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希崇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8-16

张希崇出身贫寒,从小就想改善生存状态,于是,他选择了读书。张希崇年轻时已遍览诸经,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读了几年后,他自认为能辅佐别人成就一番事业了,就走出家门,寻访明主。一不小心,他寻到了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处。

刘守光对他实话实说:我不喜欢读书人,你若留下来就给我弃文从武,若还抱着你那文人的身份不放,你就走人。

张希崇很是气愤,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留下来。刘守光见他还略懂兵将之道,就让他做了一名偏将,后来,又让他去镇守平州。

平州附近因为有契丹骑兵的马所吃的草,所以,契丹人经常呼啸着来平州喂马。张希崇本来就是个书生,对于打仗虽然略懂,但他并不喜欢。所以,在平州那段时间,他总对着天空长叹。后来,契丹人见平州之地对自己非常重要,就攻陷了平州,张希崇成了俘虏。他本以为契丹人会杀掉他,可当契丹人知道他是个读书人后,居然很优待他,任他为卢龙军行军司马,继续驻守平州。

张希崇窝火得要死,本来自己不想当武夫,可偏当了;本来自己对异族没有好感,可居然为他们卖力。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本是他同民族的刘守光不是很喜欢自己,而契丹人对他却非常喜欢,并且恭敬有加。

当李嗣源称帝时,张希崇对手下人说,我们还是逃回中原去吧。

手下人都不敢,他就做思想工作,“契丹兵在平州只有三百人,我们把他的首领杀掉,那些兵肯定会逃跑。从平州到契丹老家有一千多里的路,这些人跑到老家报告,我们早已经在汉界了”。

手下人一听,就跟他一起设计把契丹的小首领杀掉,果然如他所言,那些契丹兵一见主帅死掉,都四散而逃。张希崇把平州内的物资和人口一起献给了李嗣源。李嗣源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

又是一个武职!张希崇有些受不了了,可受不了的事还在后头,过不久,朝廷又把他迁到宁夏灵州,做灵武节度使。灵州与异族接壤,经常受到异族的搜刮。张希崇真是有泪无处流,有痛无处说。

但作为一个书生,一个一心想要在朝堂上出谋划策,有着远大理想的他只能按照古语所言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了。

凭着他多年的书本知识积累,他开始屯田,教人耕种。军队有了粮食,打仗也有力气了,李嗣源知道后,大为赞赏。张希崇又训练士卒,向那些落后民族伸出了抚慰的双手,一时之间,回鹘、瓜、沙等民族都派遣使者入后唐进贡。

在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待了四年后,张希崇实在不想待了。他想回内陆,确切地说,他想要入朝参与政事。可是,朝廷认为他简直就是一个治理边疆的天才,不同意他回朝,而是把他扔到了今天的陕西省彬县,任他为邠宁节度使(治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

他几乎要哭死,可看了看老母亲,又不能落泪,只能带着老母亲上任。在邠宁节度使任上,他和从前一样,总是闷闷不乐。有事就严肃地处理事情,没有事了就看看书,写写文章。他对母亲的孝顺邠州家喻户晓。并且,他也常常要求别人这样做。刚到邠州时,有一个案子经过了好几个节度使都无法解决。张希崇在看了原告的诉状后,觉得这并不是一件难办的案子。原来,邠州有一户姓郭的人家,收留了一个男孩,将他抚养成人。不料这养子长大后,性格越来越乖戾,根本不听教诲,郭家只得请他离开。后来,郭氏夫妇相继去世,他们亲生的儿子也长大了。郭家的一些亲戚想夺取郭家的财产,便与那个被赶出家门的养子合谋,说他也是郭家亲生的儿子,理应分得遗产。审案的官员换了几任,也搞不清这原告到底是养子还是亲子,官司一拖数年,成了“疑案”。

张希崇看完诉状后,大怒,立即下了判决:“父亲在时就已离开,母亲死时不来送葬。如果是养子,则辜负了二十年的养育之恩;如果是亲子,则犯了悖逆之罪,严重伤害了名教,竟还敢来理论田产!郭氏家产全部由其亲生儿子继承,原告及朋比为奸者,交法官按律定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