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画家无不要求其“胆”,常言“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有的画家提出“写意之画,贵在有胆”。但不少初学者却误解为写意画就是肆无忌惮地纵横涂抹求得心性之快意。 从表面看来是这样,中国画家一旦提笔,必是情绪饱满,激荡酬志,下笔无悔一气呵成,似乎是不假思索,竖勾横抹,倾刻即成,即前人所谓“一笔书”“一笔画”。须各这种放胆挥毫、笔停意连、气贯畅通、墨韵无穷的功夫,并非是侥幸所得,偶然的发挥,而是画家对所写景物具有“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的生活基础,和笔墨上经欠磨练、驾轻就熟的自娱表现。 何以为胆?胆者气壮也。对所作之事深信不疑,对所用之法精运娴熟,对自已所为有完全的信心,挥毫作画,当然便能运筹自若。“胸有成竹”的故事,来自北宋的文与可,他常年身居幽篁之中,心领神会,画竹之前,竹子的生动形象已存于心,于是挥笔一挥而就,成为千古佳话。 可见“胆”是来自把握性,而把握性又来自刻苦磨炼、认真的体察,是功夫的表现。就如杂技演员的飞刀、高台定车、荡秋千,其险绝之处常令人咂嘴吐舌,岂不知这些演员哪个不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样,凡有成就的画家莫不如此,所谓“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正是写意画辩证审美的互补意义。 我们常见某些人物画家,出手并不一定先画人物的形象,而是漫不经心地在画纸上横扫斜拉几根粗拙墨线,顷刻又画圆,垛点墨团,然后就粗笔画之间细勾人的五官、头发,面容栩栩而出,造成一种粗旷与柔和的对比审美感。可见作画间的收拾,不仅是弥补落笔之不足,而且是因势利导、因形就势的进一步发挥,也是艺术家深入塑造的一种手法,它映衬出画家纵笔大势的胆气。 在艺术发展史上的开拓者,永远都是那些善于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的人,没有博大精深的气魄与修养,没有勇于实践的顽强精神,没有长期的刻苦磨砺,就不可能有驾轻就熟的笔墨功夫与造型能力。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放胆。放笔直取、纵横挥洒是长期的笔墨功夫与全面的文化修养的结晶,只有具备了因势利导的能力,才能达到放浪形骸的神韵境地。 编辑:国画艺术;插图:赵春秋小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