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生活中有很多纠结,可能是因为欠缺了这种能力 | KY随笔:该坚持还是该放弃?

 道法自然0757 2017-08-16


KY作者 / 阿离

编辑 / KY主创们


昨天在办公室,小汤圆(是的我们给主创起名字了,慢慢的你们就能分清谁是谁啦)忽然拉着我说,我们要卖书了,你快趁机写个导语给大家,记得要夹带一些私货。


于是我坐在了这里,冥思苦想,我要说些什么,才能让你们愿意把我们的书买回去看一看呢?想到最后我觉得,我还是就写一些私货吧,文末夹带一下卖书广告,还请赏脸看看啊!


言归正传。我最近还真的刚好在想一些问题,大概是关于一种“合理预期的能力”。


预期,是非常影响人的幸福感的一个因素,它对主观满足感的影响甚至高于客观事实。期望存在于方方面面,学业对自己来说的难易程度,自己应该获得的工作回报,恋人应该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人际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等。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他们深陷于不快乐的情绪中,对生活感到不满,其实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预期对于他们自己,是过高的、不现实的、不可实现的。因此他们才会反复感到失望。


也有一些时候,我们对外界的期望过低,才会让自己长期身处于一个其实不够好的处境里,虽然一定程度上是满足的,却错过了本可以更好的东西。


但是,合理预期的能力,很少被人们考虑到,更少被谈论到,因为它非常抽象,只有每个人自己可以最终把握。但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早,我们对事物是不存在预期的。我们盲目地进入种种经历,感受到外界给自己的反馈,从而逐步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预期。有时,在我们的预期还没有形成之前,有一些人把他们对我们的预期加在了我们身上,我们接受了下来,变成了对于自己的预期,可能是“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也可能是“你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有时候,稍高一些的预期,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因为众所周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会变成他人期待中的样子。但,过高的、不现实的预期,仍然会让这个试图达到预期的过程,没有尽头,充满挫败感——病理性的完美主义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同样,稍低一些的预期,容易使人获得知足常乐的舒适感,但也可能让孩子永远留在了舒适区中,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合理的预期,是多么重要呢?它能够恰到好处地激励你,争取你能争取的东西,又能帮你做出决断放弃那些不够好的东西。


这件事在工作语境中,会很容易被理解。假如你对自己应该收获的工作回馈有现实的预期,你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而可以很容易的拒绝那些回报过低的工作机会。


但人们可能没有明白,在人际关系和生活更宽泛的层面其实也是一样的。当你纠结于某段人际关系中,其实是你没有能力对“自己应该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有合理的预期。


假如你知道自己应该获得怎样的对待——你的预期不能过高,否则你会始终感到受伤,你的预期也不能过低,否则你也会在现实中被伤害——你就能够走出对他人的不满(预期过高的情况),或者放弃那些显然不值得的人(预期过低的情况)。


假如你纠结于某种生活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一样是因为你不知道“多大程度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你可以合理地向生活预期的,预期太高你无论在什么生活中都不会满意,预期太低则会让你承受过多的痛苦还不知道寻求改变。



但合理预期的能力实难获得。


成年后的我们最终会对自己和他人形成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由自己在各种经历中的体验塑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是一种多么随机的存在啊!


康德说过,唯心主义并不否认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它只是认为,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质世界,都是经过了我们自己的感官处理的,那个不经感官处理的实体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到死之前去讲述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将会有着怎样大的不同。一个一生幸运的人会歌颂世界的仁慈,而一个不幸运的人则可能诅咒世界的残忍。


相似的,诸如学习、工作能力这些存在着统一、可量化标准的方面,人们的预期可能会达到相对的客观,但在人际层面、主观感受层面,人们会形成的预期就会千差万别。一个在爱中长大的孩子,预期他人是友善的,期待自己是被喜爱的,一个被抛弃、拒绝过的孩子,会预期他人的冷漠和善变。往往,这些期待比他人更早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应对(预期)式的表现”也影响着外部和他人的回馈。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是生活在重重迷雾中的。有能力给自己设置方方面面合理的预期,你最需要的就是看清楚自己,你需要对自己和外界有一个足够客观的评估。对外界的评估,可以获得一个参照的标准,对自己的评估能够进一步调整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预期来。


很多人都有能力合理评估自己工作学习的能力,因为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试、工作中的评价,也对高考分数线、各种工作的待遇水平,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明确了对自己的评估。基于评估,我们才能作出预期。


但很多人是没有能力对生活作出合理评估的。你知道,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应该是什么样的水平么?你知道良好的人际/亲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哪些东西能带给你最大的快乐么?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中,关于感受的讨论就很少,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独自摸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成年以后,仍然像孩子一样,对人际、情感、情绪、感受,没有预期能力,只能茫然的投入体验中,再去一点一点纠结和挣扎。有的人期待着Mr.Right从天而降拯救自己整个人生,有的人觉得只要能获得一点点温暖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这都是不清晰的评估,带来的不现实的预期。



人生总是不公平的。一个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比曾经在异常环境中生活过的孩子,更有可能自然而然获得“向生活合理预期的能力”。他们知道生活里应当有多少比重的幸福感,从而不会妥协;也知道生活里必然存在多少比重的痛苦感,从而可以坦然接受。而其他孩子们,就只能更加努力、不自我放弃地去迎头赶上了。

 

看到这里,我们希望你停下来想一想那些目前正让你感到烦恼的人事,你感到纠结,是否因为你没有明确的预期,或者你的预期不够合理。


好,下面广告来了!没错,就连自家的广告和文案之间,也要加上诚实的分割线——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问,你们什么时候出书?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告诉大家,KY的新书正式开放预售啦。


我们的这本合集,以及我们的公众号,就能够给你提供一个评估外界和自我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希望你能够了解,什么是幸福合理的模样,也希望你能在我们的引导下,越来越了解什么是最适合你自己的。尽管最终你还是需要把这些理论中的概念,通过实践和经历,转化为真真切切的主观体验,但它们总是能够给你提供一张安全网,不至于让你跌落得太远。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