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天空悠思 2017-08-17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历史长河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传授笔法人名》

这里说蔡邕的笔法收益于神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否定了其个人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然即便其所处的有利时代——汉朝书法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名家辈出,且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仅仅只能说是给蔡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足够多的契机。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不过蔡邕也给后世子孙留下了相当珍贵的一笔财富,其钻研出来的笔法技术经验。对于在书法方向有野心的人来说,大凡有一点来自于前人的理论知识总结,都是有着一步登天之用。

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笔法经验的效力

传闻蔡邕将之笔法经验传给后世人后,到了钟繇这里,钻研出了“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创作了《笔势论》,不仅因此练得一手妙哉的书法,也为后世人留下了财富。而其后人宋翼得其真传,“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素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在成名之前,从其父王旷那里获得过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大增得连卫夫人都大吃了一惊。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祖传秘方避而不现

正是因为笔法经验的针对,很多大家都不愿假手他人,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千金难买心头好,这话说得并不假,特别是对于文人学士来说。这些珍贵的笔法诀窍对他们有着一种难以莫名的诱惑力。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有着怎样一种诱惑力呢?不择手段!

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

...... ......

这些无不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而元代赵孟俯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充分肯定了这种用笔规律(经验)的存在。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笔法规律千古不易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叫笔法规律呢?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是中锋用笔(门外汉如小编,也大概知道啥叫中锋),但对中锋用笔的解释则莫衷一是,各执已见:有人说正锋即中锋,又有人说:常使笔针在画中,还有人干脆给你打个比方:如锥画沙、如屈铁、如折钗鼓、如屋漏痕。

不过,就目前各类书法教材或普及性书法书籍中对于用笔技术的阐述来看,大多从藏露锋,正侧锋、提按、转折等方面分解地说明它,对于用笔整体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运笔规律论述较少。可能对于一般初学者、浅学者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01、点画笔法

点画笔法,初学者入门,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对于点画笔法的介绍较为常见,如目前各类楷书帖中对于点、竖、撇等点画用笔方法的图解解说。

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绍楷书永字的八个点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用笔法。

又如,李阳冰翰林秘论中对点画写法有较大篇幅的阐述,并编成了口诀:“一、点画法口诀云:作点向右,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收之……二、横画法口诀云:作横画,皆用大指遣之……”一共二十三个口诀。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孤立的点画笔划写法,对于用笔规律,没有提出或触及,故不究竟。

02、藏锋说

对于藏锋,古人重视,论述也多,如蔡邕说:“藏头护尾”,王羲之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又说:“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

徐浩在《书法论》中说:“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这些都是强调藏锋是写字的重要笔法,历来有人对它作了种种比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壁圻等等。

似乎能用藏锋就等于掌握了笔法规律。显然藏锋只不过是笔法技术之一,应该说它也不能代表总体的笔法规律。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宋人姜夔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在“续书谱”中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圻,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圻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针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

他在这段话里,明确指出了藏锋虽然要用,但不是究竟的笔法(不是用笔的原则,不是用笔的指导思想)。

但姜夔所说“常欲笔针在画中”,亦未必触及用笔原则和规律。此话原出蔡邕《九势》对藏头的解释,原话为:“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之中行”,可见他的这段话,也还是在说藏锋,与目前各类教材或普及书刊中笔画图解写法的“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于尽处,则不往不收,无垂不缩,故每画三折,以三画成一画而藏其锋也”【2】如出一辙,是藏锋用笔的总原则,还是没有超出藏锋说。

03、八面出锋说

这种说法在书论中论及较少,有论及处,也文字不多,篇幅不大,但他揭示了笔法的总体规律。

如: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这个四面势全,就是八面出锋。其后蒋和在《书法正宗》里也提到了锋正则四面势全的话。

迷一样的笔法,就连楷圣钟繇都盗发其冢,可谓不择手段?

王羲之则说得具体:“夫书……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程瑶田《书势》中说“执笔何以谓之锋也?曰执笔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可使之锐,笔之锐者,可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一笔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偏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

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到了“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其字”的原理,到清末,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更是用了一句“八面出锋,始谓中锋”【3】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在这里,四面出锋也好,八面出锋也罢,都是说笔锋的四周四面。这样的“八面出锋”就是用笔的总的原则和规律。

注:以上内容均源自作者原创稿件及网络,并由盛世九五小编整理,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做删除处理。盛世九五欢迎添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