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德著名书法家谢汉仁书法作品巡展

 昵称32751935 2017-08-16
爱好书法的孩纸看过来:顺德著名书法家谢汉仁书法作品巡展
时间:2013-10-17 14:24:45

  40岁前,他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专访,甚至鲜有轰动的个展问世。
  40岁时,收获不惑的他,却一鸣惊人地开启广州、深圳、梅州、顺德四地书法巡展之旅,为自己在书法艺术道路上默默坚守的20余年划下一个小结。
  他是谢汉仁,率性又不失沉稳,用他自己带着些许宿命语调的话来概括其的从艺之路,即“我一生都是在纸上被风吹乱。”

  

  可以说,谢汉仁的成功,源于他的刻苦、坚韧与智慧。他的书法即心法,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
  所以,他从不避讳,为了生存,他在喧嚣的商场精明地博弈、厮杀。可一旦回归书法,他的心又能顿时宁逸下来,其作品更是取法乎上、碑帖兼容,既透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不乏鲜明的时代气息,个性鲜明、风骨独标。笔墨点线之间透出的勃发生命力,更能让人不由地感受到脉搏的跳动,血液的奔涌……

  

  

  

  

  【后来居上,生生息息】
  “10岁时我还没有写字,小学没临过一本字帖,没写过一张宣纸,只是老师说我画画、写字不错。”谢汉仁笑道。
  大约,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天生我才”吧。
  小学时,从未接触过毛笔的谢汉仁,因为铅笔字漂亮的缘故,如救命稻草般被“抓”去参加全乡小学生书法展,参展作品的范本就是学校当时唯一会书法的校长写下的“建设祖国”四字标语。
  “自己练习了几遍后就去参赛了,结果在与10多所小学的比赛中拿了奖。”在书法中拾到的自信,让谢汉仁对书法的着迷一发而不可收拾。
  岁月寂寞地走,谢汉仁的字也便这么一行行,顺着岁月的河水蜿蜒而出。诚如他自己现在回望的体悟:选择书法,其实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初中那年,谢汉仁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本字帖。那是他步行至离家20多公里外的市镇精挑回来的。自此之后,他可以少吃饭、不吃肉,但绝对不能没了书法。一星期5角到1元的零花钱,雷打不动地会抽3角用于买纸。“上世纪80年代时,8分钱可以买现在报纸对开那么大1张纸,我就把它们裁成A4纸大小,再用圆珠笔或铅笔打好格子,每周都会写完。”他兴奋地回忆着。
  与书法的结缘,谢汉仁的讲述相当简约。“写毛笔字跟我从小喜欢古典文学有关,我大学读的也是中文系,但我练它只是纯粹写字,不是为做书法家。”
  对于他来说,书法的起初只是为了满足一时趣味,能成为书法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原因的原因,让他在书法道路上,越走越远。

