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钟是盛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诗歌游戏,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诗钟结社活动。诗钟社虽以娱宾遣兴为表,但借游戏笔墨寓风雅之意才是文人结社敲钟的主要目的。诗钟集中记录了诗钟社活动的具体内容,如制题、体格、唱卷等;取尚雅洁的诗钟作品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文人群体的思想状态。 诗钟亦称建余体、织锦体,由嵌字偶句、改诗、折枝、百纳琴、羊角对等名演变而成,是文人雅士结社聚会时限时作诗、各擅诗才的一种游戏。兴起于清代中叶①,最初在福建、广东等地流行,久之播及全国,至光宣、民初而大盛其风,名流文酒之会率为诗钟。诗钟热绵延近百年,自闽粤而至江南燕北,及至台湾也较多此中作手。近代很多知名人士和诗词名家,如林则徐、张之洞、陈宝琛、严复、林纾、梁启超、樊增祥、易顺鼎、唐景崧、潘飞声等都参加过诗钟雅集并有诗钟咏作存世。 诗钟分上下句,每联一般限七言②。主要有笼纱、嵌珠两格;又称分咏、嵌字体。笼纱者,取毫不相干的两题,以上下句分别题咏。嵌珠者,取两个不相类的字,分嵌于所限之第几字。《诗梦钟声录》中概述诗钟的特征为:“以二题决不相类者合作一联,又以二字决不相类者分置一联中,而又用竟陵王故事,刻烛成诗,限以晷刻。”[1]前即笼纱格,后即嵌珠格。“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文心雕龙·丽辞》),以语工而成速者为上。 关于诗钟名称的由来以及其与对联、击钵吟的文体差异,学界已有专文论及,兹不详述③。本文拟对近代诗钟社活动及诗钟作品集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分析。 一 诗钟既属游戏,与独白式的自吟自咏不同;是与他人比试才思,属于即兴、集体式的创作,多以结社的形式开展。其形式也因参加人数的多少而较为灵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随意式。参加人数三、五人不等,多为亲朋好友,遣兴娱宾,以诗钟为乐,往往即聚即散。诗钟的“竞技”色彩较淡,不以胜负为意,更多地是切磋诗艺,聊助谈兴。如《百衲琴》诗钟只有秦云、秦敏树二人,也就无所谓品第甲乙。二、群体式。此类诗钟社即可视为诗社之一种,多为趣尚相近的文人群体,有较为成熟的社规,定期举行雅集。如雪鸿吟社“期每十日一集”[2],参加成员一般较固定。如樊园战诗主要有樊增祥、梁鼎芬、陈三立等。这种诗社多由有一定名望或官职较高之人主持。如易顺鼎主持的吴社诗钟,王以敏主持的湘烟阁诗钟,蔡乃煌主持的絜园诗钟等。参加者层次相近,棋逢对手,往往苦思竭虑,力求一胜,时有佳作,故而敝帚自珍,选辑成集保存。三、诗钟会。此类为大型诗钟活动,参加的人数动辄数百,甚至上千人。一般是先公布题目,然后在约定日期内将收集上来的诗钟作品进行品评。“就庙宇结社,标二字,限以箝于第几字,成七言对偶二句,分左右两房评甲乙”[3](P152)。允许思考的时间较长,虑迟者也可一试;故而参加者众,趣味性极强。在公布甲乙之日更是当地一大盛事,会在公布已投卷的优劣等次的基础上,再举行现场诗钟大赛。即兴创作,限时投卷:“以香钓二寸内外,以一联为一卷,随投筒中,不拘作若干卷,限时截止,不得再投。”[4]诗钟会热闹非常,尤以福建为盛。在诗钟会当日的现场比试中亦不限于点香、击钵等形式,“拈字为偶对,……多人相聚,片刻即成,举快手录之,……每日可有六七次”[5](P470)。比较三种诗钟活动形式,诗钟会的社会影响最大。不拘籍贯,不限身份,贵贱长幼皆可自行或托名投卷,往往成为一时一地的风尚所趋。但因参加者的流动性较大,宦游四方者什六七;其他或迫于生事,仆仆奔走,或过客才焉至,止一集辄去,倏来倏往,其优游闾巷、无官私之牵率者,无数人焉。”[4]如此“倏来倏往”的即兴创作,作品良莠不齐,不易成集,流传下来的不多。今天能看到的诗钟集多是前两类。如《榆社诗钟》、《樊园五日战诗记》、《樊园战诗续记》、《絜园诗钟》、《絜园诗钟续录》、《百衲琴》、《吴社诗钟》、《湘烟阁诗钟》、《鹊华行馆诗钟》、《诗梦钟声录》、《陶情社诗钟选》、《雪鸿吟社诗钟》、《诗畸》等。如下表:
