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给你一千个理由去大雁塔,那么,去小雁塔只需要一个……

 blywzc 2017-08-15

提到西安的旅游景点,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首当其冲都会想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大雁塔。因玄奘法师在此存放和翻译佛经,大雁塔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丝路上的佛教文化中心,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度的商贾、游客和信徒。

穿越历史的沉淀与一千多年的荒凉,作为如今的西安地标性旅游景点,大雁塔早已深处繁华之中,被广场、喷泉等人造景观商业街所包围。墙外高楼林立,人流熙熙攘攘,古塔阅尽沧桑,孤单耸立。

民国时期的小雁塔与荐福寺大殿

而当我们的目光扫过皇城中轴线,出朱雀门,在当时唐长安城的安仁坊,会发现有一座方形密檐式砖塔与大雁塔遥相呼应,它就是传说中的“小雁塔”,这座很多人只是听说,并未到访过的隐秘之地。

与大雁塔相比,这一字之差,不仅形象描绘了其塔身大小的区别,也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气质:“大”展示了大气恢弘和声明远播,有豪气之美;而这“小”,贵在古朴精致,贵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之前对这里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但近日和朋友走了一遭,发现从前并不是真的认识它,更没有很好的欣赏它。

远眺小雁塔

荐福寺南山门,门阙上“敕赐荐福寺”为明英宗题字

走过友谊西路郁郁葱葱的法桐林荫道,便可到达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高宗李治驾崩后百日,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寺院,最初取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如今荐福寺南山门暂未开放,门阙上有题字“敕赐荐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皇帝后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代的皇帝重新题写,现保留为明英宗朱祁镇御笔的楷体匾额。

“雁园”门口处的皮影,可自由操纵耍个把式

从北门入园,定要先去入口右侧的“雁园”。若不是朋友带领,我几乎就要错过这一院落内的精彩。

院内建筑与植被相映成趣,环绕一周,就可直观、深刻感受汉唐文化的底蕴与多元,以及本土独有的关中风情。黄土地上的生活气息和那关中人的手艺,一直让我情有独钟。

皮影形象,从传统到现代

前来西安游玩的少年亲手制作砖拓

以牛皮为材料的皮影制作是关中地区独有的技艺,院内还有皮影戏小剧场表演,在这一吹一打的节奏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立于帐幕上,道尽千番情绪,展尽火虎生龙。

若有兴趣,还可以亲自体验一把砖拓。选一枚秦砖汉瓦,放置一张宣纸,按照瓦当凸出的纹路轻轻按压,掌纹所掠过之处,瓦当上的图案就印于纸上。

对于爱书之人,书店总是必不可少

“雁园”内的游客

这里像一处精致的别院,一间间手艺坊,或民俗物件小店,已将深沉厚重的文化遗存轻松的摆在游人面前。加之青石铺路,翠竹林立,景观与人文相辉映的气质,吸引着人们驻足的脚步。

而这,只是这座大观园的一隅。

清代《荐福殿堂图》复原效果

荐福寺为佛家寺庙,最著名的僧人是义净,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从长安出发往印度取经。与唐僧不同,他走水陆,从广州出发,游中南半岛、印度洋东部各地三十多国,历时二十五年。

他带回梵文佛经四百余部,住于荐福寺,荐福寺从此就成了义净译经存经的场所,也是长安城继慈恩寺之后又一个重点佛教学术机构,著名的“长安三大译场”之一,是佛教沿丝路传播过程中经典传播和僧侣传播的重要途径。

义净大师像

义净取经也经历了艰难困苦,他对于佛教的贡献不比唐僧少,区别在于传说中一个有个猴子,一个没有猴子;一个住大雁塔,一个则住小雁塔。

拴马桩石雕,“思想者”石猴

虽然义净取经路上没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猴子,但我们却见到了一批“石猴”。小雁塔东侧的院落,游人并不常去,草坪中矗立着一大片拴马桩、门墩以及柱础,其中的一尊尊石雕狮子、马等动物妙趣横生。

西安博物院内的栓马桩之王

外国游客与石雕们合影

石雕拴马桩,是陕西独有的一种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立于庄户门前的民间文化遗存。之前碰到的,在顺城巷内有之,书院门前有之,如此集中的拴马桩群,倒是第一次见到。大多石柱上都有狮子形象,或为主体,或为坐骑,还有高颧骨的游牧民族、高鼻梁的西域胡人形象,当然,还有各种姿态的猴子,思考、卖萌、发呆,或安静的聆听旁边院落的阵阵钟声。

雁塔晨钟”已成为游客体验项目

作为“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离西安老城最近,距南门也只有两里多地。古老的钟声响彻八方,晨钟暮鼓,早晚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在敲18下,如此往复共108下,象征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合计108下。

仰望小雁塔(摄影:赵政雄)

当年那顶从武功运来的金代大钟,其声澄净悠远,可以传遍西安城。如今寺内已无僧人,新铸的钟声也不再遵循某种规律,游人来此交费敲钟,感受古刹千年,或祈福仕途、安康。

有游客的时候,钟声几乎不间断响起,附和着夏日的蝉噪高柳,映衬着深秋的黄叶片片,穿透冬日的凛冽寒风,迎接年复一年的万物苏醒。

小雁塔一角

小雁塔遗产区中轴线由南至北,仍存有明清时的佛教殿堂等数座建筑,南山门、钟楼、鼓楼、慈氏阁、东西小亭、大雄宝殿、藏经楼、住持殿、白衣阁等等,放慢脚步,可花一整天游赏。

伴随着钟声回荡,穿过大雄宝殿,走近这座方形砖塔,却因地震,当日塔内修缮无法登顶,颇为遗憾。旁边一对外国朋友坐在院内的台阶上,抬头仰望高塔,不知他们此刻在想什么。于是我也仰头望去,那残缺的塔顶,塔身上的弹痕,千百年间的风云历史像胶片一般断断续续闪现于眼前。

西安博物院,主体建筑由张锦秋设计(摄影:赵政雄)

绕过园林中的小路,便走到西安博物院门前。相比较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里并不是那么知名,如果说陕历博所展示的是文明发展史,那么西安博物院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建筑的变迁,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主体建筑,蕴含“天圆地方”理念的大厅地面上,绘有“八水绕长安”的地图,以及秦汉、隋唐、明清几大朝代西安城示意图。

鎏金走龙(唐代)(摄影:赵政雄)

鎏金嵌料鹰饰件(摄影:赵政雄)

三彩腾空骑马俑,西安博物院西门前雕塑即是此形象

在这里走一遭,从城建空间格局的演变,到各类出土文物介绍,以及佛龛造像、青铜玉器等,“帝都气象”和“千年古都”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唐代女子化妆分为七个步骤,妆容华贵精致

北周史君墓石椁,四周雕刻记录了主人一生的故事

参观西安博物院最好由讲解员逐一介绍,志愿讲解员不收取费用,又能将看似静止冰冷的物件还原于属于它的朝代,千百年前的故事,自有其遗风和趣味。

姚德怀老先生自己的著书

清晨进入小雁塔,总会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售卖自己所写的书。今年91岁的姚德怀老先生是附近居民,1945年参加革命,是位退伍老兵。老先生摇着扇子,坐于路边,偶尔和游人简单聊几句,却不刻意推销自己的作品。这位老者的身上,似乎有讲不完的经历与故事。

在这里,不仅有历史的遗迹,物的痕迹,也有人的故事,以及生活的脚步,待我们探寻。

特别鸣谢:

陕西历史文化使者、西安博物院社招志愿者 罗巍

城市人文摄影师 赵政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