  【痴迷执着,坚持不懈】
  谢汉仁初学颜体,后临二王,又取古代书法大家之众长,大学毕业时其书写字体已横跨楷、行、草、隶、篆五体。为了能习字,他不惜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学校的黑板报、校报、宣传标语等字里行间无不跳动着他的笔迹。
  初中毕业时,谢汉仁破天荒地成为全校有史以来举办个人书画展的第一人;18岁那年又以最小年纪加入大埔县书协……回首过去,尽管现在的他会笑称这些经历为“很可爱的懵懂”,但“年轻时找机会多锻炼自己”却成了谢汉仁参悟的人生真谛。他也正是沿此轨迹一路行进的。
  如今,沏一壶清茶,坐下来静静品味自己20余年的书写历程,触动谢汉仁最深的还属大学四年那段青葱岁月。
  在谈及自己在大学苦练书法的情景时,他用了这样几个词:痴迷、义无反顾、如饥似渴。
  “我那时有几种方式练习,最常用的是蹲在宿舍的地砖和教室的水泥地板上,提起笔沾上水就写,每天都会练习,这非常讲究对笔的控制和书写定力,所以现在很多行内人在看我的书法时都有‘用笔很活,控制得好’的感受,在地板上练字对我书法技艺的成熟是功不可没的。”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磨练得我不知书法是我,亦或我是书法了。”
  耕耘墨田,展露光芒
  但谢汉仁却不以为然。毕竟,书法是他的业余生活,只是他把其当成一门专业在研究。
  大学毕业后,谢汉仁来到顺德,从最初的教育工作者再到媒体人,忙碌的工作、功利的世俗有时也让他极为痛苦。但无论工作再怎么辛苦,他仍会坚持每天练习书法。
  诚如其妻子所言,结婚近十年,她眼中的丈夫对书法的追求也是十年如一日。“别人休息,他在写书法,别人去娱乐,他还在写书法。我很钦佩他对书法的这份毅力,这几年也看着他在进步,以前他的字只是隽秀,笔法很飘,但现在笔法多变、苍劲有力,作品也透出了沧桑、老练感。”
  因为在谢汉仁看来,艺术必须是生活的、社会的。所以他从不拒绝参加社会活动,甚至认为没有单纯的书法家,闭门造车更是胡扯。
  而繁琐的社会工作也让谢汉仁在书法追求的路上能大胆地直视市场和人性,更珍惜宁静对身心调解的可贵。“书法修身养性的功效,简单说,是暂时放下烦恼;深层次就是将自然的规律、伦理等用书法来呈现。”
  这些年,谢汉仁常把“思路”“眼界”挂在嘴边。正所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要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需要的是横贯古今的视野,厚积薄发的学养,高屋建瓴的思路。他更是深谙此道。
  经过十几年的深入钻研、练习,2004年,谢汉仁入展广东省书法最高奖“南雅奖”。这也是他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
  得奖后的谢汉仁并未沾沾自喜,反倒对顺德乃至全省的书法学习空间显出了不满足感。“知足常乐是艺术追求的天敌,只有不知足,才能往越难、越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要知道,审美的高度、取向和艺术的创造性是几辈子都琢磨不完的。”他如是说。
  于是,谢汉仁决定去北京,并从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占得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刘文华导师工作室20余个深造名额中的一席,得到老师亲传。
  在北京的日子,谢汉仁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好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更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与此同时,他还从南北书法艺术的差异中归结出适合自己书法技艺发展的特性思路。
  这几年来,他的书法也逐渐在传统与现代意识交汇中融入进自身的感悟、灵性,写书法的状态也越来越和自己的心性相连在一起。

  【春华秋实,传承接力】
  近2年时间里,有着谢汉仁鲜明特色的书法作品更是屡投屡中,10次“杀”进国展。今年,他更是成功征服挑剔的“兰亭奖”评委,一鼓作气拿下中国书法最高奖,成为顺德书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对于入展、拿奖,谢汉仁却表现得十分淡然,他曾说:“毛笔在宣纸上轻快地分割黑白之时,光阴也无情地分割了你的日月。”
  这些年,书法已经占据了他所有的休息时间与精力,享乐、游玩更成了一种奢望。
  但现在还不是最后丰收的日子——如何传好民族文化的接力棒,给下一代以启迪、影响时刻牵动着谢汉仁的责任神经。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可爷爷是乡绅,舅公是书法家,尽管他们没有手把手教过我,但他们挂在家里的书法作品,他们的文化修为从小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现在的谢汉仁也学着老一辈的摸样,先拿自己的儿子“开刀”,试用榜样的力量去熏陶、感染他。
  对于儿子的书法启蒙,谢汉仁自有一套理论体系。他说,现在的一些书法教育就像工厂生产流水线制作模板般,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其实是在泯灭孩子的个性,束缚住他们的艺术感觉。”
  在传授儿子书法技艺时,谢汉仁从未认真教过儿子如何正确握笔,更没有一笔一划地演示每个字的书写过程。他更倾向于让儿子享受拿起笔自由发挥的感觉,并有意训练其对审美的观察与表现。
  有人曾质疑他的教育是在违背书法传统,而谢汉仁给出的解释是他并没有丢弃书写规范,只是在保持艺术天分的基础上,慢慢叠加规范。“一毛钱的毛笔也能写字,没有纸,地板也能练成书法家。越没学过书法规范的人写字越能保留艺术情愫,这是一种灵性的体现。”
  而这也必将在多年后,成为澎湃于瀚海里的,一支诠释他艺术精髓的歌。

  谢汉仁书法作品巡展?广州站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佛山传媒集团珠江商报社、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
  承办单位: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交流基地、德懿艺术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书协、顺德区书协
  支持单位: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
  展览时间:2013年10月19日至10月27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文联艺术馆
  展览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