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轻风无意 2017-08-18

魏柳河至柏林镇洛水村,有明代已经存在的络水寺,有初建于贞观六年,重建于嘉庆二年,扩建于1952年的络水堰,有省保柏林天主教堂,有以邓家大院为代表的洛水新居。

一.柏林镇的洛水村和络水寺是两个不同的luo字

洛水乡曾是明代绵州六乡之一,所辖范围很广。名字延续至今,仅剩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而入该村络水寺,发现并不是“洛水寺”。查县志,发现有三名:雒水、络水、洛水。

同治《直隶绵州志》:“络水寺,治北七十里,不知创自何时,碑碣无考,明末毁于寇,乾隆中住持梵闻重修,里人汪广猷记。”

又载:“络水坊,治北七十五里络水寺山门内,明万历己未,知州李正芳为南京大理寺评事李文质,陕西宜君县知县李恭立。”

民国《绵阳县志》载:“络水溪,治北七十里,自来凤垭山下发源,经柏林场络水溪西截为堰,下至魏城护桥寺前,合龙门桥溪水,迤逦三十里为刘家河,下流入潼川界。”

雍正中生员汪麟图殿一《络水题名考》指出,明络水坊上“题曰络水”,“名以其乡”,而“元明而下为洛水乡”, “唐志载魏城县北有雒水堰”, “本名雒水,不知李墨潭何以题为络水”。

二.络水寺文运碑,讲述着六十九户“股东”打造的助学产业

“耕读传家”在古代是深入人心的,耕田可以安生立命,读书可以知书达礼,修身立德。游仙区柏林镇络水寺存古碑6方,其中3方竟讲此地六十九户人家共同打造的助学产业。

嘉庆二十一年,绵北十里杨映旭、杨成樟父子与范福荣等8位初始会首发起文会。“杨公父子倡之于前,范、张诸公暨六十九户和之于后,共化谷九石七斗。”文会以络水寺寺庙和田产等为依托,“收放生息”,产业不断壮大,文会把创办历史、产业管理制度和助学办法先后用3方石碑刻示出来。

“股份公司”。碑文指出,“文运碑中无名者,子孙不得入会。”“六十九户各有嫡派,凡叔伯弟兄不得借名妄争。”初始加入的六十九户人家,有了络水寺文会的“原始股份”,他们纷纷成了“创建股东”,成为文会的“董事”。随着文会产业的壮大,他们享受着“公司”带来的“红利”,而且这项权利由嫡派继承。这不正是还没正式施行的“土地股份化、农民股东化、资产股权化、资源资本化”农村新政的一种古代注解吗?

管理制度。杨成樟等原始创建人或其嫡派继承人成为“始终经理会首”。值年会首则选举会内“公平正直之人”担当,“每年领袖,一年一报,” 并设辅理,各项开支由“文主”审批。文会“当田放账,所积渐多”,支出项目有:“塑文武圣像”,“建乐楼”,“酬神演戏请客”,“修新房”等。

助学办法。文会用余钱请老师教授会内子弟读书:“奉师课读,栽培子弟。”各项助学标准:设立“入学金”和“升学金”——“会内有入学者,帮钱二十千文”; “升学金二十二千文,俸米一石”;“中举者,帮钱四十千文。”

三.三方文运碑翻译

1. 碑额:天开文运

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杨公父子倡之于前,范、张诸公暨六十九户和之于后,共化/谷九石七斗,收放生息。至道光年间,所积渐多,当本寺田地一叚。不意,同治五/年,寺僧禅宗、禅悟等差粮无措,请中向到文昌会。鸠领杨成樟,会证汪开元,辅理唐升亭、唐肇政,经理文生杨植三,值年首事汪允康、杨廷理、王显荣协同/六十九户人等,就当找买,踏明四至:东至坟坎大埂心为界,南至秋母田直下/河心为界,西至河心为界,北与王姓尖堰连界。塘堰二口,小河一道,大河一道,/房子一院,山嘴屋基一股,戏楼内厂地一叚,两面倶齐墙脚为界,凭中议定,实/值价钱一千四百三十二千文,载粮银四钱五分。至同治六年,旧房水淤,又修/新房一院,费钱百又三串。今特将文契、界畔勒石于功德碑首,愿会内人等同心/整理,使无顶替混争,则文会永固,甚幸。/会内处士唐阶尧撰书。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初六日。值年首事同六十九户人等谨志。

