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品三国:刘虞、公孙瓒之争(上)

 宛平2008 2017-08-15
品三国:刘虞、公孙瓒之争(上)
  
  泪痕春雨
  
  为了逼韩馥让出冀州,袁绍就让人联络公孙瓒,总而言之,咱俩一块打韩馥,打败韩馥后,一人一半把冀州瓜分了。公孙瓒一听这是个好机会,关键是幽州的大佬们,都也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公孙瓒马上就开始大举进攻冀州了。
  
  面对这种局面,韩馥当时就吓得六神无主了。因为,一个袁绍就足以让韩馥难以招架了;现在袁绍、公孙瓒一块打他。韩馥自然更无法招架了。
  
  公孙瓒以为,自己可以借机向冀州伸进一只脚,却没有想到,袁绍背着他,派出一个游说团,去游说韩馥。总而言之,现在公孙瓒和袁绍一块打你,你这个冀州牧肯定是当不成了,你还不如趁自己当冀州牧的时候,作一个顺水人情,把冀州送给袁绍。这样,你既有了让贤的美名,又可以让袁绍感激你,、、。韩馥经过权衡,于是就把冀州拱手让给了袁绍。
  
  看到袁绍用巧取豪夺的方式,就这样轻易夺取了冀州。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袁术已把脚伸进了荆州(当时的袁术是南阳郡守,而南阳郡是荆州最北部的一个郡),为什么不能通过类似的方法,逼迫刘表让出荆州呢?
  
  简单的去看,刘表、韩馥都是拿着董卓颁发的委任状,接管了关东的大州;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都缺乏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而袁绍、袁术的实力,也未必有本质的区别;而袁术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说小弟,是牛逼到天上的孙坚);既然袁绍可以逼的韩馥拱手让出冀州,为什么袁术不能逼得刘表拱手让出荆州呢?
  
  袁术与袁绍相比,也许并没有本质区别;刘表与韩馥相比,同样没有本质区别。但是,他们的地缘政治,差别大的去了。
  
  首先,冀州与董卓之间,有并州、兖州作为缓冲,所以董卓对冀州那是鞭长莫及的;换而言之,当韩馥受到压力时,董卓无法通过各种形式,给韩馥予以一定的帮助。
  
  而荆州与董卓之间呢?显然没有什么安全的缓冲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似乎可以当作董卓与荆州的缓冲区,但是董卓生前,对洛阳为中心地区的控制,一直是非常强大的。
  
  “董卓派牛辅率军驻在陕县,牛辅分别派遣校尉北地人李榷、张掖人郭汜、武威人张济率领步、骑兵数万人袭击中牟,大败朱俊,并沿抢掠陈留、颖川两郡所属各县,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人民几乎死尽。”我们必须得知道,这是发生在董卓死前不久的事。
  
  这意味着,袁术敢用武力夺取荆州,董卓只需趁势向关东大举用兵,就可以让袁术无心逼迫刘表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腹背受敌的人将是袁术了。
  
  其次,冀州附近有一个早已整合完毕的强大利益集团,那就是幽州利益集团。冀州的大佬们,虽然不希望袁绍入主冀州,但是更不想让刘虞、公孙瓒入主冀州啊。因为,公孙瓒以幽州为基地,如果让公孙瓒接管了冀州,那就等于让幽州兼并了冀州。到时冀州的权力心,就可能遍布幽州籍的大佬了。
  
  袁绍一伙虽然牛逼,但是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客籍,因为他们普遍是来自中原,而中原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区、一个巨大的战场,所以他们大举进入冀州,自然会威胁冀州地头蛇们的利益,但是这种威胁,与幽州大佬们对冀州的威胁相比,毕竟要小的多。
  
  冀州利益集团,自然不希望袁绍取代韩馥,因为韩馥当冀州牧,冀州的大佬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力,因为韩馥是一个标准的弱势州牧(他想加强、巩固自己的权力,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也未必能实现)。问题是,在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大家自然更倾向于选择袁绍。
  
  而荆州的四周,显然没有一个充分整合完毕的地区,在这种背景下,袁术实在找不到一个像公孙瓒那样的人,帮自己恐吓刘表交出荆州。也许有人会说,孙坚与公孙瓒有什么分别呢?换而言之,袁术也可以让孙坚给刘表施加压力呀。其实呢,孙坚与公孙瓒的区别,那是大的去了。
  
  公孙瓒与袁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大佬,而且分别隶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而孙坚呢,显然是依附于袁术的。对此,只要看一下,袁术不给孙坚提供后勤,孙坚当时就需要亲自去找袁术商谈,可以看出来。所以,袁术让孙坚攻打刘表,那与袁术派手下的另一个将领攻打刘表,好像没有明显的界限。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更为重要,那就是北方地区黄巾叛乱再度兴起了。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曹操、公孙瓒、袁绍与黄巾军的战争就可以知道了。
  
