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师曾经典名作:北京风俗图册页

 C音MM 2017-08-17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
北京史籍中涉及社会风俗方面的不多。近代陈师曾绘制的《北京风俗图册页》,反映了民国初年北京社会某些角落的面貌,是对这一时期北京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风俗图册页》三十四开,纸本设色,28.5cm×34cm,中国美术馆藏。来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陈师曾画集》。



《北京风俗图》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及其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题材分四类:第一类描写普通劳动者和穷苦市民的生活百态,占半数以上,如收破烂者,捡拾破纸碎布的老人等;第二类描写旧时北京的婚丧嫁娶和民间娱乐活动,如吹鼓手、执旗人;第三类是前清的遗老遗少百无聊赖的情态,如品茶客、玩鸟者等;第四类是讽刺画,如“陆地慈航”“墙有耳”。

《北京风俗图》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绘画技法方面,这些作品都是些默写心记的速写式的意笔画,甚至人物的五官也仅略为点画,但情态却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文人画注重意象而不专注于形似的艺术思想。同时,《北京风俗图》还坚持了文人画一向主张的以书入画的原则,使之有着传统笔墨的形式美。


另一方面《北京风俗图》又采用了西方的艺术手法,人物的线条和着色都有西洋画形体、光线的痕迹,不过由于线条占绝对优势,西画的痕迹仅在若有若无之间,体现了他“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的美术创新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