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珠·时光】刘春燕:一篱繁花,两颗素心

 知识分享zhsh 2017-08-17




晨起,去河堤路上锻炼。

本来约好和闺蜜一起去的,可是中间出了点变故,我便成了“独行侠”。

我甩开双臂,昂首阔步向前,刚走了一里路的样子,眼眸被路旁菜园子里的两个跃动的影子给吸引住了。我紧步走近,定睛一看,原来是两个老人,他们正躬身在地里刨着什么?

站在那里良久,我终于得到了答案,哦,原来是在刨土豆。我不由得暗自佩服和艳羡这两位白发如霜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素质如此好,他们的心境如此悠然。

这个不足三十平米的园子,在他们的精心打理下,变得姹紫嫣红、活色生香。用竹竿搭成的豇豆架连在一起,就是一堵镂空的篱笆墙,那些与竹竿缠绵的绿白茎蔓,柔软温和,将一个个美丽的弧线交织融合,宛若女人的蕾丝裙。上面还点缀着淡紫色的花,昨晚的一场绵雨,使它们显得愈发润泽、精神,高出的豇豆架,俏丽无比,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空气里盈满着清新和芬芳。

一旁的丝瓜也不示弱,在碧绿的叶间绽放出一朵朵金黄的花儿,格外耀眼,像是要和那俏丽的紫花儿相媲美。菜园子中间的一簇簇洁白的辣椒花儿,在煦风中轻悠悠地摇曳着,像是在给它们伴着曼妙的舞姿。

最引我注目的是,菜园里北边不高的枣树枝上,爬满了野生的牵牛花,形状像一个个小喇叭,外延是玫红色,或深紫色,中间点缀着金黄色的花蕊。按照往年我干农活的惯例,一定是要把这些野花给清除去的,好腾出个地方来,能多种点是一点。可是,这园子里的牵牛花,显然是主人有意识留下来的,还特意将根部的杂草给清理得干干净净的。

这一对老人,在这燥热的三伏天里,不顾烈日的暴晒,在菜园里欣然挖着土豆。这种举动,让我十分好奇。

几句简单的交谈,我从而得知,原来是婶子平日特别喜欢侍弄菜园,大叔虽然身体不好,但怕累着老伴,就主动陪伴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守护,是最温暖的承诺。如果说,风花雪月、海誓山盟属于年轻人的话,那么,眼前这对老人,他们把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化作了看得到、摸得着的相伴和守护。

一篱笆朴素的牵牛花,还有跟前的格桑花,随风轻轻摇曳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扉,醉人心魂。

这对老人不看重名贵之花,就喜欢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民花,像极了他们的生活。人都说,所爱之物恰是心灵的折射。那么,我也可以说老人菜园里的这些朴素的花儿,就是他们纯真心灵的外化表现。这些花儿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对环境的要求甚少,生命力却异常旺盛,照样可以绽放出鲜艳耀目的花儿。

再看看这一对老人,大叔抡起小锄头刨着土豆,大婶在一旁躬身捡拾着。两人的动作不紧不慢,举手投足,浑然天成,配合得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自然和谐。地垄上放着一部不大的录音机,播放着五六十年代的老歌曲。忽然,一曲黄梅戏《天仙配》悠然响起。闻听着这情真意切的唱词,看着如影相随的他们,让我羡慕不已。如此优美的场景,如此浪漫的情调,这对老人真如一对神仙下凡人间!

