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or重庆:爱吃川菜,必先站队!

 小江4o1ybdab9l 2017-08-16

一提到川菜,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火锅。图/搜狐

文/朱澈

相隔250公里、纬度相差无几的成都和重庆,一个指南,一个指北。

川菜风行全国,已经是数量上名副其实的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可是,如果你说你爱川菜,你爱的到底是成都菜,还是重庆菜呢?

在民间的印象里,提起川菜,多半首先会想起火锅。而火锅在大江南北的流行,全靠重庆味道。成都又为川菜贡献了什么呢?串串香?烧兔头?夫妻肺片?这些名片拿出来,在美食界,恐怕真的不如重庆火锅有分量。

这时候,成都人开口了:在成都,吃,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川菜”范畴。吃这件事,我们成都人已经走得很远,远离大排档里的硝烟。

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总是相爱相杀,想想并不是毫无道理。两座城市纬度相差无几、距离不过相隔250多公里,气质内涵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成都、重庆总是相爱相杀。图/搜狐

文艺成都,江湖重庆

张玮玮回忆起重庆时说道:“重庆人自带着酒精度数,巷子里飘着火锅的味道。”

只要跟重庆人谈到成都火锅,他们定会带着一种“勒是雾都”的自豪,对成都火锅嗤之以鼻。与之相反,成都人则敢于也乐于承认重庆火锅确实好吃。不仅承认,他们还将其引进,用牛油代替清油,取上文艺的店名,配上精致的装潢,佐以更丰富、更具有创意的菜品,让味觉爆炸的同时,也让16G内存的手机容量爆炸。

商人最会看客下菜。成都的火锅店名文绉绉,通常都是3个字,突出文化特色;新窜起的各类主题火锅店,如宫崎骏主题、变形金刚主题、星座主题也都名噪一时,在各个细节创意上花了功夫,于是也总能触到成都小年轻们的嗨点——周末有了新去处,朋友圈有了新配图。

如今成都网红店层出不穷。图/搜狐

与成都火锅不同,重庆火锅店多以人名或绰号命名,诸如“莽子”“二娃”“黄姐”“胖妹”一类,其中最有名的非“黄姐火锅”莫属。这火锅店的名字,就像对重庆这座城市的评价一样,江湖气十足。虽然网上的推荐语基本都难逃“不吃……相当于没来过……”的套路,但这家“黄姐火锅”确实是火锅爱好者心中的朝圣地,流传在重庆火锅江湖的传说里。

在经营模式上,成都和重庆也截然不同。成都火锅的商业化程度更高,这一点体现在其对外扩张上。仅以许多外地人来成都必吃的小龙坎为例,根据官网数据,它已经在全国开出319家连锁店。而重庆火锅,则仿佛无心扩张,图的只是酣畅淋漓。即使是近日很火的一家火锅店,主打的也是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的KTV火锅!

装在成都,耍在重庆

成都人对安逸生活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就像四川盆地的天气,阴阴凉凉,又深入骨髓。工作之余的成都人,只会想两件事,去哪里吃,去哪里耍。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仅要东西好吃,还要环境优雅,最要紧的是拍照好看。成都人这一点,倒是跟亦舒女郎一样,讲求姿态好看。

而以码头文化著称的重庆人,像极了这“火炉”天,浑身上下透着火辣豪爽的脾气。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自然也是耿直——不顾他人眼光,只管火锅巴不巴适:脱了衣服,光着膀子,踩着油腻腻的地板,坐着最简陋的塑料凳,背后的风扇呜啦啦吹个不停,就等面前的火锅沸腾,“直接开整哦,照啥子嘛照”。

偏安一隅的巴蜀人都追求享乐,不过成都人在乎氛围,重庆人关乎内心。

前一段时间,成都的保利中心就被要求歇业整顿。而这个被称作“魔方大厦”的保利中心,其实是许多热爱亚文化年轻人心中的圣地。这里集结了techno、工业、电子、hip-hop等各种风格的club,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乐此不疲。不止于此,成都人丰富的夜生活还散布在民谣酒吧聚集地的九眼桥,以及“夜店一条街”的兰桂坊。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选择去不同的地点,共同挥霍一个灿烂的夜晚。

