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层,心结处理的落实

“心结”之谓,指的是在心理问题的底部,某种阻碍个人发展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纠结在一起,并且在种种不同的场合、情景中普遍起到破坏个人自我感觉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关系的作用的集合体。有时候,它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创伤性体验,有时候是一些“未完成事件”。而它们,都是需要进一步加以处理的心理问题,或障碍性因素。“心有千千结”,就是描述这种心结的。
创伤性体验,是指个体经历的倍受打击因而留下心理上的浓重阴影,一直不能很好地消退(或“自解”)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相当痛苦的,甚至是苦不堪言的。因为这样的痛苦,一直让当事人不知不觉地采取某种潜抑的心理防御方式,有时候可以叫当事人根本“回想不起来”,以完全否认的方式回避它再次浮上心坎,避免因回顾而再次受伤。这样的被潜抑或否认或隔绝的心理,虽然当事人自我感觉会因一时的无意识遗忘而隔离了伤痛,但是,它依然还是顽固地存在于当事人的内心,成为某种“隐痛”,而且,作为一个心理上的根本性的毒素,毒害着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感受。自然,在社会或亲密关系中,它也会起到极大的破坏性作用。最有害的是,这种暗中所起的作用,又是当事人难以觉察,难以反思的。当事人在陈述自己的生活事件时,常常会说“不知为什么,我……”,显现为某种倍受困扰或煎熬的个人状态。为心结所困的当事人,通常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缰索,把自己紧紧束缚住,或捆绑住,叫自己动弹不得,或做困兽斗的感觉,如影随形地跟着自己走。
未完成事件,是指个体生活经历中某种因意外或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突然了结或了断的事件,以致当事人在此后的生活中不断回忆起来,经常有“闪回”的体验,总觉得自己要去继续处理那件其实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这种“未了情”,会让当事人似乎生活在过去中,难以迈出开拓未来的步子,也难以好好地活在当下。未完成事件之所以未完成,可能是当事人当时的心理条件不成熟或社会条件不允许,而鉴于它的影响力长期存在,如果咨询师发现了,理当帮助当事人去完成它。这是心理能量释放与适调的过程。比如,亲人过世时,当事人未能及时赶回来,看上最后一眼,也未能参加亲人的葬礼,就有可能因没有机会把内心的哀伤表达出来而形成心理积郁,进而影响日后的生活,比如常常会做与死者有关的恶梦。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就要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当事人处理好那些令其日思夜想的未完成事件,促进当事人的心理健康。
不管是以上两种心结中的哪一种,都有可能令当事人产生心理变异,甚至形成一些情感瘀积,观念偏差,导致个人的各种功能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乃至学习能力的受损。
心结是我们心灵底部的现象,涉及深层心理学的范畴。传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恋母(父)情结”,就是心结中的一个典型。这一情结的处理失当,或未能在成长过程中及时加以处理,个人的人格整合就有可能处于很糟糕的水平,内部自我对抗也可能很严重。家中有年龄相近的同胞,有可能因小时候的资源和利益问题冲突,而产生非常严重的竞争,如果父母又不善处置,那么这种情况就容易为当事人落下“嫉妒心结”或“竞争心结”。心结的例子多得不可胜数。还有,如“依赖心结”、“权威崇拜心结”、“控制心结”等等。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不安全依恋”,可以算是心结中最大最根本的一个。不安全依恋心结的处理,成为了心理咨询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说的,“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底”,就是心理上的潜意识层面;而这“薪”,就是心结。处理心结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为前提:咨询关系良好(温暖的平等的,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充分理解和共情的);当事人已经很好地体验到了咨询关系中的安全性,愿意向咨询师敞开自我;咨询环境的充分不受干扰,保密性良好等。即使这样,处理起来,还是十分困难。有时候,甚至是有风险的。记得我们的一位初学者,在首次咨询的时候就运用催眠/意象对话技术让当事人深入回忆过去的创伤经历,当事人差点要失控了。这也让咨询师十分恐慌。因而心结处理,要十分谨慎。
本质上,心结意味着某种趋于凝固的心理力量(象是一个活火山的内部的不断涌动但未必喷发的火山熔岩),总是支配当事人的行为-心理而不能被觉察,具有严重的决定性意义。心结的疏通、意识化、自我理解和整合,也往往意味深长——这一步的完成,咨询也就可以逐步走向尾声了。
由于心结涉及到潜意识,埋得很深,要将它激发或调动出来加以处理,首先遇到的就是不自觉的心理防御(潜抑作用或无意识遗忘)这一阻力。咨询师引了创造良好和谐的咨询关系促进当事人的安全感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当事人暴露或披露心结。这时候,对咨询技术性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在网络平台上,处理起来更加困难。我通常的方式是运用改造了的自由联想和心理分析技术(它起源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来加以处置。所谓“改造了的”,是指我们在指导当事人以文字方式记录自由联想材料时,给予一定的提示或暗示,这些暗示具有别致的一些特点,是传统的弗洛伊德式自由联想(它要求咨询师安坐于接受分析者的背后,回避目光的接触)所不具备的。这些提示包括放逐逻辑性思维组织原则(不必通顺/允许矛盾和混乱)、伦理原则(不必担心不道德)、超时空原则(不必在意时间空间的连续性)、不加评判原则(只要是内心的活动,无所谓好坏)等。这时候的自由联想,相当于自我催眠,或意识流的方法。
当然在相当完备和充分宽松的咨询环境中,当事人完全理智的回忆,有时候也能回想起一些未完成事件,比较真实地描述出过去的创伤性经历。如果是这样,直接处理也未尝不可。这种情况下,往往表明心结的影响并不是很深刻的,或很严重的。
在意识状态下提供的个人回忆(相当于回忆录)材料,其真实性须小心对待。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量的个人回忆录中记叙的材料,经由与这些回忆相当的其它当事人印证,未必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调出头脑中的记忆时,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心理痕迹,很可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因心理防御之故)被不断修改加工过的,有失原始真实(信息失真)的,甚至有无意中的添加成分,有编造的可能。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更要注重此时此刻当事人的回忆,回忆时回忆中的情感体验,至少有着某种“心理真实”的含义。而对于心理分析而言,主观的体验上的真实,远远比客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发生在物理时空中的真实,而轻忽心理体验上的真实,否则就有了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嫌疑。
我们能够进行“现实化处理”来化解心结。通过与心结相关的当事人的某种沟通或想象中的沟通,或咨询中的角色扮演,我们可以较为稳妥地处理心结。不过,这种沟通是极为敏感的沟通,需要咨询中进行沟通辅导,模拟演练(含沟通示范)之后,才能加以实施。反复的演练、辅导,也是常见的。不成熟的沟通(缺乏压力预防意识、不会变通、含有敌意、过度防御等),可能会损害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咨询师必须注意到,并避免匆忙出击的误区以及危害。
成功地进行心结处理之后,我们就有理由说,心理问题或障碍的根源已经被找到并可以积极地导向心理的全面整合了。这就是最后一节,也就是第9层要进一步展开的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