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田园之乐。一起耕种,一起管护,一起收获,一起享受,其乐融融。大婶见老伴的额头沁出些许汗珠来,就劝他休息会。说罢,给他递上了一杯水,大叔用毛巾擦了一把汗,笑盈盈地接过了水杯,接着打开了杯盖,往杯盖里倒了些水,递给了大婶,两人微笑相视着,小口喝着水。一副相敬如宾的温馨画面,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情流淌……

细细地端详着满园的蔬菜花、牵牛花、辣椒花、豇豆花和各类蔬菜。我想,他们养的不是花,种的不是菜,他们是在守护着一方静谧的心灵的“世外桃源”。

一篱繁花,两颗素心,心心相依,默默相守。这一对白发老人,不带缁尘半粒,用纯心和爱心,默默守护着彼此……

我手扶着园子的篱笆,静静欣赏着这对老人,就如欣赏着一副闲适的田园人物素描画卷。相亲相爱的一对老人,和一篱素花、一块菜园浑然融合在了一起,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馨。


父亲,用窗格画

     

   腌制的流年岁月……



昨天下班回趟娘家,幸运的是,见到了古稀之年的父亲。

他坐在沙发西边的角落里,我推开卧室门,只顾放包,还未看到他老人家,父亲却先开口招呼我。这一声问候,让我心中倍觉温暖。

之前,我每次回来,很少见到父亲,他依然坚持驻守在自己开垦的一片园子里,朝夕相伴。这次,我见到父亲实属意外!

消瘦的体型,微凸的额头,稀疏的白发,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一对黄白瞳孔,着一件黑色薄秋衣,依然显得那么的“帅气”。

父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可是,家风家教在他的身上依然存在。按照俗称,父亲都是少爷层次的。正因为如此,琴棋书画等方面他都有所涉猎。

我挨着父亲坐下,注视他许久。忽然看到柜子上的毛笔,倒让我想起父亲能写字、绘画的本事来了。于是,我问父亲:“你当年绘的窗格画还在吗?”父亲告诉我:“应该在那个最老最旧的红色木柜的抽屉里。”

我起身走向木柜,土漆斑驳,流年的影子在柜面上依稀可见,唯有那铜活依旧散发着丝丝光泽。我轻轻地取下柜子盖,手插进了柜内,拉开了里面的小抽屉,在一本《三国演义》下面见到了它——窗格画。

窗格画外面是用报纸做的封面,但无封底,轻薄、柔韧、软和的纸张,如蚕丝织成,又若生绢,比今天的宣纸看起来更薄,更稀疏。然而,恰好就在这种纸张上面有着父亲的杰作,一幅幅窗格画栩栩如生,观后,不得不令我叹服!

梅兰竹菊、八仙、喜鹊登梅、戏曲场景、石榴苹果等等,种类繁多。里面有一种形如秋天柿子的水果,非常奇特。说是柿子,又颇有几分蟠桃的样子,我忘记它被称作何物了,于是,赶紧求教,父亲说这就叫“圆圆”。

听罢,我估摸着此水果名意为“团圆”。当时人们的认知局限性很大,可能有许多东西无法描述清楚,也就只能先顺着父亲的叫法。

父亲见我拿出了他的“宝贝”,眼睛放光,几分自豪溢于言表。“想当年,我这一张窗画要卖五分钱哩!”是啊,在五六十年代,这五分钱可不少了。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的时候,上街道卖海棠果,一小碗才卖五分钱。由此可见,那个年代,有才学的人还是很受尊重的。

父亲内心的自豪感一下被我激活了,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开始讲述当年自己画画,在街道多么受尊重、受欢迎的故事。听罢,我就问父亲:“那你为什么不坚持画到现在呢?”父亲却说:“自从你奶奶去世后,家里大不如前了,作为长子,我必须挑起重担,维持生计,哪还有精力再画?”我像是理解,又像是不理解。

“那我怎么还见过你在春节期间画窗画?”我不依不饶地追问。父亲说:“那时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就不求人了,顺便也能把自家窗户装扮一下,营造一个春节喜庆气氛。”

岁月不饶人,父亲已年过七旬。去年见我买回几支毛笔,他羡慕不已,我就送给他一支,他顺手就在纸上开始写写画画。我记得很清楚,父亲当时就画了一张菊花窗画。

今天父亲告诉我:“今生我就喜欢菊花,它凌厉傲霜,依旧绚烂。它告诉人们秋天来临,农民们终于盼到了收获季。最要紧的是,它激励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去努力、去奋斗,定会见到收获满满、硕果累累的秋天!”

