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管圈联盟 | 降低D-Dimer 假阳性率-慧眼圈

 渐近故乡时 2017-08-15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D-Dimer 假阳性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D-Dimer假阳性率”为活动主题,运用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现状调查、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实施与标准化。 实施品管圈活动5 个月后,D-Dimer 假阳性率由活动前的8.97% 降为2.80%(P<>100.5%,圈员6 个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D-Dimer 假阳性率,显著提

高了圈员综合素质,提升了检验科血液组工作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本次活动在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第二届品管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大提高了检验科在医院的整体形象,值得持续开展下去。


关键词:品管圈;D-Dimer; 假阳性率


D-Dimer 是人体内纤溶过程的重要产物及标志物,是敏感反映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标志物[1],其含量升高提示血管内血栓的存在,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中,包括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肿瘤、感染等,因此对D-Dimer 的准确检验至关重要[2]。作为DIC 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3],同时又是排除DVT( 深静脉血栓) [4] 和PE(肺栓塞)[5] 的重要指标,D-Dimer 检测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项目检测特点方面:D-Dimer 检测方法学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6]。D-Dimer 的检测结果与受检者自身状态、标本采集和运送、仪器与试剂、检验者和审核者素质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临床

医生往往困惑于同一患者的D-Dimer 水平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巨大差异,并总是将之归结于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不足,常常引发不同程度的临床风险[6]。所以检验科需要严密的复检流程及质量保障体系,降低D-Dimer 假阳性率,给临床提供更可靠、更有价值的诊疗信息。我科血液组于2014 年8 月14 日成立品管圈小组,圈名为“慧眼圈”,此次活动主题为“降低D-Dimer假阳性率”,经过5 个月的QCC 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在检验科STA-R Evolution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检测的我院住院患者资料,2015 年11 月19日-2015 年11 月29 日期间的959 份D-Dimer 样

本作为活动前组,2016 年2 月12 日-2016 年2 月

22 日期间的857 份D-Dimer 样本作为活动后组。


1.2

 仪器

STA-R Evolution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质

控品、校准品均为STAGO 原装配套产品。


1.3

方法

1.3.1 组织品质团队 我科血液组于2014 年8 月

14 日成立QCC,共有8 名圈员。通过全体圈员集思广益和投票计分,确定“慧眼圈”为圈名。


1.3.2 主题选定 全体圈员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经权重评价打分与主题评价法,确定“降低D-Dimer 假阳性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1.3.3 活动计划拟定 根据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按照PDCA 工作程序,绘制出甘特图。活动周期为20 周。


1.3.4 现状把握 在2015 年11 月19 日-2015年11 月29 日期间, 由每日负责在STA-REvolution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检测D-Dimer 的圈员, 查检当日D-Dimer 假阳性率, 共计959 份D-Dimer 样本数据。通过D-Dimer 与FDP 结果比对、 D-Dimer4 倍稀释法与原倍方法结果比较、查阅仪器结果曲线、查阅MandalaT 电子病历、与临床确认等方法统计出D-Dimer 假阳性例数与原因,制出查检表和柏拉图,统计出D-Dimer 假阳性率为8.97%。其中首选依赖实验DD4 方法导致假阳性47例(4.9%);试剂抗RF 干扰能力差导致假阳性13例(1.36%);采血不顺或压脉带束缚时间过长致纤溶激活导致假阳性12 例(1.25%);肝素治疗中采血导致假阳性5 例(0.52%);抗凝比例不当导致假阳性3 例(0.31%);尿激酶、链激酶治疗中采血导致假阳性2 例(0.21%);试剂抗胆红素干扰能力差,导致假阳性2 例(0.21%);送检时间>4 小时导致假阳性2 例(0.21%)。


1.3.5 目标设定 目标值= 现况值- 现况值×改善重点× 圈能力[7]。将查检表前三大原因的累计百分比83.7% 作为改善重点;根据全体圈员的工作

年资、学历改善能力和主题改善能力等方面[7] 计算出圈能力改善值为81.75%。所以目标值= 8.97-

8.97×0.837× 0.817=2.83%。


1.3.6 解析

1.3.6.1 原因分析 对导致D-Dimer 假阳性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从人、机、料、法四个方面绘制出鱼骨图见图1。

1.3.6.2 要因确认 全体圈员就鱼骨图每一小因以

“531 计分法”进行评分,以80/20 定律,确认10

个要因。合并同类项后,共确认7 个要因。


1.3.6.3 真因验证 针对确定的要因,通过“三现原则”进行真因验证,制作出真因验证柏拉图见图2,柏拉图分布结果显示:仪器首选DD4 方法导

致结果假阳性而审核者未用DD120CN 方法复检、STAGO 试剂不能抵抗RF>50IU/ML 干扰而审核者未用SYSMEX 仪器复检、采集不顺或压脉带束缚时间过长导纤溶系统激活,占84.4%,依柏拉图80/20定律,此三个要因确定为真因。