从以上所列十个中小型诗钟社(集)可大致了解近代诗钟社的盛况⑥。此类诗钟社活动地域性较强,社内同仁多为乡籍本地人,“如雪鸿吟社“敝庐社中皆吾豫人…。”[2]《诗畸》中所录多为福建人,又以闽县和侯官为冠。陶情社则大都是杭州人⑦。近代寓居京沪的文人墨客较多,“与朋辈作文字饮,而诗钟之聚为尤多”[4],故而在京师的诗钟社,多为客籍流寓之士,但影响声势较大,如寒山社。据《新世说》:“同光以后,盛行建余体,逐字对嵌,周而复始,名一唱以至七唱,都人士结为寒山诗社,月必数集,雅歌消遣。”[9](P147)寒山社成员较多,有郭春榆父子、杨杏城兄弟、梁鼎芬、赵芝山、梁启超、冒广生等共八十余人。鲸华社也是近代规模较大的诗钟社,且持续时间较长,自光緒辛丑四月(1901),讫癸卯十月(1903),历时三年,凡四十集。在众多的诗钟社的名册中,记录了各地的诗钟爱好者,如蒙古诗人三六桥,“喜为诗钟。有马褂、羊叔子分咏云:'三字译名契尔伯,千秋绝对骆宾王。’契尔伯蒙古语马褂也。”[7](P1938) 此类诗社型诗钟社活动,“钟”是诗钟社活动最主要的道具,也是诗钟之“趣”的外在载体,体现出文人游戏的精巧性。近代翻译家陈季同之弟陈寿彭家的诗钟为:“制一盒,上立一架悬钟,以线系磓,中系香注,下连盒。盖香残线断,钟响盒闭,后成之卷不得入。”[3](P153)若无悬钟则点香为限:“拈题时,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8](P4007)限时虽为诗钟社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也难出佳作。故而诗钟社成员敲钟时,往往择字觅句,费尽思量。陈士芑《诗钟九友歌》[6](P148)就生动地再现出寒山诗钟社成员机敏与思迟的吟咏诸态: 龙阳才子钟中仙,摇笔思攫榜花元。忽然攫得喜欲颠,一生夺魁数累千。(易哭庵)王郎清纯俗尘捐,粥粥耻与人争先,偶探骊珠众称妍。(王书衡)瘿公选句如选钱,收拾寄零一一穿,命题择字争新鲜。问鼎不得心茫然,嘲甲评乙舞翩跹。(罗瘿公)。曾侯苦思殊可怜,伏案独吟如秋蝉,呕心镂肾百虑煎。(曾伯厚)谁其匹者高阆轩?哆口瞠目绕室旋。轩然一笑得佳联,骎骎欲度钟王前。(高阆轩)…… 诗钟靠积蕴丰富且临场心智锐利,“虽游戏笔墨,然非聪明不能裁时,非博洽不能俗题使雅。”[5](P472)极易激发诗人好胜之心,一改诗社创作的严肃面孔,显示出诗钟的游戏之趣,也成为吸引诗人结社敲钟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北诗人樊增祥《樊园五日战诗记》(战诗即诗钟)序云:“七月望,余方起……节庵持伞徒步而来,……约吾两人战诗。”“方起”即战诗,不可谓不痴迷;且七月天气“极热,暑表一百零四度”,夏日炎炎,但梁鼎芬、陈三立、蔡乃煌等在樊园敲钟持续五天,“自打钟以来,无连战五日者,斯会可谓谐畅矣。”[9] 晚清士大夫结社敲钟并不仅为了娱宾遣兴,诗钟社在同光宣年间如此盛行,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近代国势衰微,民不聊生,个体的抒发往往显得尤为单薄,期以这种集体创作形式抒写世态炎凉,期针砭时弊之效。“竞愤时而嫉俗,辄大鸣其不平。……思平生壮志止消耗于雕虫小技之末,以此冀斯世之赏音。”