  “青州黄巾军进攻勃海,部众达三十万人,准备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在东光县以南迎击,大破黄巾军,斩杀三万余人。黄巾军丢弃辎重,奔逃渡过黄河。公孙瓒在黄巾军流过一半时逼近,黄巾军再次大败,死了数万人,河水被血染成了红色。被浮虏的有七万余人,车辆、甲胄和财物不计其数。公孙瓒威名大震。”
  
  “曹操追击黄巾军到济北,黄巾军全体投降。曹操得到兵士三十余万,男女一百余万口。曹操从中挑选精锐,称为青州兵。”
  
  “袁绍率军深入朝歌境内的鹿肠山,讨伐于毒。围攻五日,攻破于毒,斩杀于毒及其部下万余人。袁绍于是顺山北行,进攻左髭丈八等乱匪,将乱匪全部斩死。又进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又斩杀数万人,乱匪的营寨全部遭到屠戮。”
  
  面对这种强大的黄巾叛乱,北方各州的大佬们,自然都倾向于拥戴一个比较强势的领衔人物。否则,东汉末年,也会随时演变成秦末、元末的局面,换而言之,随时会演变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局面。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黄巾叛乱,不能得到有效镇压,谁敢说那些只以绰号流传于后世的、甚至是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的黄巾大佬们,不会成为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不会成为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汤和呢?
  
  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那所谓的门第、血统,还靠什么变得越来越牛逼呢?因为,这样一来,那真是传说中的穷棒子大翻身了。因为,等天下尘埃落定后,上层社会出身比较高的人,恐怕伸出一把手都能数出来。总而言之,讨吃要饭的,地痞流氓、打鱼的、种地、作小买卖的人,都有可能成了传说中的帝王将相。这样一来,卫道之士自然难免要高呼了,还有天理没有了?因为,门第呢、血统呢?这些流着卑贱血液的人治理天下,天下老百姓,恐怕永无看到光明的一天了。
  
  所以,面对强大的黄巾叛乱再度兴起,北方各大州的代表人物,都会尽量抛开彼此的矛盾,尽量实现团结。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曹操那样的强势人物,也容易被北方的利益集团所接受。但是,荆州地区,显然没有这样强大的外敌,需要地头蛇们希望一个强势的领衔人物出现。
  
  但是不管怎么说,听到袁绍入主冀州的消息后,公孙瓒当时就发狂了。因为老子这样折腾了半天,就是给你袁绍作嫁衣裳啊?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自然还想继续攻打冀州。问题是,袁绍入主冀州,是众多冀州籍、非冀州籍大佬共同支持的结果,所以,袁绍很快就全面控制了冀州。在这种背景下,刘虞为代表的幽州大佬们,自然认为全面向冀州渗透的机会已错过了。所以,他们都也不同意公孙瓒继续攻打冀州了。
  
  刘虞是幽州的行政首脑,公孙瓒是幽州的军事首脑。
  
  基于公孙瓒的利益,自然喜欢不断进行战争,因为只有不断进行战争,他的势力才可以不断扩大;基于刘虞的利益,自然不希望幽州轻率进行战争,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不断巩固、扩张自己的权力。
  
  所以,刘虞与公孙瓒的这种分歧,并不只局限于对袁绍的问题上。在对乌桓的问题上,公孙瓒也认为应该以军事手段为主,而刘虞则认为应该以政治、外交手段为主。“公孙瓒立志打败乌桓,而刘虞想以恩德招降,因此和刘虞产生矛盾。”
  
  因为上述原因,刘虞自然是一直用政治、经济权力限制公孙瓒;总而言之,绝不让公孙瓒染指政治、经济领域,更通过限制军费的方式,阻止公孙瓒随便擅自行动。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自然无法继续向冀州用兵了。
  
  公孙瓒面对刘虞的这种压制,自然也是报以针锋相对的回应,换而言之,老子手里有的是军队,老子就是要把手伸进政治、经济领域,你敢咬老子不成?
  
  当然了,两个人因为互相依赖,所以谁也不敢撕破了脸弄事。说得具体点就是,公孙瓒在向政治、经济领域渗透时,也不敢随便触及刘虞的底线;刘虞在限制公孙瓒时,也时刻害怕把公孙瓒逼得狗急跳了墙。
  
  为了抢占法理上的、道德上的制高点,刘虞、公孙瓒就都给汉献帝上书。刘虞说公孙瓒侵扰老百姓,因为他作为军事主管,没事就干涉政治、经济领域;公孙瓒则说刘虞刻扣军粮,总而言之,成天寻找各种借口削减军事开支,让军队都无法正常运转了。
  
  其实双方这样做,都是在演戏罢了。因为,汉献帝现在只有11岁,而且还是受董卓控制着;所以长安政府看到刘虞、公孙瓒两个人的奏章,也只能跟着他们七扯八扯。因为不七扯八扯,能行吗?不管怎么说,公孙瓒、刘虞都是关东在佬,他们现在有事了,都向你上奏,请求你仲裁,这是往足了给你面子啊。你如果一句话,你们的事情我不管,我也管不了。那不是自己剥自己的面子吗?
  
