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黑板,划重点!必修二(经济史)岳麓版主干知识梳理(下)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8-16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原因)

  1、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直接: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欧洲人渴望另辟新的商路

 3、主客观条件:a、欧洲国家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b、欧洲教会热衷于对外传播天主教     

                c、《马可·波罗游记》刺激

                 d、文艺复兴的推动                 

                 e、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

二、概况:

1方向:  向东: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  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

     向西: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  1519年麦哲伦(西班牙)

2区域:a、东西距离最短:达伽马

   b、环球航行:麦哲伦

   c、横渡大西洋:哥伦布、麦哲伦

   d、横渡印度洋:达伽马、麦哲伦

三、影响

1、对欧洲: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3、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受灭顶之灾

4、对非洲:非洲成为猎获奴隶的场所

5、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的经济发展

 

第8课  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前)

一、概况

1、16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

2、17世纪  荷兰a、 “海上马车夫”

                b、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西印度公司)

                c、贸易范围:西北欧、亚洲、西方新大陆

3、18世纪 英国确立海上霸权

手段:海盗式掠夺,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对英国的影响

             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

              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推动制造业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影响

         1、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欧洲内陆、亚洲内陆卷入世界市场。

         2、世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时代到来)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中期~19世界中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一)特点

                 技术来源: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

                 国家:英国主导

                 主导工业部门:轻工业

(二) 英国条件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稳定

                         2、资本:通过海外殖民扩张掠夺、海外贸易、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3、市场: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海内外市场扩大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5、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6、资源、科技条件

   (三)概况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  珍妮机的发明

       2、结束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3、新兴部门:纺织业、铁路业领先;机器制造业、煤炭业、铁路运输业

     

 4、标志性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意义:    a、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b、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    

 c、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化)

 

5、交通工具:蒸汽火车、汽轮(加强洲际联系)

       6、动力:蒸汽动力(蒸汽机)

       7、能源:煤炭(环境污染问题)

       8、生产组织:工厂(中小企业)   

                             a、集中生产

                              b、机器生产

                              c、有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

    (四)影响

      1、生产力  a、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开启工业时代

                 b、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c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e、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部门

       2、生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十年代~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一)特点 

技术来源:科学理论

                主导国家:多个国家一起进行

                主导工业部门:重工业

 (二)概况

         1、标志性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意义)

         2、动力:内燃机、电动机

         3、能源:石油、电力

         4、交通:汽车、飞机

         5、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三)影响

        1、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3、国际格局:欧美工业国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工业时代(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经济组织

   中小企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   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

   大企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根本推动力——工业革命)

   (一)时间:19c末20c初

   (二)途径   国际贸易

                资本输出

                武力逼迫

                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

                自由贸易取代关税保护

(三)影响

        1、对亚非拉:  

a、使亚非拉国家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灾难与落后)

b、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2、对世界   

  a、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

b、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四)特点(实质):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第10-11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工业文明的崛起,列强的侵略,外国商品的冲击

  2、表现:

a、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耕织分离

  b、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的自给成分

  3、影响:

a、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买办阶层

二、近代工业产生

  (一)外资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列强创办

  (二)洋务企业:——地主阶级创办

       1、时间:19世纪五六十年代

       2、背景:内忧:太平天国运动   外患:西方列强入侵

       3、目的:自强求富

          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三)民族工业——民族资产阶级创办

     1、发展历程

     (1)产生: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原因:  外资企业刺激

                           洋务工业的影响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剿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特点:机器生产     位于东南沿海 

 d、影响: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西学东渐思潮出现

(2)初步发展:a、时间:甲午战后(1895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

               b、原因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的热潮

                          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运动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概况:出现了张骞、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特点:  先天不足: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

                          后天畸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

                          夹缝中生存,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e、影响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实业救国思潮进一步传播

(3)黄金时期   a、时间:1912~1937

 (短暂的春天) b、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潮

                           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政策

                c、概况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发展(范旭东)

                d、影响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4)陷入困境  a、日本侵略   政策:适地适产主义

     (1937-1949)           政策实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

                             目的:以战养战

                             方式     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和控制

                                      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严格管理各类物资

                                      掠夺大量劳动力

 

               b、外国资本:跌价竞争的方式

               c、官僚资本:方式   推行经济统治政策

                                   统供统销及专卖制

                                   资金入股

    2、影响因素:

       (1)有利:政府政策、外部环境、实业家、群众、社会思潮、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阻碍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三座大山压迫

                    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3、地位·历史作用

       (1)地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始终未占主导

       (2)历史作用   a、经济   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c、思想  冲击封建正统思想,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等

第12-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一、服饰变化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

           清政府改革

           民国期间,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表现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断发、不缠足(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断发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后,结辩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  清政府废除缠足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三、报刊与电影

  (一)报刊:1、1815年,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的观念

              3、1872年,《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

              4、1884年《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5、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6、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定军山》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四、礼仪:1、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称谓亦变化

          2、特点:简化、平等、自由、民主

五、婚姻:1、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洪流的推动

          2、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六、交通及通讯变化

   (一)铁路  1、1881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洋务派)

               2、1909年,詹天佑——京张铁路

   (二)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三)邮政: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四)意义:  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七、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

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八、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特点   ①殖民化色彩

               ②现代化色彩,折射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意识

               ③地域发展不平衡

               ④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⑤建国后受意识形态支配,社会生活注重趋于封闭化和独立化

               ⑥改革开放后与国际潮流接轨

  (二)影响   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②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