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轻风无意 2017-08-18

乙未春节,到三台县城寻了一盘古,第一站到三台大佛寺。

一.三台大佛寺所在的位置

三台县城南、老县城西有蟠龙山,因山势宛若蟠龙而得名,其有“山不高而秀雅,地不广而平坦”之美誉。蟠龙山南北向,东面山麓至顶为三台县香火旺地——大佛寺。其距三台客运汽车站1千米许,东隔南河路俯瞰凯江涪江交汇地带的三台老县城,远眺东塔,南临凯江南桥与印盒山相对,北隔金牛大道与牛头山梓州公园相望。

二.大佛殿——大佛寺之古迹

大佛寺坐西向东,有古建筑大佛殿,逐年兴建有观音殿、地藏殿、五佛殿、药师楼、三圣殿、客堂、海灯纪念堂、居士念佛堂等。共有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占地面积36亩。

据庙中碑记,三国初年,益州太守刘璋发愿奉佛,造摩崖石刻佛像,唐以延寿寺更名为中山回銮寺,宋名西山寺,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重建殿宇,雕刻大佛,复名回銮寺,从此经久不衰。(一般认为始建于唐代)

不知何年何月,或许因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寺宇被泥石湮没,佛寺仅存于地方志中。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佛摩崖造像在大雨土崩后重见天日,人以为神奇。第二年(五十三,1788)就重建佛殿,庙貌如故,盛况空前,更寺名为大佛寺。

今存大佛殿,歇山式,碧檐三重,飞阁流丹,背依山崖,左右石墙。通面阔五间15米,进深10米,明间双倍宽于次间,明间“大佛寺”匾额由海灯法师题写,有联:“人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西蜀晋人胡进书于锦里。”在近年的维修中,对部分梁、檩、椽、柱等进行了更换。

大佛殿内石雕释迦牟尼大佛坐像,坐西北向东南,开凿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高8.3米,肩宽3.8米。佛头饰螺髻,面长2.9米,宽2米,眉间施白毫,眼帘低垂,高鼻大耳,嘴唇微合,神态庄严、慈祥,圆形头光内刻画奇花异草,外饰火焰纹。佛像分腿坐法台,赤足长1.8米踏莲花,身着通肩袈裟,衣褶流畅,胸口袒露刻“卍”字符,左手扶膝,右手稍前举,拇指中指微掐作“说法印”。整个造像,比例力学显粗短,但仍不失壮美、雄浑;佛像浑身鎏金,遮掩了石韵,但仍彰显了宗教石刻艺术之魅力,观之生肃穆之感。

据有关资料记载,佛像右壁刻有“弥勒尊佛,元大德五年”,左壁刻有“中山回銮寺”两则题记。现场所见,略有不同。右后壁有“弥勒尊佛”四个阴刻大字,左后壁有题刻,“敕中山回銮寺”,上款书:“敕中山回銮寺建自元朝大德五年。苏倰造。”下款书:“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季夏月中浣日之吉。”殿两侧新塑18罗汉像。

1993年1月被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大佛寺的缅甸玉佛和海灯法师纪念塔

登蟠龙山,俯瞰整座梓州县城。山顶有大雄宝殿,二重檐,内供缅甸玉佛,高3.2米,肩宽1.4米,重4.5吨,被奉为镇寺之宝。

前住持释寂明,俗名罗纯刚,海灯法师之徒,故大佛寺中也有海灯元素。寺中海灯法师纪念馆前新建海灯法师纪念塔,八面六重檐,塔联:“感应三洲。朝听盘龙矫矫唫贝叶;暮观归鹤翩翩舞禅林。”“海外起祥云宏开净域;灯前留楚师时见囗囗。”

(李戴于2015年3月26日记)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