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伦理与战争哲学的体现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8-16

这部歌剧并不是以场面烘托为主的,心理刻画才是其突出的侧重点。剧中,布里顿非常讲究简洁化的心理暗示和“搭构”式的情节表现,他以男女两位叙述者的音乐讲述为手段,结合几位主要角色的歌唱及表现,“顺理成章”地将音乐与戏剧连接在一起,从而使情节得到了清晰化的展现。

 

8月12、13日,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在天津音乐厅指挥了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歌剧《卢克莱齐亚受辱记》在中国的首演。这次演出动用了国际、国内一批优秀的歌剧艺术家,其中包括:导演尼夫·霍夫曼,国际歌唱家尼格尔·罗布森、玛德莱纳·皮叶拉、莎拉·喀斯特勒,国内歌唱家周正中、李杨、宋沣润、石琳、张玫瑰。此外还有来自塞尔维亚的小提琴家兼指挥家家罗伯特·博克(乐团首席)以及来自天津的钢琴艺术指导苏凌翔。天津交响乐团主办并参演了这两场音乐会。

 

本杰明·布里顿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史上曾将他的出现看做为英国音乐振兴的标志),他一生非常多产,创作体裁广泛,作品有交响乐、协奏曲、歌剧、大合唱、室内乐、艺术歌曲等。布里顿是歌剧大师,一生写有十余部歌剧(《彼得·格雷姆斯》为其代表作),他开创了英国现代歌剧的风格,使其达到了与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歌剧相提并论的高度。他还开创了小巧规模的“微型歌剧”,以室内乐化的细腻手法,揭示和表现了现代社会,以及用现代眼光审视的古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伦理命题。例如他的《仲夏夜之梦》、《螺丝在拧紧》《卢克莱齐亚受辱记》等。

 

里顿的歌剧是20世纪中最有特点的精品,在世界上的上演率很高。近年来,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均在我国的歌剧舞台上出现,例如:《彼得·格雷姆斯》曾在几年前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以音乐会形式上演,去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又演出了他的另一部歌剧《仲夏夜之梦》。

 

布里顿的“微型歌剧”已于近几年“登陆”我国,这方面,指挥大师汤沐海是先驱者和实践者。前几年,他曾在北京首演了布里顿的《螺丝在拧紧》,那次演出在中国歌剧界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在天津交响乐团今年的音乐季中,汤沐海又精心策划了《卢克莱齐亚受辱记》的中国首演。

 

 

与《螺丝在拧紧》首演时一样,《卢克莱齐亚受辱记》的两场演出,吸引了国内歌剧界人士及专业爱好者的极大兴趣。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意义的是,天津本地的音乐爱好者体现出了很好的音乐修养,他们认真而又专注的欣赏态度,令演出组织者以及众多的专业人士大为赞赏。

 

布里顿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对于战争,他始终持有着反对的态度,而对于战争的受难者,他则予以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他的《战争安魂曲》,就是一部反对战争,反省战争的宏篇巨著。

 

歌剧《卢克莱齐亚受辱记》是以古罗马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它表现了三位古罗马将军(一位是王子)明争暗斗,玩世不恭的处世哲学,并以在战争环境中无辜受辱的女性卢克莱齐亚(三位将军之一克拉提努斯的妻子)为贞洁而付出生命的壮举,反思了古代历史中的人性伦理,揭示了人类战争中的残酷法则,歌颂了战争背后伟大女性的高尚情操。

 

这部歌剧并不是以场面烘托为主的,心理刻画才是其突出的侧重点。剧中,布里顿非常讲究简洁化的心理暗示和“搭构”式的情节表现,他以男女两位叙述者的音乐讲述为手段,结合几位主要角色的歌唱及表现,“顺理成章”地将音乐与戏剧连接在一起,从而使情节得到了清晰化的展现。

 

与《螺丝在拧紧》一样,《卢克莱齐亚受辱记》也采用了小型室内乐队演奏(四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两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两支长笛、一支单簧管、一支双簧管、一支大管、一支圆号、一架竖琴、一架钢琴、一套定音鼓(包括其余特性打击乐)。这个小乐队的音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各声部间的变化音、复节奏和多调性比比皆是。然而,这些乐队部分的音乐却写得相当富有活力,它们与歌唱家的演唱部分水乳交融,显示出十分贴切的效果。

