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索南欧哲 2017-08-17

王阳明一生中曾两上九华山,两次上山的心情完全不同。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上九华山问道

1501年他上九华山,大概是想彻底放弃世俗的羁绊。也许在他看来,不能成为世俗的圣人,还可以成为方外的仙佛。他一走进大自然,世俗圣人的欲望就烟消云散,成仙成佛的心灵躁动起来。

现在,他对佛道是如此向往,于是有了下面两个传奇故事。

王阳明在九华山的寺院里听闻山中有一个奇人,此人没有名字,蓬头垢面,见过他的人都称他蔡蓬头。他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中,有时候回来庙中要吃的,有时候就靠山中草木和雨露为食。

王阳明欣喜若狂,断定此人必是异人。他上了山,仔细寻找,终于在一个山洞中看到那个传奇人物----蔡蓬头。他热情地邀请蔡蓬头到他临时住处,希望蔡蓬头能为他指明一条通往神仙殿堂的道路。蔡蓬头爽快的接受了邀请。王阳明请他吃饭,蔡蓬头看到了满桌子素菜,脸就沉下来。王阳明急忙让人换上大鱼大肉,蔡蓬头高兴地吃了几口,脸色有难看了,王阳明恍然,又叫人拿来一坛酒。这次,蔡蓬头喜笑颜开。

王阳明趁他高兴时,问了长生不老之术,问了神仙之事,问了蔡蓬头有几百岁,最后问了自己是否可以如蔡蓬头那样过着那样无拘无束的神仙日子。

蔡蓬头不回答。王阳明只好等待,等桌子上的盘子全空了,罐子里到处最后一滴酒时,蔡蓬头打着饱嗝,终于开口说话,但只有两个字“尚未”。

王阳明追问:“什么尚未?是我过你这种日子尚未,还是您的年纪尚未达到几百岁,还是我在养生之术上的成就尚未?”

蔡蓬头看了王阳明一眼,像复读机一样:“尚未。”

王阳明焦急:“那就请您赐教一二啊!”

意料之中的,蔡蓬头还是那两个字:“尚未。”

王阳明停止了追问,他想思索这两个字背后隐藏的玄机。蔡蓬头没有给他时间,把答案说了出来:“从你进入山洞的那一刻起,我已用眼和心看了你好久。你虽然对待我这个臭道士非常尊重有礼,看上去是真的尊崇道家,实际上,你脸上终究有官相,去不掉的。”

这是段大白话,王阳明听懂了。蔡蓬头的意思是,他俗世未了,还没有到达谈仙谈佛的境界。可能还有引申出来的意思:你的理想终究要在俗世实现,而不是山林古刹。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庄子

王阳明心上很不平。他在道教上的成就他最清楚。老庄哲学、养生之术,他花了多少年心思!他的道士朋友有多少,数都数不清!他以道家语境写的诗歌散文,车载斗量。如今却被一个疯疯癫癫的道士几乎全盘否定,他完全不能接受。

然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被蔡蓬头否定后,他又听说山中尤为得道高僧,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访。之前有人提醒他,通往高僧家的路迷幻险阻,从未听说有人可以到达那里。王阳明对这样好像的提醒置若罔闻,热情洋溢地上路了。

那个山洞虽然在九华山中,可的确异常难寻,王阳明在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似乎感动了苍天,终于被他找到了那个和尚。让他失望的是,和尚并无传说中的神奇之处,只丢给了他一句话:

“北宋的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心学名家

和尚这句话意味深长。他没有给出王阳明在佛教道路上的指路碑,却指明了让王阳明重回儒学中的心学领域---周敦颐是理学和心学的精神导师,而程明道(程颢)则是心学的鼻祖。和尚的意思是,圣贤之道在民间,在心学上,希望王阳明能从此入手。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陈白沙像

这位和尚碧蔡蓬头还不厚道,蔡蓬头只是否定王阳明不能求仙入道,和尚却让他马上调头。王阳明心情沮丧到极点,他热情似火地来投奔佛道,却被两个看门的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人世间如果有“热脸贴着冷屁股”这回事,那说的可能就是王阳明在九华山的寻仙觅佛了。

不过,王阳明并未理会九华山两个异人的指点。离开了九华山后,王阳明回北京上班,重新捡起辞章,在京城文化圈里混起来。不知是什么缘故,有一天,他在推敲一个句子时,猛地扔下了笔,说:“我怎么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到这无用的虚文上!”

这是他创建心学前思想上的第一个转捩点:和辞章说再见。

辞章是虚文,什么才是实的?王阳明的答案是:佛道。

1502年夏,他又请了假,回到老家余姚,虔诚认真地温习起了佛经,全身心练起了引导术。

这件事足以说明,九华山的蔡蓬头和无名和尚的指点和劝告在王阳明心上连个涟漪都没有激起。同时,这件事还验证了另外一个问题:王阳明和他的门徒多年以来都面不改色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从朱熹理学突破而来,并非来自陆九渊。王阳明很少提心学始祖程颢和陆九渊,甚至离他最近的心学大师陈白沙都不曾提过。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马王堆出土引导术原图

事实可能的确如此。如果王阳明心学真的是从陆九渊那里转手而来,1502年他也不会不听从无名和尚的话而在老家钻研佛经和修习引导术。

1502年,王阳明在老家余姚的一个山洞中修习引导术。品读佛经,这并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当初在九华山一直追寻的目标:远离红尘,成仙成佛。1502年,王阳明三十一岁。二十多年的追寻,二十多年的苦恼,足以让他把红尘俗世抛到脑后。他在静坐中想了很多,建功立业没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学的大山而寻到成为圣贤的钥匙,文学家的迷梦又被他亲手刺破。为此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佛道。

佛道的确能解脱他的苦恼,终止他前半生的迷茫,只要他能放弃一切。但是,他还有一个心结。这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毕竟,他是个儒家士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说服不了自己去违背这一道德。

终于有一天,他在静坐中从胡思乱想中睁开了双眼,以一副如释重负的口气说道:“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他站起来,走出山洞,深深吸了一口气,外面的空气新鲜纯净,原来俗世才是最亲切的呵。他和佛教说再见了。

而就在几天前,他在静坐修行引导术是成功预感到了几位朋友的到来。可当他的朋友们大为讶异时,他却叹口气说:“这是簸弄精神。”在和佛教说再见之前,他已经和道教说了再见。

第二年,他又为再见和佛教的分手举行了一场怪诞的仪式。这场仪式发生在杭州。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是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惶地睁开了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到:“还有老母。”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孝道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得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了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知道,自己对佛教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照顾你的母亲吧。”

第二天,和尚离开了寺庙,重回人间。

无论多么宏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称臣。王阳明在佛教领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王阳明在辞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这三方面的成绩几乎是他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明白,说放就放,连个犹豫的眼神都没有。

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段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他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现在,王阳明轻装上阵,只剩下军事方面的建功立业。他又回到起点:想要建功立业,必须成为圣人,而圣人必须要从儒家理学哪里获得密码和能量。

看上去,曙光,像是再一次出现了。

王阳明先生人生转捩点 上九华山

王阳明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