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

 一漂--文摘 2017-08-15
“湖广填四川”让四川人口大换血,如今的四川人大多说自己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乡,纯粹的四川人极少?


以成都籍的“成都人”都是外省人:湖广人占2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15%,河南和山东各占5%,广东和广西各占10%,安徽占5%,江浙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

其实,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入蜀,其实不只有“湖广填四川”,从战国时期秦灭开明王朝后,大规模秦移民入蜀开始,到清朝初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共有八次规模的移民潮?

如果从秦灭蜀移民开始计算,到如今的确很难找到地道的蜀人?

有的人说四川人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可从如下历史上的八大移民入蜀看出来,其中包括历史上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第一次:战国至秦朝的秦民入蜀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国派大夫张仪、司马错从金牛道攻蜀,将巴蜀纳入秦国版图?

此次战争杀掉多少蜀人无记载,但结果是秦“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蜀志》),此次秦向蜀移民达4万人以上?

第二次:汉末至三国蜀汉荆楚移民入蜀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巴蜀地区人口351.4万,至东汉永和五年,巴蜀地区人口达469.9万人?但因战乱,至建安十九年,刘璋投降刘备时,巴蜀地区人口竟余80余万人?

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荆楚移民达十余万人?

到蜀汉灭亡时,巴蜀地区人口达108.2万人?

第四次:两晋之交北方移民入蜀

西晋后期巴蜀地区爆发李特起义,任其子李雄在成都建立大成王朝?

由于大成王朝执行亲民、重视文化人的政策,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十多万人经汉中、剑阁入蜀?

第四次:隋唐之交北方北方移民入蜀

隋唐之际,蜀中并未遭受大的杀伐,唐对巴蜀采取招抚,并未加之大的征讨,蜀地相对稳定富庶,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世外桃源,大批北方人纷纷入蜀?

那时有文人皆入蜀之说,其中就有从陇西成纪迁入的李白一家?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五年,巴蜀地区人口41.4万户,约200多万人?

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巴蜀人口猛增至69.4万户,约350万人?

第五次:唐末至五代北方移民入蜀

唐末至五代,因战导致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其中,五代前蜀的王建,后蜀的孟之祥均为北方人?

前、后蜀时期,蜀中少战乱,导致大批北方人入蜀避乱谋生?

第六次:两宋之交大批外省涌入四川

宋朝灭后蜀,大肆烧杀抢掠,杀戮蜀人,引起蜀中民众起义反抗,让蜀中人口大减?

当时宋军统帅王全斌为避免已降蜀军叛乱,竟将两万多降军骗入夹城全部屠杀,由此可见被屠蜀人之多?

于是引来了宋朝外省移民入蜀;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南北宋之交,北方人为躲避金兵入侵入蜀,引发移民入川高潮?

据《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绍兴二年入川北方人达15万人;隆兴元年,入蜀北方人达几十万?北宋崇宁元年,四川人口为525.5万万人;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四川人口达1153.1万人?

第七次:元末明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南宋末蒙古铁骑攻蜀,遭到蜀中军民强力反抗,这场抗蒙战争长达48年之久?

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四川人口降至12万户约60万人,人口损失达95.36%?

这次移民从元末明初,红巾军入蜀在重庆建立大夏王朝起,大批湖北地区移民入川,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之始;其后从明洪武起,以湖北湖南为主体的南方移民入川,史称:“奉旨入蜀”?

到洪武十四年四川人口上升到146.45万人;到万历六年,四川人口方升到310万人?

第八次:清初的史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的战乱,包括所谓的张献忠剿四川、清兵入川、吴三桂起兵伐川及其后的的明廷剿灭,使四川人口遭受空前的大灾难,川人被杀之多,可从当时四川人口看出?

据《四川通史》数据,到清顺治十八年,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约8万人?

于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在朝廷强制下开始了,直至清朝中后期?

到乾隆四十一年,四川人口升至779万;到嘉庆十七年,升至2100万;到咸丰元年,四川人口达4400万?
清初以来,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从而由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这次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因而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当十一二个省份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二十四年,四川的人口只有1.8万余丁,折合人口9万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四川人口已达290余万),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异乡人”开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生产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的逝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嘉奖.

“湖广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移民入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杰出人物.他们中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在共和国元帅中占五分之二比例的开国元勋,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

如果从清朝顺治末年移民填川运动开始时算起,那么至今已有340余年时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可谓漫长.然而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三个多世纪的时光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短暂的.屈指算来,我们离祖先才不过十二三代,怎么对这件事就如此陌生和淡忘?要知道,四川现存的绝大部分族谱,都称那个首先来川“吃螃蟹”的人为“我入川一世祖”.也就是说,这个敢于抛离故乡投身新的陌生环境的人,是割断了与旧的土地、旧的家园的联系,毅然决然跑到四川来的.所以,我们这些移民后裔应当记住前人的恩德和勇气.340年的时间可能稍显漫长,但如果从移民尾声的嘉庆初年算起,其实也不过200年,跟美国移民运动迄今的时间差不多.

