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鸿海:江南忆,最忆是濮院

 幽湖落云 2017-08-16

潘鸿海先生在濮院

寻常巷陌

(1988)


(1990年)


静静的河埠头

(1992年)


秋艳

(1997年)


静静的水乡

(2001年)


水乡岁月

(2001年)



水乡烟雨

(2004年)


晨曲

(2004年)


水乡静悄悄

(2006年)


水乡晨雾

(2006年)


老墙门

(2010年)

人物印象记

◎王立

著名画家潘鸿海夫妇在濮院栖凤桥上

“江南忆,最忆是濮院。”这是著名画家潘鸿海最近在濮院写下的一句话。言为心声,这短短的句子里,隐含了一个老画家对古镇濮院的深情赞美,而不是逢场戏语。


早在一九八三年,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正当壮年的潘鸿海在寻寻觅觅中来到了濮院。八十年代初,中国万物复苏,文艺复兴,当时供职于浙江美术出版社的潘鸿海走进江南古镇,意味着他真正确立了创作的目标,那就是以绘画的方式解读江南水乡。

而八十年代初期的濮院,古镇的明清格局宛在,吴越的绝美风韵依然,唤醒了潘鸿海沉潜已久的江南情结与艺术灵感,这使得他相当的兴奋,从此一来,他未开离开——几乎每年的春秋时节,他会携夫人悄悄地来到濮院写生作画——迄今已三十四年了。他始终牢记着母亲对他说过的两句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第二句是好好读书,要学一门手艺,这样就会有饭吃。”这是朴素的至理名言。因此,潘鸿海往年来濮院写生,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从来没有惊动过当地领导与文艺界的朋友,在独往独来的修为中,他的手艺——绘画作品日臻精美,走上了艺术的高峰。

八月一日,桐乡女画家李荣华告诉我,明天上午潘老师一行前来濮院,安排时间见面认识一下。当然很乐意,因为曾经听李荣华说起过画家潘鸿海与濮院的情缘,创作了许多濮院题材的作品,早就心生敬慕之情了。


翌日,李荣华陪同潘鸿海夫妇,杭州经典一号画廓艺术总监、杭州油画院副院长赵锦剑,杭州画院创作展览部副主任、杭州油画院秘书长汪文斌来到濮院老镇区采风。

满头华发的画家潘鸿海今年已七十五周岁了,他首次来濮时是四十一岁,人称“老潘”,三十四年后的今天,他早已被尊称“潘老”了。从“老潘”到“潘老”,当然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他油画艺术上的成就。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经如此评价道:“西方的油画在东方的传承和发展,潘鸿海是作出贡献的。”也正因为这样,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潘鸿海享受了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为了更多地了解潘鸿海绘画艺术的特色,第一时间下单邮购了《江南忆——潘鸿海油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出版),快递到手后,迫不及待地拆阅——在这部画集中,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江南风情,基本可分两类,一是江南人物,大多是江南女子,浙江籍女演员周迅当过潘鸿海绘画的模特;二是水乡风景,古镇濮院是潘鸿海重要的“模特”之一。粗略看去,濮院景致的画作至少有十余幅,如定泉桥、秀桐桥、众安桥、横板桥,如廊棚、河流、老墙门,具有十分鲜明的濮院特色。他的画作,视角独到,着色明丽,细腻自然,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为绘画的同行,著名画家许江为这部画集写下了以《水乡的守望者》为题的序,他充满诗意地写道:


几缕阳光,松松地洒落。青瓦编第一重网,白墙织第二重网,空气被滤得清净,方才穿过桥洞,凝成一份透明和庄重,注入小河的水中。小河也变得凝重,那涟漪带着绸一般的纹,迟缓缓地荡开。倒影中的水乡总在梦中。有时,从桥洞的后边传来零碎短促的桨声,桨声未到,绸质的水面已经剥开层层波粼。

……

这是如梦的水乡,是著名画家潘鸿海笔下令我们熟悉的水乡。

“水乡的守望者”,对于潘鸿海的绘画而言相当贴切。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水乡的挽留者,多少古典的景物,多少古典的情怀,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渐行渐远,而潘鸿海以手中的画笔不断描绘、不断存档,努力在人文层面上留住江南文脉。


这天上午,尽管老人家的行走倍感吃力,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走过了观前街、花园街、龙湾街,走过了众安桥、大积桥、大德桥、大有桥、栖凤桥,这是他故地重游,眼前的一切既熟悉而又亲切,他指着一处处古镇旧景,兴奋对随行人员说这里画过,那里画过。他还不时地举起手机对景拍摄,坐下来休息时就让夫人帮助拍照,他要把熟悉的濮院影像带回家。毕竟已逾古稀,他不可能再如从前一样轻松地穿行在濮院的大街小巷采风写生了。

然而,濮院是潘鸿海无法放开的情结,他说,之所以喜欢濮院,画濮院,就是因为濮院的老桥、老街、老房子,那是他眼中最为相宜的绘画题材。

很显然,作为画家的潘鸿海希望对濮院有更多的了解,当他接过我们赠送给他的《人文濮院》时,一边翻阅一边说:“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也因此,在他挥毫题字时,写下的第一幅四个大字就是“人文濮院”。

这个出生于上海梅陇乡村的画家,一生与浙江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又邂逅了具有吴越风情的濮院古镇,这个古老的小镇给予了他创作的题材,创作的灵感,因此,他对濮院自有不同寻常的理解与感恩之情。回到八月二日采风现场,老人家坐在观前街口,背景是大积桥,点燃了一支烟,一边观望,一边追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一直对杭州念念不忘,写下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的著名诗句,而当代画家潘鸿海则是“江南忆,最忆是濮院”,从中可见濮院这样一个江南古镇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与杭州之于白居易一样,是同等的重要。

江南忆,最忆是濮院。这是著名画家潘鸿海为濮院写的代言词,蕴含了非常美好的人文意愿。

【作者简介】潘鸿海,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杭州油画院院长,浙江文史馆馆员,荣获国务院授予的“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