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堂论画:浅谈山石皴法

 东山观海 2017-08-16
原创 2017-07-30 蔎廬 

“皴法”的历史


“皴法”是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技法。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后代画家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并整理后,为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而诉诸笔墨的一种技法。

“皴法”之始,不早于唐,不晚于北宋,从中国的历史上说,“皴法”之发生,当在五代之际。 

“皴法”的种类


宋代时,“皴”常与“擦”合称,且皴法并没有专有名称,如郭熙自己都不曾给《早春图》以云头皴命名。

直到元代,才有十几种皴法称谓。

到现代则“皴法”名目繁多,计有:披麻皴、乱麻皴、雨点皴(芝麻点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长斧劈皴(雨淋墙头皴)、云头皴、泥裡拔钉皴、拖泥带水皴、矾头皴、乱柴皴、弹涡皴、鬼皮皴、骷髅皴、马牙皴、荷叶皴、牛毛皴等。 

“皴法”的运用


张大千先生说:“画山水画不必拘泥皴法,只要看适合某一种,就用某一种皴法。”

董源、黄公望等人所用披麻皴、解索皴,乃是依据南方的山,土多石少,树木葱郁而来;李唐、范宽的斧劈皴、雨点皴(源自小斧劈皴)则是因北方山石多,且草木稀少,山石多暴露而作。

因此,皴法须视地质构成与林木多寡而定,必要时须将两种或多种方法混合或折中使用,是颇为可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