现的转移,卵巢也出现了转移。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崩溃的打击。 【解说】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原晓娟和项立刚产生了巨大的疑惑,手术成功,复查顺利,怎么又突然转移了?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还是有小部分的人,特别是一开始看病就相对比较晚,或者是比较年轻的病人,他可能有一些肿瘤细胞是耐药的,耐药以后它会在一段时间内死灰复燃,生长得很快,病人病情又进一步恶化,原晓娟就恰恰属于这种情况。 【解说】2007年3月5日深夜,原晓娟写下了在网上写下了当天的博客。 【原晓娟博客2007年3月5日】 上天不知道要给我怎样的痛才肯给我一线生机,此刻我的美食、美酒、花花世界都变得轻得要飘起来,我宁可这些东西都不曾属于过我。看着楼下草地上儿子昨天堆的小丑雪人,我对自己说:这一次坚强是我唯一的选择! 【解说】2007年3月14日,原晓娟不得不接受了第二次手术。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医生季加孚】腹腔广泛的转移,我们把她能够产生腹水的转移到卵巢的瘤子切掉了,但是后腹膜她整个,包括腹膜上有大量转移的情景,这时候我们就从外科手术的角度,已经就没有太好的办法。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这次4个多小时,5个小时吧。我一看这种情况说实话,我已经知道结果了。 【解说】病情急剧恶化,就连医学专家也回天乏术了。后腹膜肿瘤在扩张,疼痛越来越厉害,原晓娟备受煎熬。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道外科护士刘静】每次都是,我看护工都是,她说给我一口水喝,她就强迫自己喝下去,喝完又反过来又吐出来,但是她还是要喝。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有一夜我在医院陪着她,那天可能是最难受的一夜,等于三四个小时打一次吗啡,夜里疼醒了,然后疼得受不了,然后一下自己,因为她有时打了吗啡处于半迷蒙状态,然后一下子从床上摔下来。每一夜都是一次煎熬,每一次都是煎熬。 【字幕】2007年4月18日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黄疸,那个胆汁已经流了全身,全身都是黄了,包括头皮里面都是。我那时候抱着她,她就跟我说,她说我要回家。 【解说】2007年4月18日,浏览原晓娟的博客的网友们,没有等到她,却发现这一天的博客,是由项立刚续写的。 【项立刚续写的博客2007年4月18日】 这个晚上,原晓娟不再被痛苦折磨。 病房里只有我和原晓娟,我开大了电脑的声音,《莲花处处开》齐豫悠远的歌声飘在病房里,不知娟子能不能听到这首她熟悉的歌? 【解说】原晓娟走了。身后留下了可爱的孩子和深爱她的丈夫。 【原晓娟的丈夫项立刚】这个家没有她了,所有的这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很难说再有真正的意义了,再有这种家的感觉,所以这个健康确实是第一位的。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副主任医生李子禹】往往得胃癌的都是特别年轻的人,发现又是晚期的,治疗效果都不好,让做医生的,就觉得有一些悲哀的地方。 【原晓娟生前影像】太多人,我一样的工作人,这都是疾病潜在的危险,我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警醒,希望他们尽早的去注意到自己的健康,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规避这种疾病的风险。 【主持人】医生用了最新的技术,尽了最大的努力,丈夫卖掉了一处房子,原晓娟做了最积极的应对,这些还是没有挽留住她的生命。原晓娟在博客里写到:贫穷和富有就是一场病的距离。在我们追逐富有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和生命呢?中国每年至少30万人被胃癌夺去生命,但有多少人能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胃癌的关系呢?原晓娟虽然走了,她的“病床日记”依然在流传,原晓娟不仅用自己“病床日记”呈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执着,更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带来对健康的反思和警醒。不知道从这个故事中,您有没有活多或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还在备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原晓娟最高兴的就是自己的书《普罗旺斯写真集》出版了,生前她送给我们栏目一本,她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爱生命,爱生活(演播室拍书)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记住可爱坚强的原晓娟。更要记住,在赢了事业的同时,我们千万别输了自己的健康。感谢您收看《中华医药》,下周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