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乘凉时光

 元霄2017 2017-08-16
今年夏天,热浪滚滚,天天三十八九摄氏度的高温,随便抽出一根火柴仿佛就能将空气点燃。躲在空调房里,足不出户,仍感觉头昏脑涨、心烦气躁。想起小时候,夏天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大家仍然兴高采烈,尤其是晚上的户外乘凉,让人十分怀念。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南充人大多数住在平房里,几世同堂,也就住房两三间,条件十分艰苦。到了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甚至连蒲扇都不可能人手一把,热的程度可想而知。晚上睡觉只有移到屋外,才能缓解炎热。
  那时候,一到傍晚,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和当家男人纷纷出门,为晚上的乘凉做好准备。手端一盆冷水(其实叫温水更合适),均匀泼洒在地上,任地上的暑气随水蒸气升腾。几分钟后,又是一盆下去,多个回合之后,地上的暑气渐消。吃过晚饭,夜幕降临的时候,大人们便陆续搬出凉板、凉棍(用几十根拇指粗细的斑竹编成的纳凉卧具)、凉椅,开始乘凉。白天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的小孩们纷纷出笼,根据不同年龄大小,自由组合,或藏猫儿或打仗或跳绳。
  因为时间尚早,天气又热,睡不着觉,男女老少便开始海阔天空地聊天,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无所不在海吹的范围之内。玩累之后的孩子们,陆续回到家里,冲掉身上的汗水,出门躺在早已搭好的凉板上,津津有味地听大人们讲述各自经历的种种逸闻趣事。记得那些上了年纪和曾经当过知青的人,最喜欢讲鬼故事,每每讲到阴风惨惨处,孩子们听得毛骨悚然,吓得爬起来躲在大人身后还觉得身上凉意阵阵,但他们却欲罢不能———真是既想听又怕听。到了想上厕所时,也不敢去,忍了又忍,实在憋不住了仍不敢独自前往,必须得拉着大人同行壮胆。
  时间随着故事渐渐消逝,热气也慢慢退去,白天喧嚣的城市重归宁静。大人们分别招呼好自家孩子,准备睡觉,小孩子耍累了,故事也听够了,顾不得热,倒下去便睡着了。大人们便拿起蒲扇,对着孩子轻轻摇晃,无限爱意,随风而至。孩子们并不知晓,只是小嘴兀自喃喃自语,睡得酣畅淋漓。远处似有隐隐约约的吆喝声传来———慢条斯理的、拖着长长的尾音:“药蚊烟儿———买药蚊烟儿———福利院的药蚊烟儿———”因当时没有灭蚊片、杀虫剂,连蚊香也很少,且价格较贵,而药蚊烟价格低廉,薰蚊效果好,所以很有市场,又因福利院的药蚊烟质量较高,故大家都称自己是福利院的。
  为了进出方便和通风,各家的房门也并不关闭,只是当家男人搭把凉椅往门口一坐,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就算是守门了。
  晚上12点左右,工厂上下夜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在街上走来走去,也不大声喧哗,只是轻声谈笑,更显出夏夜的安详与静谧。个别女工,独自上下班的,也不慌张,不疾不徐地走在大街上,也没有什么危险。
  夜更深了,给孩子打扇的大人们也终于撑不住了,手上蒲扇摇动的频率慢了下来,终于停止了———睡着了。只有丝丝凉风轻轻吹来,好像在替睡着了的人们摇着一把天然的大蒲扇,让操劳了一天的大人和顽皮了一天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甜蜜的梦乡。
  时间,好像就这样凝固了。何欣萍(顺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