谢邀。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初年,清政府组织两湖等地区的民众大规模迁入四川的行为。

四川本是天府之国,在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叫叛乱军也可以)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明、西两军展开激战,造成大量人口损失。此后,清军入关,张献忠军又与清军在四川激烈争夺。此后,南明政权也参与进来,四川沦为战场。此后,又有吴三桂等造反的三藩之乱。在这持续数十年的战火中,原本人口密集的天府之国,损伤惨重,据估计人口减少了99%以上。(有的作品把人口减少简单归咎于张献忠的屠杀,这是不够客观的。)

康熙二十四年统计,说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当然,这个数字我是不太相信的。另有资料说当时全省人口60万,这个比较可信。

等到打平了三藩之乱,四川终于脱离战火。这时候,康熙皇帝发现,四川如此富饶的土地,人口稀少,对国家资源是很大的浪费。于是他下达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康熙皇帝)

这种移民,主要是鼓励为主。比如规定凡愿入川的人,都会给与土地,作为他们自己地产。而且,移民开垦的荒地,五年才征税;移民生的人口,永远不加人头税。

当然,因为移民工作被编入了各级官员的政绩,所以也有不少官员采用威逼利诱,甚至强迫迁徙的方法完成任务。

入川的移民来自临近的各省,其中湖广(今湖南湖北)的最多,大约占一半左右。所以被称为“湖广填四川”。整个湖广填四川,大致有百余万人进入四川。这样一来,四川人口在战乱后增加了数倍。以至于四川很多地方,大部分都是外来人。据称,成都府基本没有当地人了。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陕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迁移往四川,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洪洞县大槐树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移民路线图

移民原因

1.宋金之间战争

在四川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面对宋元之际四川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四川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税收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2.农民起义

刘福通起义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四川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明末清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南宋时四川近一千万人,至1234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减大半,1282年全川只剩60万。1362年随州明玉珍开创夏国,不少楚民入川,1371年明军灭夏后,继续大量移民,到1401年才接近尾声,明末四川约有400万人。

3.清初战乱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4.瘟疫灾害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移民图

入川规模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四川南川县(今属重庆南川区)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移民(木刻)

移民分布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县)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第九,潼南县。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向氏家族迁往潼南,铜梁等区县,此外南充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入川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

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掏水沟插占务农。

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

移民纪念

湖广移民文化公园

2015年8月7日,我国最大移民文化公园——“湖广移民文化公园”在麻城竣工。

该公园总投资12亿元,园内主要建筑有祭祀大殿、移民家谱堂、湖广移民博物馆、思乡台等。目前,湖广移民博物馆从湖北、四川、重庆、台湾等地,征集湖广移民后裔家谱2000多册。这些家谱将陆续入藏湖广移民博物馆,并全部录入数明末清初,长江中下游的苏、浙、皖、赣等10多省区的民众向湖广地区移民,其中江西移民占90%。江西移民大量涌入麻城,麻城移民则迁往川、渝等地,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

总体主要是战乱移民导致

以重庆为例

在近100年历史上重庆更多的时间是隶属于四川,97年直辖后才归中央直管,我们老一辈都说我们祖籍湖南,明末清初年间重庆母城现渝中区由于战乱留下的百姓不到5000人,可想而知一个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发展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当时政府大规模的移民,就像三峡移民一样的方式。也正是这样的历史渊源,所以重庆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不排外。

川渝一带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川渝一带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

川渝一带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川渝一带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川渝一带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川渝一带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川渝一带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今日重庆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北部等)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

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今日四川是人口大省,登记人口就在8000万以上,有超过1000万城乡剩余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

历史

元末明初时四川遭蒙古、流寇等在四川地区的拉锯战所造成的人口锐减。因此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省人口最多。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四川鼓励政策期间;

第二次是康熙平乱后发布《招民填川诏》,规定新移民可免几年赋税;

100年间大约有600万人迁入四川,其中湖广(湖北、湖南)的就有300万。大规模的移民潮甚至影响到了湖广行省本身的人口结构,遂又有江西填湖广情况的出现。目前四川省东部的居民(如广安和邻水等地),许多来自湖北(如从前麻城孝感乡)。

另外,与临近四川的贵州中北部以及两湖西部等地的操官话的居民,也多半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有关。

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路线

移民路线主要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是沿长江溯源而上,经三峡入四川盆地,该路线上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北、江西;陆路沿古时川黔、川鄂小道入四川,该路线的移民大多是湖南、贵州人,以及部分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家人。

对民系认同的影响

虽然移民来自幅员辽阔的湖广地区,但今日巴蜀民系的祖居记忆却指向湖北麻城孝感乡(与今孝感市无关),有学者认为,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先集中于麻城后统一迁往四川,使后人误认麻城为故乡;也有说法称在移民潮中,最早的一批移民来自麻城,他们势力大、资格老,后来者为寻求荫庇而冒充麻城人。

而移民的增多,为联络感情、相互帮助,催生了湖广会馆,会馆是明清时城镇中供外乡人歇脚、聚会的场所,按地域划分,一般由同乡移民或商旅创办,供奉家乡神灵先贤。书生赶考,商人买卖,大都首选本乡会馆投宿。

就地理分布而言,四川盆地西南部土著居民存留较多,而东北部则较少。总体而言,今日大约有70%的四川人为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也因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氛围。

川剧融合了移民们带来家乡的各种戏剧,有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等声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