成都九眼桥附近聚集着许多酒吧。图/新浪

而在重庆,夜生活犹如这座城市的夜景一般,流光溢彩又妩媚野性。不少电音俱乐部就开在嘉陵江边的高架桥下面。待到夜幕降临,一群人会跑到江边坝子上,就着重庆烧烤和山城啤酒,踩着山河尬着舞,派对就此登场……是别处鲜少能获得的畅快体验。

截至2014年11月公布的数据,全球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中,成都排名世界第二。近年来,IFS楼顶的大熊猫、太古里的奢侈品商店、各大品牌的全球旗舰店、快闪店等纷纷落户成都,成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在西部地区独领风骚。

刷爆朋友圈的网红店接踵而来,每月拿着3000多块工资的小白领们,周末坐在各式主题的咖啡店或奶茶店,50块钱点一杯水,拍照5分钟,修图一下午,朋友圈配文“周末姐妹聚一发”,自得其乐。

这边厢,重庆人民则沉浸在十八梯等被拆迁的怀旧气氛中。坐在重庆街头巷尾,犄角旮旯,点一碗小面,来一份火锅,吃得满头大汗也不管,担心的只是这“破败”的老重庆味道,被强突猛进的城市化进程瞬间碾碎。

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承载了老重庆人的集体记忆。 图/搜狐

文化基因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成都和重庆,两个直线距离不过254公里的城市,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成都像江南水乡,从容、精致、袅娜,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也能在成都街头寻见。重庆则像东北平原,豪爽、耿直、火辣,闯关东的粗粝与跑码头的爽达如出一辙。

两座城市各自的差异,其实早就写在文化基因之中。

在中国的语境里,历史永远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成都占尽了优势。三国文化的影响力辐射整个东亚,武侯祠常年接待日本旅游团。金沙遗址的出土,将城市历史拉长2000年,太阳神鸟的图腾也在成都地铁中重新焕发活力。蜀道之难并不遗憾,都江堰之润,便使得成都有资本偏安一隅,比肩江南。

成都的历史太过辉煌,重庆在它的面前,尤显灰头土脸。濒临长江的重庆,自古以来是巴人聚居地,一个尚武的民族,足迹遍布整个三峡地区。直到近代,重庆因地利之便,借长江之势才逐渐发展为通商口岸。重庆于1929年设市,与成都悠长的城市历史相比,可谓相形见绌。虽然战时陪都的经历曾让重庆在国际上扬名,三峡工程的上马,也终使重庆摆脱成都,以“直辖”之姿傲视西南。

武侯祠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图/搜狐

有趣的是,两座城市都有着移民的历史。重庆接受了大量三峡移民,说是“移民”,但生活上和文化上其实与当地人几无差别——同为巴文化覆盖区,都吃一样的辣,都是一样的野。

成都则不然。除了历史上多次移民之外,对现在影响颇大的属抗战时期的战略后移。其时,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如今许多成都的知识分子上一辈上两辈都是北方移民,另有许多工厂和企业迁来后,并未完全迁回,留在了成都,成为“老移民”。

等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线建设迁来了大批工厂,随之而来了大批的东北人和上海人。如果看过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二十四城记》,相信你一定不会忘记吕丽萍饰演的从沈阳来成都、“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大丽,和陈冲饰演的从上海航校分配到成都的“厂花”顾敏华。许多人从天南海北而来,从此把成都当作了永远的家。而那时迁来的工厂,现在也成了著名景点——东郊记忆。

陈冲在《二十四城记》中扮演“厂花”。图/《二十四城记》剧照

天府之国素来物质富庶,大批移民又带来了文化交融,这些都造就了成都人开放、包容且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性格。汶川地震之后,许多成都人将“及时行乐”定为生活准则,强烈的消费欲望,助推众多商业综合体选址于此。无论外人怎么说成都人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他们都不置一词,并将“安逸”和“宜居”作为成都最大的招牌。

只是这两年,每逢冬春都被重霾围城的成都人,是否还有心情在周末出门,穿梭于名店林立的商圈,岁月静好地喝个下午茶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毕竟他们还有美图秀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