1.3.7 对策拟定 坚持5W1H 的原则针对找出的

3 项真因拟定对策,利用评价法结合80/20 定律,共选出5 个对策。各对策遵循PDCA 工作程序,进行实施与效果核查。


1.3.8 对策实施与检讨

对策一:培训DD4 方法的适应范围,制定复检

规则并考核。对策效果确认:制定出D-Dimer 复检规则经检验科质量管理小组通过,2015 年12 月26起实施;复检规则考核优秀率(>90 分)达100%。


对策二:严格执行复检规则。每日检查《复检记

录本》;请LIS 工程师将D-Dimer 两种方法的结果传送于LIS 报告中;统计FDP<2.0mg>D-Dimer 复检率。对策效果确认:《复检记录本》每日记录规范;LIS 报告中能看到复检结果使审核者进行清晰比对; 经检查2015 年12 月26 至2016年2 月12 日标本复检情况:FDP<2.0mg>D-Dimer 复检率96%,且无D-Dimer>FDP 的报告发出。


对策三:加强与STAGO 工程师的联系,监督

新试剂使用。科室讲课《RF 增高的特殊病例处理对策》,探讨STAGO 试剂抗干扰能力的局限性;督促STAGO 新试剂投放使用。对策效果确认:2016 年2月1 日起抗RF 能力1000IU/ml 的STAGO 新试剂投入使用;制定出《特殊病例处理标准处理流程》。


对策四:针对“凝血标本采集”对临床护士长、教学护士培训。对策效果确认:临床护士长、教学护士培训率72%,培训效果良好;新的采血规范卡制作完成并发放到临床各科。


对策五:可疑结果与临床进行有效沟通,并详细

记录在《临床沟通本》上。对策效果确认:经检查,《标本拒收登记本》记录完整、清晰,不合格标本拒收率100%;《临床沟通记录本》记录完整、清晰,与临床沟通效果良好。


1.3.9 方法评价 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中、后

D-Dimer 假阳性率。根据公式计算目标达成率=(改善后-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前) ×100%[7]。开展品管圈后圈员在6 个方面能力的自评情况。


1.3.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数

据处理,行X2 检验。


1.3.11 标准化 本次活动完善了工作流程,新制

订了2 个项目的SOP,分别为《D-Dimer 标准操作规程》和《D-Dimer 特殊病例标准操作规程》,已通过检验科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医务科审核。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通过五个对策实施后, 统计2016 年2 月12

日~ 2016 年2 月22 日期间的857 份D-Dimer 样

本数据假阳性率(方法同活动前组),D-Dimer 假阳性率由活动前的8.97% 降为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93,P<>成率为100.5%。


2.2

经济效益

2.2.1 督促STAGO 抗干扰能力强、线性范围宽

新试剂应用,减少了标本复查量,有效节省了试剂成本,预计每年D-Dimer 检测试剂成本下降62589.6 元。


2.2.2 有效降低了临床抗凝标本采集不合格率,

降低了采血管、采血针耗材使用成本。预计每年降低临床采血管、采血针耗材使用成本982.4 元。


2.3

无形成果

活动前后圈员都进行了自我评分,结果绘制成雷达图(图3)显示全体圈员在6 个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QCC 活动有效降低了D-Dimer 假阳性率

通过这次QCC 活动,加强检验人员常规标本与特殊病例标准操作流程的培训与考核;制订了D-Dimer复检规则;持续与临床护士和医生保持沟通,每年对新入院护士进行抗凝标本采集专项培训,从而将D-Dimer 假阳性率从8.97% 降为2.80% 。


3.2

QCC 活动有效提高了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次QCC 活动,加强检验人员常规标本与特殊病例标准操作流程的培训与考核;制订了D-Dimer复检规则;持续与临床护士和医生保持沟通,每年对新入院护士进行抗凝标本采集专项培训,从而将D-Dimer 假阳性率从8.97% 降为2.80% 。


参考文献:

[1] 任静,李刚,门剑龙,等. 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

死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D- 二聚体

测定.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3):222-226.

[2] 彭吉芳,乐丽霞,扈新爱. 健康人血浆D- 二聚

体正常参考值调查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08(23):626-628.

[3] 张云平,辛晓敏. D- 二聚体检测在DIC 诊断及治

疗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2):

179-180.

[4] 李曼辉. D- 二聚体测定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

的临床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35-

536.

[5] 蒋明义,夏晓明. 血浆D- 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中

的意义.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4):351-352.

[6] 门剑龙,任静. D- 二聚体临床应用及标准化分析

进展.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8):793-796.

[7] 刘庭芳,刘勇. 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8] Jacobsen Af.risk pattern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ancy,study register-based case-control puerperium-a[J].Am J obstet gynecol,2008,198(233):1-2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