[10]“可以群,可以怨”,借游戏笔墨寄寓风雅之意,这才是晚清士大夫们结社敲钟的真实目的。在诗钟社的集体创作中,既可赢得众人的认可,又藉此抒心中不得志之抑郁。《诗梦钟声录·跋》云:“以之涤烦郁,沦性灵;亦游艺之一助,正未可以旷废訾也。予性不喜角逐,官场无聊,……假借往往得佳句,同人互赞亦颇自喜。乐此不疲。”[1]借游戏遣忧,来躲避飘摇世事。诗人借此聚会之际,吟诗讽世,是以长歌当哭。抒郁塞之情。蔡乃煌曾不无感慨:“伤心别有怀抱,……此亦流连之物,断章取义,敢居风雅之村?”[11]此时诗钟就成为寄意遥深之酒杯了,这种心境在民国二年易顺鼎《诗钟说梦》中表现得更为沉痛。 晚清一些高官也热衷于诗钟活动,如内阁学士陈宝琛,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阁学公袁保龄等。应该说,官吏主持诗钟社大有笼络人才之意,而文人也存扬己显才之心,故而诗钟成为文人结识显贵的方式,诗钟社就慢慢发展为人才汇集之所。张之洞就常召幕僚于其避暑小园结社敲钟⑧,其地位和影响无疑促进了诗钟活动在官员中的流行。此类诗钟社作品,较文人之间的才思较量不同,多带官场特色,在制题上也以官员字号、官职为戏,“所传诗钟,勾心斗角,巧妙无伦。”[12](P108)不免有借诗钟而阿谀谄媚者。小型诗钟社多为诗坛沙龙的娱兴活动,大型诗钟会则还可为地方作诗文比赛博彩之用。就庙宇结社,悬诗题于街衢,参与者众,花费亦多,为加强诗钟会的趣味性和竞赛性,往往要求参与者交纳一定的费用,并从中摊出对胜者的奖励。如此优者便可获一定物质报酬,这也算晚清时期稿费制度的萌芽罢。以诗钟流行的闽中为例:“以瓷器、文具、洋货、珍玩为彩,每卷卷资十余文,每唱,有多至数千卷者。”[3](P152)《诗畸·诗钟凡例》中记:“投卷有纳费者议定,凡投稿一卷纳钱若干,……即以诸卷所纳钱,接正副两本。所取高下,摊给有差。”[4]如上按每卷卷资十文计算,多至千卷时,摊给头奖的所得应较为可观。因为诗钟在晚清的广泛盛行,诗钟社、诗钟会甚至成为闺阁女子进行社会交往的途径之一。近代著名女诗人薛绍徽十四岁时,就曾托兄之名往投卷,尝列上选,得优彩,人咸异之。既而知作者乃一弱龄小妹,遂播为美谈。“寿彭诵其句,喜而请委禽焉。”[13](P1827)光宣时期,文人若无功名,除了舌耕以外,做诗译文皆可度日。诗钟也可为谋生之助,前面提到的陈寿彭就是如此,当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后,入冬窘涩,谋生之道竟为诗钟,“陈、薛则造意炼句,必以奇胜”,“由是日赢数百文,夜则购酒肴行乐,且得存余酒度岁。”[3](P154)日诵诗钟,不仅供家用,且有存余。靠诗钟此等“雕虫小技”而养家糊口,不必有“退耕力不逮”之愧,斯为晚清文人之幸或不幸? 二 晚清戏曲、小说等以往被谓之俗文学的文体样式因其娱乐性、平民性、社会性而赢得瞩目。大量的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在清末民初盛行亦是表征之一。既可为游戏遣怀,又可登大雅之堂,由纯个人的创作转变为集体的抒发;由皓首穷经无人识到一联吟成众嗟赏,诗钟无疑适应了这种趣尚。诗钟社、诗钟会之所以能吸引诸多中下层民众,恐与此不无关系。 更重要的是,随着诗钟逐渐被世人认可,诗钟社、诗钟会成为下层官员或文人借以炫博逞奇之处,更为平民学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有所”表见的场所。《诗畸·序》中,唐景崧喟叹:“独余此钟鸣漏尽呕心数语,尤为天下人得以一寓目,则固呻吟时之所不及料,盖亦极可悲而复可幸者也。”[4]晚清科举考试的废除虽几经反复,但在社会上已失去平民阶层进身之阶的实际意义。因诗钟活动中官员参与较多,是以诗钟具有同科考行卷、温卷的自荐效用。也正是出于对科举考试存在不公平选拔现象的矫正,这种民间诗文才学展示的严肃性也慢慢得到提高,其趋雅化的倾向也愈加强化。 