忆往昔,父亲靠着画窗格画,换得一些银两,接济家里。后来,他进行了变通,把这种底工用在装扮竹篾灯笼上,也派上了用场。前来买灯笼的人,见父亲三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动植物,都发出啧啧称赞声。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更有心劲了,绘画的速度、质量立马提高,令在场观看的人折服,我家的灯笼自然也就畅销了。

每逢春节,父亲总少不了要给家里的窗户格子画上几幅窗画。只见他用毛笔勾勒出轮廓来,再用各色颜料染就。多用品红、品绿、橙黄色,顿时让一片亮白的窗户鲜活起来,增色不少。每每看着美若雕梁画栋的窗画,心里暗自佩服父亲真厉害、真了不起!

我已过了不惑之年,见到父亲画的窗格画也这么多年了。现在家里旧房子已经没了踪影,成了新平房,窗格画也成了历史。

不光是父亲怀念自己的窗格画,我也是。父亲的窗格画没了用武之地,他不免有些失落。尤其是春节,我们都不敢提窗格画的事,唯恐让他伤怀。可是,父亲有时候还建议我们去买超市或者街道摊子上的剪纸窗花。我理解父亲是想跟上时代步伐,但我不愿意这样,我还是认为父亲画的窗格画最漂亮,有浓浓的年味儿。

我对兰花很钟情,父亲笔下的兰花叶子狭长,且不多,有开着花的,有含苞待放的。藏在叶子里,时隐时现,多了几分神韵。我闭目静静感受幽兰香飘,沁入心脾,那种若有若无的飘渺感觉,总能把我带到一个宁静致远的境界。正因为父亲画的窗格兰花画在我幼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才让我今天尤为喜欢兰花,喜欢它高洁、典雅的品质。

现在细看父亲留下来的窗格画,虽无明艳的彩色,纯粹的毛笔绘画,但从人物装扮、神情来看,甚为细腻。八仙各自手中所持乐器、花篮、法器非常逼真,动作神情自然,就连人物所穿的衣服上的皱褶也清晰可见。

那张戏曲《三娘教子》里的薛倚哥头顶家法屈膝跪于地,三娘坐在其后,一手拿着书卷,一手拿着刚刚擦过汗的手绢,故事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再现出来。当年,我见到父亲第一次把这张画帖在窗格子上的时候,我就仔细注视着,心想,我一定要用心读书,不能让父母为我操心,因而,我能有今天的出息,真的还得感谢父亲的这张窗格画!

回眸细细审视父亲的窗格画,恍然发现父亲淡然处世和严谨做人的态度,成了我仰视的一种高度!

一笔一划总关情。虽说父亲的窗格画染上了几滴淡粉色的颜料,它依然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有神韵。

当我把父亲的“宝贝”晒在朋友圈里的时候,立刻引来许多人围观、评论。有人说这就是非遗活化石,也有人说这就是连环画绘画师,还有人说是极品,好好收藏,更有人说……

父亲当年假若不是因家境贫穷的话,估计画到现在,早就有了更高的造诣了。

父亲,将窗格画保存至今,用它腌制流年岁月。

父亲,用窗格画腌制流年岁月,少了孤独,少了落寞,多了乐趣,多了慰藉。祝愿窗格画永远陪伴父亲,将益寿岁月绵延,再绵延,将乐趣岁月绵延,再绵延……

刘春燕,笔名清风淡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宝鸡市写作协会会员,凤县作协理事。散文、小说散见于《中国诗乡》《宝鸡日报》《渭河文化》《秦岭文学》《博爱》和江山文学网、散文吧、散文网等报刊杂志及大型文学网站。曾荣获2014年江山文学网“十大才女”、2015年江山文学网“明星社长”称号。


本期责编:秋子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