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死后,为什么是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看禅让制是如何终结于他的

 一葉一如来 2017-08-14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我们知道,中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而夏朝的第一个帝王就是启(启称父亲禹是夏朝开国皇帝),而启的父亲是禹(也称大禹),而大禹时代还是中国的原始社会时代,当时帝位继承我们知道的是禅让制,禹继承的是舜的帝位,而舜继承的是尧的帝位。可为什么传到禹时,帝位的继承方式就改变呢?由禅让制改为了家族制。其实,大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那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可以说是大费苦心,最后才将帝位成功传给儿子启的。


当时,大禹因为成功治水而继承舜的帝位之后,由于禅让制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大禹希望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儿子,但是,当时的条件并不允许,因为当时在选拔继承人方面还存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机构,而且在此之前,这个机构还没有上任帝王将帝位传给儿子的先例,可是,大禹该如何实现把帝位成功传给儿子启呢?翻看大禹这段历史,从简短的字里行间时,我们不难发现,大禹最终成功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共使用了三个锦囊妙计,最终才成功将帝位传给儿子启。


第一个锦囊妙计,就是在政治中重用儿子启。纵观尧之所以传位给舜,而舜之所以传位给禹,根本原因是尧的儿子和舜的儿子在政治上没有建树,而是让儿子干自己所爱干的事情,如尧的儿子丹朱致力于钻研围棋,舜的儿子商均致力于唱歌跳舞,但没有让大家信服的政绩,虽然他们都想把帝位传给儿子,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所以,最终只能是无奈传位给那些有能力的人。所以,大禹继承帝位之后,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在自己的五个儿子里面选拔出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儿子启,然后利用自己的权威,在政治上重用儿子启,慢慢地将国家大小事务都交给儿子启,这样,就让天下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大禹的儿子启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没有启,重要事务还真治理不好,更何况,在政治上有作为的启,通过权力可以笼络人心,提拔自己的人,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启之所以能够最终继承父亲的帝位,那与大禹的重点培养是离不开的。


(图)尧舜禅让,李建国(绘)


第二个锦囊妙计就是把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皋陶确定为继承人。大禹在继承帝位后的开始之初,自然也要假装仿效前辈,假装也要实行禅让制,当时,有两个很有影响的人,一个是皋陶,一个是伯益,大禹先把皋陶当作帝位的继承人,可是,皋陶的年龄比自己还要大许多,但是,大禹把皋陶确定继承人,把一大堆政务交给他去处理,并且叫儿子启去协助他处理各方面的政务,就这样,不出几年,皋陶就病死了,继承人死了,但儿子启由于一直在协助皋陶处理各种公务,所以,启的威信就出来了,大家也认为启可以代替皋陶处理公务了。



第三个锦囊妙计就是继承人确定为伯益,但把权力交给启皋陶死后,按照当时的继承规则,那就只能是伯益继承帝位了,大禹不可能明的违反这个规定,把伯益确定为继承人,给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只要他去掌管畜牧业,虽然伯益在畜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大禹却把军政大权交给启去做,所以,虽然伯益是公开的继承人,但是,大家都要去找启办事,久而久之,启就成为了实际的核心人物。


后来,大禹在帝位上坐了15年逝世,虽然表面上是伯益继承了帝位,但由于权力都集中在启手中,所以,伯益是有名无实,因为大家要办理事务必须要经过启的同意,所以,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启是实际上的继承人。这个时候,伯益看到启对自己的帝位有威胁,于是,下令拘禁启,启当然就有了理由,而且大家都只听启的,启一声令下,启手下的一批亲信反过来将伯益杀了,大家于是拜启为帝王。这一事件在《韩非子》中有两处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而在《战国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见,大禹死后,启于伯益的帝位之争是相当激烈的,最终是启取得了胜利,而启之所以最终能够夺取帝位,根本原因是他的父亲在生前实施了三个锦囊妙计,而且《战国策》中说得很明白:“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所以,大禹要传位于儿子启不是笔者杜撰,而是历史有暗示。


至此,中国的帝位就由禅让制转为了家族制,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有阶级的奴隶社会。


*作者:丁征宇,鱼羊秘史签约作者。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新锐潮流博主,新浪名博,知音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