如上所述,近代诗钟已由纯粹的诗歌游戏附上许多功利性色彩,兼诗钟本身具有的”战诗“性质,故而品第甲乙成为诗钟社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型诗钟社由诗友共同约定,而大型诗钟会或成员流动频繁的诗钟社则由发起者结社之时议定。为防阅卷时作弊,将所交诗钟卷糊去作者姓名,誊写正副两本,且为免誊写时手民误植,“每唱以二人为校对,免有漏写误写之卷”[4],钞写本则分别送呈两位阅卷官评阅,要求甚为严格。光绪年间的《诗畸》中就明确的提出诗钟评卷的八点法式,其中有:“正副本中送正副阅卷,分别取高下,不得互商。”“阅卷者禁视诸人底稿,亦禁与诸人交谈。不得向阅卷者询问。”“事虽游戏,规矩宜严,否则懒散。”[4]这些阅卷制度虽仿自科举考试,但公平性应过之。同时阅卷者还需就排名缘由加以说明,《樊园》战诗中,梁鼎芬所作“困学深宁成玉海,论书和仲爱环肥”被樊增祥评为“眼”,因“案诗钟中通例,雷同不得高例,故玉海环肥两联,和甫置之榜末,举世不得而非之也。”[9]言之凿凿,尽量避免妄评误判。对于夺魁者,众人呼之为“钟王”“钟圣”,或径以“状元”誉之。成为下次“阅卷官”人选,“先以二人为阅卷,第其甲乙,……其次阅卷即以首次取之者为之。”[5](P470)如此循环如许,既是品第高下,也为初学者指示门径:“辩论蜂起,终无畦畍。……不能诗而好弄喜,诸君子不弃也[2]。” 诗钟集编排与诗歌总集的体例大致相同。或以诗钟社成员入社先后为次序,或以地域来排列作者姓氏。随意式的诗钟社因为雅集次数仅一至两次,故而若在序中注明,则不再列目录。诗钟作品的收录有分课收集和分体收集两种:如《樊园战诗》,每日每课都录题目及评卷之人,按元、眼、花等排次收集。此种体例多为小型诗钟社作品集,详细记录了每次敲钟的细节。分体收集的按分咏、嵌字、别格等体收,因所嵌的位置不同,而有凤顶、燕领、鹭颈、魁斗、鸢肩、蜂腰、鹤膝、雁足等格。名称在各本中未有定式。形式变化最丰富的是《项城袁氏家集》中收两卷《雪鸿吟社诗钟》,出现了“对成”“骈体”等多种文体类型的诗钟之作,并在各诗钟作品后录作者字、号。因作品量大,编选成册时则需删繁汰芜,《吴社诗钟》、《湘烟阁诗钟》等都为诗钟社作品的选本。诗钟作为一种诗歌游戏,随题要求作事对言对,似乎很难有完整的诗歌意境;但诗钟之作,因难见巧,以速为工,极尽文字之娱。制题的灵活性,吟咏的宽泛性为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抒发空间。兹举之万一,聊作赏析。 (一)制题求奇:制题的求奇主要是为了加大诗钟创作的难度,诗词中不写之“俗”题,诗钟却无所顾忌。愤世嫉俗之士,每于诗钟出题时,寓其嬉笑怒骂,无物无事不可入题。无论雅俗,不分贵贱,悉入笔端,表现出强烈讽刺意味。如宋太宗与终南;汉武帝与自来火;木屐与炀帝;天子与兽;亦可用官职戏谑:如鼎山寺与中书令;凤凰与太守;官与蚁。科考:新翰林与破寺;乡试与猴戏;不应试与牛肉。为加大难度,制题每每别出心裁,或用代词入题:如我与堂;或用形容词入题:如楼与热;高与犬;或用日常事物入题:腊与芥;月晕与布袋。有的制题则直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如钱与仆;乞丐与西湖;桃花与骷髅;骑马与鸦片;出题吟诗者皆能一吐为快。随着晚清国门渐开,琳琅满目的新事物、新名词涌现于日常生活中,在诗钟的题目中此类新词作为分咏之题所占比重较大,如:火车,电报,教官,千里镜,电线,机器,教官等,对这些新词及所对之题也寄寓了或贬或褒的评判态度。 (二)吟作尚雅:与制题时不避其俗,一味求奇不同,作者更为注重用语的雅洁和微言大义。“亦由书卷及古人名句、平生阅历酝酿而出,若一味滑稽习见则生厌。”[5](P472)如“口孙”七唱,出题颇为离奇,樊增祥之作为:“因惩诗案防兄口,每读投壶想帝孙。”