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豆主要病虫害种类 病害:苗期病害、根腐病、灰霉病、白粉病、褐斑病、病毒病、枯萎病、炭疽病、芽枯病。 荷兰豆苗期主要病虫害 荷兰豆苗期最常见的病害主要为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 预防好蚜虫是病毒病(黄头病)的关键时期。 地下害虫,俗称小白蛆 荷兰豆的根腐病 根腐病是为害荷兰豆较大的重要病害之一,全省普遍发生,冬种早期发生严重。轻者发病率为10%左右,重者达20%以上,甚至毁种。此病,除为害荷兰豆外,还为害豌豆。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根、茎基部,开始下部叶片先变黄,但不脱落,以后由下往上发展。 根和茎基部变黑褐色或黑色,剖开根部,维管束变褐色,且侧根少,植株矮化。 严重时,根茎部溢缩、凹陷,皮层腐烂,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株茎基的病部有时产生粉红色霉(即分生孢子)。 发病条件 菜地低洼、土壤粘结 多年重茬或基肥不腐熟(病土壤、病残体沤肥,病种和病残体直接喂牲口拉的肥料) 农具、灌溉水,从伤口侵入,危害皮层,造成皮层腐烂。 天气高温高湿,线虫多的地块, ,该病多严重发生。 荷兰豆病毒病 (黄头病) 发病症状:初期心叶变黄,侵染全株,后期整株死亡,叶面变厚,会出现邹叶,卷叶,黄叶。主要由蚜虫传播
病毒病表现为:丛枝、畸形、小叶、滞长 防治:控制小虫(蚜虫、蓟马、飞虱等) 播种前土壤消毒,要注意防治好蚜虫和蓟马,从苗期开始提前预防(病毒病只可预防无法治疗铲除) 荷兰豆白粉病 白粉病是荷兰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每年生长中后期容易流行。
为害症状 该病由真菌引起,为害叶、茎、荚 多从叶片开始发病,最初叶面出现白色粉斑,后逐渐扩大,连成片,严重时,叶正背两面均布满白粉,叶片干枯。 茎、荚染病后也出现白色粉斑 发生条件 在湿度较高、昼夜温差大条件下易发病 通风较差、光照不足、浇水过多 偏施氮肥时亦易加重为害 靠气流进行传播再侵染,借气流传播
荷兰豆蓟马 主要为害时期是在花期至谢花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豆野螟 发生与为害 豆野螟又称豇豆螟、豇豆荚螟、大豆卷叶螟等,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省区都有分布,是豇豆(豆角)、四季豆(龙牙豆)、大豆(黄豆)、豌豆(荷兰豆)、蚕豆等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花蕾、豆荚,常使花蕾、花朵、嫩荚脱落;被害豆荚蛀孔内、外堆积粪便,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幼虫亦能卷叶为害。 幼虫:
成虫:
生活史及习性 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年中以5~6月为害最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最喜欢产卵在花蕾及花上,也有产于嫩荚或叶背,卵散产,在28~29℃时卵期2~3天。幼虫孵出后即蛀入花蕾或嫩荚内取食,造成蕾、花、荚脱落。2~3龄幼虫能转株为害,亦可以随落地花再转株为害,转株时间多于早、晚进行。受害严重的田块,常可减产30~50。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吐丝下坠地面以细土、枯枝、落叶缀结土室,再在其中作茧化蛹。 发生条件 豆野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1℃都能生长发育,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豆野螟的天敌有卵和幼虫的寄生蜂、寄生蝇等十余种,在8~9月份,卵的被寄生率有时可达50%。 此外,蜘蛛、蠼螋也是田间常见的捕食性天敌,应予注意保护。
【天穗农资网】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请读者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