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意象世界层)

 安然自得888 2017-08-17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艺术品既然以审美意象为中心,那么意象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构成意象,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艺术品的本质。

一、什么是意象    相关阅读:意象(象征意象、原型意象)

       意象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考察它。这里主要就结构、生成、类型、物化四个方面来考察、界定意象。

  (一)意象的结构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

        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单靠线条——无意义的线条,是没有任何审美价值的,只有布满了意的线条才会构成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

(二)意象的生成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态度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比如,独一篇小说,首先接触的是文字符号,潜藏于这些符号背后的内涵,渐渐地在读者心中逗引出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情感的发生正喻示着主客体之间、思想与形象之间、情景之间、内外之间、质文之间的融合,也便是意象的生成过程。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这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或者说,同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

        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正由于想象具有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讲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故而在想象中一切现实的界限都消失了,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都不存在了,一切现实中不可能不合理的事在想象中都具有了合理性。《西游记》

      想象与意向的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三)意象的主要类型

 意象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归类,这里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加以区分。

1、仿象

    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比如:左拉、福楼拜、莫泊桑等人的小说,他们所采取的手法是主体冷静地站在幕后,虽说是在逼真地刻画现实,但实际上构成了作品中的“现实”的一种仿真性,从而也构成了仿象。尤其是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等,接受者仿佛面对的是没有主观性的客观世界,这便是很成功的仿象效果。

2、兴象

    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二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不可明白说出。出色的兴象所达到的境界应是主体的忘我与对象的“连续性”的融合,即从自然到自然。我国古典诗歌中赋比兴中的“兴”,便是典型的创造兴象的方式。

3、喻象

    如果说兴象是把“主体”熔铸于世界中,满足于“世界”的“自相”,喻象便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比如:以鸿雁孤飞比喻孤独的无终极归宿的旅行者,以梅兰竹菊象征士大夫所标榜的洁身自好、清高自许、孤芳自赏的人格,构成设置喻象的过程。

4、抽象

   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现性、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指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又不等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比如: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点一划,一行一段,均是一个个抽象的个体,但各个抽象符号之间血脉相通,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最有力地证明了抽象意象之于艺术品的重要意义。

(四)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审美意象虽是艺术品的核心,但它是精神性的,只存在于主体的心理活动中,还未显现为形式符号,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中。因此,与艺术品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现实的艺术品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其存在状态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能为人们的审美感知所把握所体验,因而意象必须经历物态化和物化的过程,才可能凝定为艺术品。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果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意象的物化则是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存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由以上分析可知: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二、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如前所述,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这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与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一)虚拟性

          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可以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有的,甚至不可能有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即使表现现实中已有的或可能有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意象的这宗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二)(可)感性

       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三)想象性

        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任何意象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层次上,不能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便不算真正的审美意象。中国古诗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发生感情的交流与融和。前引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了。

(四)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情感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家作一幅画,便要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或一种情感;写一首诗,便想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这都是需要付出主体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会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

      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这从中西美学的两个论题中可以看出,一是“有意味的形式"论,一是”隐秀“论,二者共同指向一个完整的、富有感情意蕴的意象世界。

      ”有意味的形式“说,所强调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质上是意(味)与象(形式)的有机结合,希翼在有形物的纯形式中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使形式含蕴意味,意味包容形式,要求艺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实在的、虚拟的、通向人生终极实在的意象世界。

      ”隐秀“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状溢目前“曰秀,”情在词外“曰隐,秀为外在感性物象,隐为内在”意“蕴。可见,隐秀即意与象的有机交融,也即内容与形式的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审美意象创造的追求,不但比贝尔的理论要早得多,且无神秘色彩。

       从以上两个美学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创造完美的意象世界,通过丰富、生动的形象来显示艺术品的丰富意蕴是中西美学与艺术共同的追求。

      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先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首要的态度只能是对意象的态度,在作品中的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只有当人们欣赏艺术品时,艺术品所负载的审美经验才得以转移与传递,艺术的审美功能才算实现了,如 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⑾今夕何夕!”