  在这种背景下,长安政府自然只能跟公孙瓒、刘虞七扯八扯了。总而言之,你们一定要精诚团结啊,现在帝国处于多事之秋,你们两个国家栋梁如果不好好精诚协作,怎么能行呢?再总而言之,你们两个人远见高识的人,怎么就不能相互让一步呢?
  
  当然了,刘虞、公孙瓒这种自欺欺人的表演,并不是单纯的作给长安政府看。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作给幽州人民看的;因为通过类似的表演,他们就可以拿着自己写的奏章、皇帝发回的圣旨,证明自己最代表幽州人民、甚至全国人民的利益;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相信他、支持他;而绝不要支持他的对手。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军事影响力的扩大,就只有通过围剿黄巾叛乱实现了。我们知道,因为关东诸侯大举讨伐董卓,所以关东的军事力量大举西进。在这种背景下,黄巾残余力量在东部地区再度兴起了。
  
  诸侯之间的矛盾,说到天上,也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黄巾叛乱,那却是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面对黄巾叛乱的再度兴起,刘虞自然不能阻止公孙瓒大举派兵围剿。
  
  我前面说过,一个乱世英雄,必须得有王者的气度,换而言之,一个人只要愿意归顺你、投降你,以前不论有什么过节、矛盾、仇恨,你都应该有包容的雅量,否则,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曾与你有过节、矛盾、仇恨的人多的去了,如果这些人投降了你、归顺了你,你都要秋后算账,你等于把多少人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但是,类似的宽容,通常只限于上层社会。因为面对底层叛乱,胜利者通常绝不会这样宽容。换而言之,底层叛乱的首恶分子,通常都是杀无赦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贵族政治渐渐萌芽的时代。如果底层小人物,没事就纠结一帮人起来叛乱,叛乱过后,就通过招安的方式挤入上层社会。这种风气如果得到鼓励,那底层不安分的老百姓,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曲线上位了;这样一来,所谓的门第、血统就没有什么神圣可言了。
  
  这种观点,以朱俊表现的最为露骨了。“、、、如果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就无法鼓励那些守法的百姓;而严厉镇压,就能惩罚罪犯。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就会进一步助长叛军的势头,他们在有利时起兵进攻,不利时则请求投降。这是放纵敌人的作法,不是上策。”
  
  所以,整个三国时代,真正洗白的黄巾系的大佬,似乎只有两个,张飞燕算一个,但是张飞燕在三国历史上,实在不是什么太了起的大人物;徐晃也算一个,但是徐晃之所以是徐晃,并不是主要靠黄巾时代的资本实现的。
  
  杨奉、韩暹虽然也算洗白了,但是因为他们都曾披过贼皮,所以常常面临人人喊打的危机。后来,杨奉去投靠刘备,直接就让刘备玩诈火并了。刘备敢这样对杨奉,主要就是因为杨奉曾披过贼皮。所以,火并这种贼性不改的黄巾余孽,对刘备后来的事业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
  
  为什么黄巾叛乱的首脑,大都只是过烟云烟,很少有人能曲线上位(我的意思是,通过叛乱、招安的方式挤入上层社会),甚至只是留下一个比较闪亮的名字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整个上层社会,都不会轻易接受黄巾大佬的投降,换而言之,这种首恶分子,一律杀无赦;就算因为特殊原因,愿意接爱他们的投降,也会视他们为异类,只要有机会秋后算账,通常也会秋后算账的。
  
  是不是说得又点远了,我们现在书归正传。面对公孙瓒一心通过战争,扩大自己势力的行为,刘虞自然会通过各种方法阻止,而且通常总能阻止成功。因为,面对其它问题,刘虞都敢说政治为主、军事为辅;但是面对黄巾叛乱,刘虞显然不敢说这种话。
  
  因为,不严厉镇压这种底层的叛乱,用我朝的术语去说,就有可能威胁整个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如果面对这种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刘虞依然敢说什么,政治为主、军事主辅,随时会让人戴上一顶红帽子的。因为,这本身就证明,刘虞有通共的嫌疑。因为,面对这些高呼共产共妻的贼寇,你还和他们讲什么政治为主、军事为辅,你这是想干什么呢?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终于放手打了几场大仗,而通过这几场大仗,公孙瓒在幽州的地位,隐然有挣脱刘虞控制的意思了。
  
  “青州黄巾军进攻勃海,部众达三十万人,准备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在东光县以南迎击,大破黄巾军,斩杀三万余人。黄巾军丢弃辎重,奔逃渡过黄河。公孙瓒在黄巾军流过一半时逼近,黄巾军再次大败,死了数万人,河水被血染成了红色。被浮虏的有七万余人,车辆、甲胄和财物不计其数。公孙瓒威名大震。”(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当然了,因为公孙瓒借围剿黄巾叛乱的机会,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所以本来矛盾重重的刘虞、公孙瓒,就更难以好好相处了。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