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轻风无意 2017-08-15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这一篇博文发秦汉。
秦汉,算是我最喜欢的展厅了吧。秦朝虽然短,但厅中那块不起眼的琅琊刻石曾是我朝思暮想的。虽然早已斑驳,但文字中透出的正直规范之气,是六国文字所没有的。
汉画砖石更是喜欢。第一次见到了四川汉画像砖,算是大饱眼福吧。
也毕竟,汉朝算是中国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吧。短命的秦朝为汉朝奠定了很坚实的制度基础。秦汉展厅,拍得多了一点。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琅琊刻石,算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秦代刻石了吧。峄山刻石早已无迹,泰山刻石仅剩九个半字存世。而琅琊刻石也仅存下这斑驳难辨的一小部分了。然而其中的规整大气,仍然是后代小篆的所遵循的吧。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秦国“书同文,车同轨。”自文物与展板视之,则仿佛还在眼前。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西汉彩绘陶兵马俑
那么,时间到了汉朝。汉朝真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由其展品便可看出。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隶书的舒展之美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王莽改革。其实很多地方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其操之过急与不切实际最终使改革失败,这也是很多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吧。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汉代的明器,更加有了生活气息。
似乎视死如生的观念在这时大为流行,富贵之家总要在自己的墓穴中随葬高达逼真的陶楼、小巧玲珑的猪圈、陶仓,以及一切可以想到在阳间可以用的的东西。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这个陶楼,在山面用颜料画出来了梁架结构,算是很重要的汉代木构资料吧。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愈是有钱,便愈是要自己在阴间住高达巍峨繁复的大楼。这件陶楼真可谓是奇迹了,仿木结构做得精细逼真,不知道当时真的有这么巍峨的木构建筑吗?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画像砖上的院落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汉代人在开采井盐。为什么墓葬里要随葬采盐的画像砖?是不是墓主,想到自己在死后也需要吃盐呢?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汉代的集市。此时的墓穴已不再是冰冷之地了。墓主人在墓室的随葬品,甚至装饰上可以获得生活物资,获得阴间生活的乐趣。逛市场,渔猎,坐马车,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舂米。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秦汉的科技。
尤其是汉代,真可以说是能人辈出。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一般世传为蔡伦造纸。而其实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已经有纸出土了。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刻度精密的汉代石日晷。有了日晷,测年长,测节气,不再是问题。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漏壶计时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两城山汉画像石。在国博见到,真有一种他乡遇骨质的感觉。针灸的形象,至少在两城山的汉画上是非常多见的。都是一个人头鸟身的神人给人扎针。而大多数人都认为人头鸟身者为扁鹊。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滕州宏道院出土的祠堂画像石。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冶铁的场景。汉代时,滕州地区的冶铁曾经非常发达。近年在滕州亦发现多处汉代冶铁遗址。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画像石中部的神人形象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击鼓说唱俑。汉代的说唱俑也是出土得特别多。这说明汉代说唱节目真可谓是流行于大街小巷的。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汉代的石经。立于太学,供天下学子抄写。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徐州出土的长袖舞女俑。时间的定格。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汉代给周边各个小国都发过金印,以示其臣服于大汉。甚至日本也有所谓“汉委奴国王”金印出土。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