 

《卢克莱齐亚受辱记》的声乐部分写得很有特点,它既有语言感,又有诗意性和朗诵性,还富有着歌唱性甚至咏叹性的旋律。剧中,两位叙述者的音乐很丰富,因为它们担负着除主要角色自身表现之外的全部衔接和叙述部分。这两个人物的音乐,布里顿在写作时分寸的把握恰到好处,它们既有主观的参与感,又有客观的旁白性,在剧中起到了游刃有余的转换与融入作用。

 

几个主要人物,三位将军的音乐各有气质,他们彼此间对话般的“长段”式句法,颇有些瓦格纳风格的借鉴。三位女角色,卢克莱齐亚的音乐似有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感,而碧昂卡和露琪亚的音乐,则令人想起了普契尼笔下的女性人物。

 

我听此剧的音乐,感到它的上半部分现代风格较明显,有着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某些歌剧)的些许痕迹,而下半部分则传统性较强,听起来很象威尔第和普契尼的味道。这也难怪,从整体结构上看,歌剧的上半部分叙述性、哲理性较强,而下半部分则情节感和抒情性较强。也许,作曲家正是基于此才将歌剧的音乐如此定位的。

 

两个晚上的演出都很精彩,在这里,我要向饰演全部角色的演员表示祝贺,他们的表演和演唱都非常棒。我尤其欣赏饰演叙述者的两位歌唱家,尼格尔·罗布森和玛德莱纳·皮叶拉,他俩的声音十分“高级”,音色的亮度、宽度、韧度都好极了。饰演卢克莱齐亚的新西兰女中音歌唱家莎拉·喀斯特勒也有极好的声音,她的演唱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备,能力之强令人刮目。

 

几位中国演员的表现令我欣喜。三位罗马将军(塔奎尼乌斯、克拉提努斯、朱尼乌斯)的饰演者周正中、李杨、宋沣润都是好演员,他们的声音、技巧均具有国际水平,表演上亦很有经验,不愧为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对于我国声乐界来说,能够有这样几位男中音和男低音的好苗子,真是值得十分的庆幸。

 

两位中国女歌唱家的表现同样抢眼,石琳是留学于德国的女中音(后转入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曾经在德累斯顿、慕尼黑、汉诺威等多家歌剧院中供职。她是一位很有声音特点和歌唱才能的女中音,演唱中有着自如的音乐和语言驾驭力。前不久刚与汤沐海指挥的天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马勒《第三交响曲》,其成熟的演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饰演碧昂卡,她的唱演依然令人信服,令人赞赏。

 

饰演露琪亚的女高音歌唱家张玫瑰现就学于美国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她有着很好的先天条件,声乐上方法先进,音乐上基础扎实,是一个有潜力,有特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当晚张玫瑰的表现同样富有吸引力,特别是与石琳在二幕二场开始时的二重唱“多么可爱的日子”,其声音的和谐和音乐的自然,都令人们感到清新和惬意。

 

天津交响乐团室内乐团当晚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他们在汤沐海的指挥下,将布里顿这首带有艰涩性的作品演奏得流畅自如,给人们带来了十分娴熟的感觉。天津交响乐团室内乐演奏能力强是有原因的,这个乐团有着近二十个重奏组合,日常的室内乐训练和演出非常频繁。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基础,他们演奏起布里顿的室内乐歌剧才显得那样富有把握。

 

本场音乐会是以战争主题为内容的,借古喻今,反对战争,制止战争,尊重女性,保护女性,是这场音乐会的真正目的。音乐会开场时,汤沐海首先指挥天津交响乐团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他用这首揭示战争残暴,描述正义胜利的乐曲,作为了整场音乐会的开幕序曲。而正是这首“序曲”,再次将天津交响乐团雄厚的演奏实力尽现了出来。

 

人性的伦理应该是尊重和互爱,战争的哲学应该是消灭战争与残暴。这些都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只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这一美好的愿望是注定要实现的。天津交响乐团这两场音乐会,就是为了反对战争,制止战争,达成促进世界和平的目的而举行的。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崇高的愿望,崇高的行动。在此,我要向天津交响乐团全体艺术家致以由衷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