      此词上景下情,清澈空灵的景与萧疏空阔的情交融,是情景合一的有意境的意象,读者从中能体验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和经验。在此,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表现了中国古人对艺术创造的认识。音乐之起首先在于人心之”动“。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其中一个”动“字包含着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又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二、意象的孕育

     光有“感动”还不够,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有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所谓虚静,就是一种一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却能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艺术家要获得艺术感受,必须首先调整自我状态,以便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世界的更好交流。

    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功利认识、判断的形式。它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主体意识异常活跃,并且超越了人类日常的时空意识、逻辑意识和功利意识,多种感觉表象在艺术的自由境界里重新整合,确定关系,结果便是独特的艺术意象的诞生。这种意象可能有客观对象的原型,但已完全不同于其原型。首先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其次,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再次,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最后,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就完全不同。另外,也有些意象根本无客观原型。例如许多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音乐、现代抽象艺术等。这些艺术形式的存在拓展了意象的内容,将意象扩展到主体意识自由活动的全部时空范围。意象无论有无原型,从根本上说,都是主客体的交融、契合,主体心理进入了审美自由状态时意象才能得到最好的孕育。

      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许多艺术家都有艺术意象“长期孕育,一朝生成”的体会,在这个时候,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三、意象的生产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

       这里,生产具有双重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之义,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其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在抽象艺术中尤能深切感受到。中国书法家在创作前,活动在其心中的主体意识、情感是无法把握的,只有当它们在书法家笔下龙飞凤舞地展现时,其意象才骤然产生。

       其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第三节  艺术的天才与创造力

一、艺术的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它表明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到了人们无法用平常的思维与标准来揣摩与衡量的程度。例如诗仙李白,音乐家莫扎特。

      从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的例子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天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

      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艾迪生把天才分为生就的天才(”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自然的天才人物有荷马、平达,写作旧约的那些诗人和莎士比亚,他们是”人中奇才,凭借自然才华,不需求助于任何技艺和学识,就创造出荣耀当时、流芳后世的作品。“;另一类天才人物则”按照规则行事,他们的自然天赋的伟大受制于艺术的修正和限制“,柏拉图、维吉尔和弥尔顿就属于这一类。斯宾塞也说,诗”不是艺术,而是神圣的才能,天赋的本能;诗不能由劳作和学习产生,却又以劳作和学习作为文饰,它通过某种' 热情和神圣的灵感’ 输入才智中。“

二、艺术敏感

      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感应是孕育艺术意象的第一步。如果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那么主体就具有某种艺术敏感。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在艺术敏感面前,平凡的生活会具有特别的风貌与意义。艺术家常常由此开始展开艺术的想象。这种敏锐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甚至可以形成某种艺术形式,如中国先秦《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古代传释家称之为《诗经》的一义,当诗人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顿时有了感触,将它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联系起来;当诗人看到”彼黍离离“时,马上就感到一种朝代改换、庙堂倾覆的悲伤。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感觉开始时只是由对象引发而得的感触,仅仅是朦朦胧胧的意象的雏形,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所以,这种敏感只能激发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是艺术家意象创造的最初动力。

      有时候,这种敏感似乎从天而降,莫名其妙,艺术家根本没有察觉到他受到了什么感触,就突然具有了某种冲动。正是由于这种感触是突发的,所以难以把握,常常被人视为一种”天启“。艺术敏感不仅是艺术意象创造的一种启动,同时还为艺术家意象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生活中的许多感触,未必会引起艺术家的某一种心理感受,在艺术家的意识中,它就和这种感受牢牢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时刻,艺术敏感就会围绕这这些感受充分调动起艺术家的诸心理功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象。

      艺术敏感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面对丰富驳杂的现实生活,艺术家为什么会对其中某些方面特别敏感呢?这就只能从艺术敏感的能动性得到解释。

      分析这种先在的结构与状态,就可以发现,除了艺术家天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外,还有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育。故刘勰说:”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包括艺术敏感在内的艺术天才并不仅仅是”天“才。

      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它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了有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

     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力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它自然规划这情感与形象的流向与总和,形成艺术意象的灵魂。黑格尔在谈到”想象“的重要时说:”通过渗透到作品全体而且灌注生气于作品全体的情感,艺术家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状的构成体现他的自我,体现他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特性。“

     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艺术意象的胎儿就这样通过想象力而发育成长。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四、灵感

       灵感的出现总是表现为理性意识以外的主观感受突然得到解放,就势不可遏的奔涌泛滥,充满整个的主体意识空间。原本处于逻辑结构坐标中的主体状态,突然被另一种充满意象的主体状态所攻袭和占领。故在此意义上说,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艺术家仿佛在一个拘谨规则而阴暗的房间里面,窗突然打开,早晨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一切都沐浴着艺术的光辉,这一瞬间的心理活动状态就是灵感。灵感是艺术家意象创造中最为旺盛、纷泛的状态,也是艺术家应努力获取的一种重要创造力。

       捕捉灵感应注意:1、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2、要利用最佳的时间与环境,使意识作用弛懈,此时,潜意识中的表象最易涌动;3、要保持思想的变通与独立,冲破传统束缚;4、不仅要有深厚的情感,而且能把情感表现出来,让情感和表象在创造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5、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6、应该勤奋,做到腿勤、脑勤、手勤,积累经验捕捉灵感;7、根据个人特点,采取不同方式捕捉灵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