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日报》:科技出手 能否解决“三七无地可种危机”

 369蓝田书院 2017-08-17

       真实的三七种植情况究竟如何,它面临的难题是否有解决之道,科研人员为此做了哪些努力?为了寻求答案,记者来到云南文山一探究竟。


连作障碍 规模化种植后问题更加凸显

        “对三七未来‘无地可种’的担忧近年来一直都有。”8月9日,云南省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陈中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无法连作,可用于三七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一问题在规模化种植后更加凸显”。

云南省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陈中坚

        三七,又名田七、血山草,古时亦称血参、三七参等,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等,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去年云南文山州三七的产值约为150亿元,种植面积为40多万亩,占云南省一半。”陈中坚说,但是由于连作问题难以解决,三七种植开始往其他地区转移,“中药材特别讲究道地性,对土壤气候等条件要求高,外迁的三七种植如何保证道地三七品质是行业关注的问题。”

        三七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的要求,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期才能再次种植。

        三七不能连作的最突出表现,是种植在连作土地上的三七容易得根腐病等病害,而根腐病已经成为三七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出苗前,根腐病可让芽子腐烂,呈现黄褐色,俗称“梧头烂”;生长期根部受根腐病危害后,病斑呈褐色,此时地上部分叶片萎蔫下垂;随着病情的发展,根皮腐烂,心部软腐,最后只残存根皮及纤维状物,地上部分枯萎死亡。 

        近年来不断上涨的三七价格使种植户们正纷纷考虑大幅增种,但适合三七种植的土地量正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土地流转让规模化种植成为趋势。土地的集中与三七不可连作的矛盾日益凸显。


革命性突破 持续种植复合技术被寄予厚望

        “三七无法连作的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它涉及到土壤的系统性研究。”陈中坚说。

        因为是文山的支柱产业,包括文山研究院、龙头企业苗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机构为此投入极大人力物力加以攻关。在苗乡科技示范园的连作障碍研究基地,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黑色大棚,替代了记者一直期待的绿油油的三七苗。一块种过三七的老土地被分成若干条块,地头插着文山三七研究院、吉林人参研究院等10多家科研机构的标牌。为了研究连作障碍,苗乡三七公司提供试验地和三七种子种苗,为高等院校和各科研所的专家搭建了“三七连作障碍PK试验平台”。

(位于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的“三七连作障碍PK田”)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团队与陈中坚团队合作的三七持续种植大田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在三七连作地一年生和二年生的三七被当成宝贝一样呵护在标准化的农场里。

        “我们团队已经在连作障碍实验地小试成功,突破到大田示范。现在看到的这片连作大田里的三七,根腐病的发病率不到10%,三七抗病新品种、水旱轮作、绿肥回田、土壤修复等综合技术集成,将成为解决三七连作障碍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三七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陈中坚,保守地将眼前的成果定义为“巨大的阶段性胜利”。

        这一阶段性技术突破,得益于双方在三七连作障碍方面十几年摸索形成的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体系。

        “过去我们研究过多种给土壤消毒的办法,也选育过新品种,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研究始终没有形成体系。”陈中坚说,陈士林团队自2004年以来长期与文山州三七科技界保持合作关系,开展三七的综合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中)团队与陈中坚(右)及苗乡科研团队在试验田)

        特别是几年前,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中心、云南省各级政府的组织统筹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士林在文山建立了省、州两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三七研究基地后,明显加快了三七的综合研究进程。

        研究团队通过追踪三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了解在三七种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动态变化,以及群落变化又如何影响作物的生长等。这一基础研究为通过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以克服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陈士林团队和文山三七研究院、苗乡科技共同开发出已经在大田示范的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


多方协作 除了技术还需打开发展通道

        陈士林介绍,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包含了从优质种源到无公害药材流通、到消费端的整个三七产业链,该技术体系及标准流程的建立保障了无公害品质三七药材安全及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

(苗乡抗七1号新品种证书)

         “我们选育出三七人工种植400余年来首个抗病品种‘苗乡抗七1号’,并获得新品种证书,这是三七种植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抗病品种的应用,将对解决三七连作障碍,降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还首次提出三七连作土壤复合改良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大田,连作土壤的修复及改良为三七持续种植提供保障;今年六月发布的首个无公害三七标准,为三七的高品质树立规则;完成了三七品质溯源体系,保障了三七的质量可控。”8月7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董林林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农药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新闻发布会现场)

        虽然陈中坚还在谨慎等待明年的最终大田试验结果,“但以我多年的经验看,结果应该差不到哪去。但这也并不能说三七连作障碍被彻底解决了,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说。

        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去年的试验种植面积发展到几十亩,董林林博士说:“下一步我们要推广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将继续体系里的技术产品化。该技术将来还可以应用于人参等其他同样面临连作障碍的中药材种植。”

        技术创新让很多人看到了解决三七危机的曙光,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三七危机实质上涉及种植模式、市场管理、行业技术标准修订等多层次问题,尚需各方参与、研讨。

        陈士林坦言,科研领域的突破让人兴奋,但要让好的成果惠及整个产业,还需政府、企业、行业以及资本的共同努力。

2017年6月5日,文山州人民政府与云南省科技情报院在文山苗乡三七科技园联合组织举行《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体系》项目成果评价会。)

        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立品也曾对媒体表示,尊重历史传统和民间临床实践,破除体制约束和瓶颈,打开三七药食同源的发展通道,吸引大资本、大企业投入,才谈得上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杨朝晖 操秀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