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山川间的苍逸与清新

 雁帛 2017-08-16


明代中期“吴门四家”逐渐取代了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尤其受到追捧。“吴门四家”中的文徵明晚年名望极高,其弟子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陆治便是其中一名颇有建树的画家。陆治拜于文徵明门下,其绘画主要学文徵明的技法,同时亦师法王蒙、倪瓒以及宋代诸大家的绘画精髓。他注重“师造化”,主张“以山川为宗”。在学习文徵明的绘画风格之后,陆治又尝试摆脱文徵明的束缚,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在效仿传统文人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宋元画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貌。

陆治的山水画在受吴门画派影响的同时,也吸取了宋代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之长,用笔劲峭、景色奇险、意境清朗,与其他吴门绘画相比更具有新意。从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霜落平川图》(见上图)中可以看出陆治在笔墨、构图、意境等方面都继承了元代画家的精神。此作为纸本设色,纵73厘米、横37.5厘米。画家在画面右上方题写:“霜落平川漾浅沙,丹枫虚,荻芦花中宵已彻。三更月,江上偏映,八月槎。陆治。”钤“陆氏叔平”“阳城书屋”白文方印。此作构图为典型的“一河两岸”式。画家又结合运用了深远法的表现形式,以此丰富画面内容,使山水进一步呈现出宽广和神秘的视觉效果。画面前景右侧一坡石上绘有一座茅亭,茅亭周围长有几株杂树。坡石上的花草已经枯萎,使褐色的地表显露出来。中景前部有一座山丘位于画面右侧,浅滩上的树木将其与后面的高山相连接。远景中的山脉连绵不绝,山头若隐若现。画家采用斧劈皴及苍劲遒健的笔法展现山川的险峻和秋景的萧瑟。在创作中,画家多用干笔,以爽利的笔触绘出错落有致、粗细不一的线条,为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他又用浓淡相叠的墨色来表现被水流冲刷过的岩石,以线条勾勒出茅亭、树木的轮廓。整幅作品染墨极少,仅在树叶、远景山头以及石滩的延伸处用淡墨点染、擦染。画家在画面上又施以淡淡的赭石和青绿,以加强对秋天萧逸、清新韵味的展现。此作虽效仿倪瓒画意,但笔墨又与前人有所不同,显得更加大胆。此作笔触多方劲之感,以干渴用笔为主。山体转折处多呈直角,令其轮廓显得棱角分明。从这些技法特点可以看出,在创作此作时,陆治已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貌。画中所表现出的画风与陆治隐居支硎山有着密切的关系。支硎山位于苏州城西郊,属于花岗岩地貌。这里山峰多悬崖峭壁,山石质地坚硬、棱角分明。陆治在吸取前人的经验之余,将大自然对自己的启发融入到作品之中,将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治(1496—1576),字叔平,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号“包山子”,人称“包山先生”,偶以“洞庭山樵”为号,其斋庐有“有竹居”“阳城书屋”“西畹斋”等名。陆治出生在士儒家庭。他的祖父重视儒学教育,故陆家累世业儒。陆治性情高洁,为时人所尊重。王世贞与陆治为忘年交,曾为其撰写《陆叔平先生传》,形容他“为人长颐秀目,动止雅儒,骤即之落落穆穆也,徐而察之温如也”。陆治自幼有文采之资,工于经义,闻名乡里。他凭借家学和才气在年少时就得到宰辅王鏊的赏识,并取得“诸生”的资格,与王宠、王穀祥齐名于吴中。但他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数次赴考均未取得功名。他晚年甚贫,隐居于支硎山,专心致力于古诗词的写作,并以书画自娱。他在诗文创作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从传世的《陆包山遗稿》来看,陆治的诗文多纪游山水和咏赞植物之作,均显得清雅脱俗。同时,这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也延伸到他的画作之中,使画面彰显出清逸出世的气质。

董其昌曾评价陆治:“吴中自陆叔平后,画道衰落。”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认为陆治是吴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家。这也证明了陆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陆治画风虽多受文徵明的影响,但他将文氏细腻、松软的笔墨融入到青绿、淡赭石之中,为画面增添了生气。在笔法方面,他一改文氏传统的用笔风格,追求苍劲的折线和尖角,使作品显现出苍逸之气。这些绘画特点都体现出陆治对绘画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上海装修: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