前句用苏东坡被贬赴黄州,其弟子由送之郊外,都无一言,但指其口之典;下句用范书祭遵传典。在此作中毫无题目之随意悠闲,此例可为体会制题与咏作之不同趋尚。社中诸友即兴取材,内容广博,表达的思想情绪各各不同,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如“神女生涯原是梦,落花时节又逢君”,(“女、花”二字为燕颔格),见于《雅堂文集》。此两句原属名句,神思缥缈,“以之自作,犹无此语,乃出于集句,且系嵌字,真是天衣无缝,巧逾织女矣。”[14](P266)另如写初春:“门延柳色和烟入,径着梅花雪酿成。”(魁斗:“成门”)“延”字“径”字宛见春意殷勤;“花飞四座春如雨,茶话一灯影飐风”。(碎联:“如话、坐风”)空灵天然,不见纤尘;“西风瓜豆垂垂老,南浦菰蒋淡淡秋。”(分咏“水架”)则萧散疏逸。陶情诗社诗钟秀丽温婉,犹如苏杭一带风光。“曲院荷风思旧地,小庭梧雨冷初秋。”(分咏:“杭州、新凉”)“枫江叶落霜天信,蓼岸花疏水国秋。”(雁足:“信秋”)诗钟中除了此类“南宗”笔法作品之外,也有许多慷慨激昂以抒忧国之怀的作品。最有名的当属林则徐之作。《雅堂文集》卷四《诗荟余墨》载:“闻林文忠公少时,曾与诸友小集,偶拈'以’'之’两字格,众以虚字,颇难下笔。文公先成,联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见者大惊,以为有大臣风度。”另如台湾著名爱国诗人邱仙根(逢甲)的“冠胆”四唱两联:“几族衣冠过江左,一生肝胆向平原。”“胜将诗胆雄当世,误戴儒冠腐此身。”时有影射现实之作:“布衣忍竟忘臣本,玉玺愁看出后宫。”(“本宫”七唱)“穷鸟应增元叔感,白鹇亦殉秀夫忠。”(“穷白”一唱)俨然为诗中断句,可资诵咏。 (三)跟联:在诗钟社聚会中,各逞才思,各见机巧,往往存异者多,求同甚难。但小型诗钟社因参加者或为亲朋好友,或为同僚幕属,背景、身份有许多相近之处,所吟所咏“同声相应”,就会有吟作内容相近的“跟联”。诸联文脉一致,大有文人惺惺相惜之感。如《雪鸿吟社诗钟》卷二有嵌字体“泪皋”蜂腰唱(两句一联,不著作者)。如: 狱讼惟皋能淑问,英雄有泪肯轻弹。 各联虽咏不一,却是一般心情,同样愁肠。用典无痕而沉痛有加。所咏苏轼、陶潜、谢眺、萧何、寇准皆是深意相属。参加诗钟的均为晚清官员:如太史李宪之、张致夫,户部吴毓甫、吏部吕喧樵,邑令吴幼岑、周子兰等;主持诗钟社的袁保龄位居一品阁学公。同僚敲钟,虽非唱和之体,但有唱和之意。故而吟作意蕴相近,意脉相连。新亭高会之涕,神州陆沉之感,尽于其中。 近代诗钟因文人结社的倡导,取尚雅洁。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一特殊时期文人群体的思想状态。近代诗钟社作为研究晚清民国时期诗社活动的一部分,伴随着百年近代而负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对于观照晚清文人群体及晚清文学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黄濬曾担忧“更十数年,则必成广陵散,后生更瞠目结舌,不知旧人酸寒咕哔之趣矣”[15](P309)。惜相关诗钟社的材料散见在近代浩繁的笔记、报刊中,亟待进一步地整理和系统研究。 注释: ①徐珂云:“诗钟始于道、咸间,殆仿制艺之截搭题而作,盖截搭合二题以制一文,诗钟亦合二题以制一联也”。(徐柯编《清稗类钞》[M],第8册,P4007,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李嘉乐辑.诗梦钟声录.清刻本. 作者:刘兴晖 原载:《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1期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