总领:杨映旭谷四斗,范福荣谷五斗。领袖:张永和谷五斗,陈玉彰谷五斗,夏金一谷三斗,王瑚谷三斗,王绍成谷三斗,汪三兴谷三斗,任彩谷四斗。监生唐允良谷四斗钱四千,生员唐允林谷四斗钱二千,唐四兴谷四斗,王吉昌谷五斗,梁登照谷五斗,王作良谷三斗,全盛铺谷三斗钱六千,陈玉龙谷三斗,王怀谷三斗,梁登林谷二斗,汪三爵谷三斗,杨盛仕谷二斗,夏宗先谷二斗钱一千,汪三元谷二斗,汪守富谷二斗钱一千,汪毓龙谷二斗,夏成一谷斗五,夏崇一谷斗五,罗调元谷一斗,唐有德谷一斗钱二千四,刑五元谷一斗,夏传一谷一斗,夏荣先谷一斗,王仲谷一斗,王泰谷一斗,王秀谷九升,王禄谷二斗,王思善谷五升,王作衣谷五升,王悦谷五升,杨成枝谷六斗,王思文谷五升,夏玉一谷五升,左学伦谷五升,杨成材谷五升,梁儒琼谷八升,杨捷元谷五升,杨盛文谷五升,刑万福谷五升,陈文显钱一千,夏安县钱八百,梁凤鹏钱一千,吴玉海谷二斗。新捐:梁永逸钱一千谷一石,陈玉文钱二千谷二斗,王廷荣谷五斗,邱星元谷五斗,夏林一谷三斗钱八百,夏德义谷二斗,杨春元谷四斗。杨文元、吴王龙、黄国兴、刘芳、梁登瑚、夏行一各出谷一斗。罗国鼎钱一千文。住持崑海。石匠赵敬修。始终经理会首杨成樟复捐钱四千文,汪开元复捐钱三千文,范寿喜复捐钱三千文,杨成楷三斗。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二日谷旦立。

2.道光二十五年文会《永垂万古》碑刻。

嘉庆初年,旧有文会积钱二百余钏,其会耗散。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里有杨映旭,鸠同范福荣、张永和、陈玉彰、夏金一、王瑚、王绍成、汪三星、任彩八人,共化捐户六十九人,谷九石七斗。二十二年(1817年),杨公即世,有子成樟承领,取放谷石,当田放账,所积渐多。将钱当本寺田三次,又当贾姓田一次。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汪开元、唐兴尧抽会内钱一百钏有零(作)塑文物圣像费用。至十九年(1839年),有杨成樟、范寿喜建乐楼一座,酬神演戏请客,共费钱八百钏有零。内有借贷,至二十四年(1844年),债账还清。杨成樟凭众替报,值年新领袖张英、陈文明承领。移交谷十石,合钱二十一千五百文。外有当债钱六百二十二千文,每年囗纳租谷,寔载约四十四石九斗,每年(文)昌圣会至期出卖,作演戏酬神酒水功果费用。倘有余金,许令(俸米),(奉)师课读,栽培子弟。会内有入学者,帮钱二十千文;中举者,帮钱四十千文。每年领袖,一年一报,必须凭总散领与众同举公平正直之人,方许当会。毕,凭众清算账目。此序原系先年积会始终,寔事;至若原借钱姓名,已详彰,天开文运碑中故不复志。其有合约四緡,杨成樟执一张,范寿嘉执一张,值年会首执二张。其举若其囗公,而其会有永图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二十四日同立。

3.同治六年文会因讼立碑

为遵案竖碑,以戒后日混争事因。

同治二年(1863年),会外滋讼,蒙州主于十二月初八日。/

六十九户各有嫡派,凡叔伯弟兄不得借名妄争。/原捐老簿存案,命礼房另誊一本拊与首事。为/后,文运碑中无名者,子孙不得入会。彼时,鸠化/杨公成樟八旬有余,当堂辞谢会事。文主复/举数人妥办,会众等即举文生杨植三系,杨公/应宜执约掌簿。会证汪开元、罗国鼎以及唐升(亭、唐)/肇政辅理,义请升学金二十二千文,俸米一石,/文主批着礼房开注存案。以上数事,倶州辕前后/所载,故并勒石,以垂不朽。同治六年(1867年)季冬月上澣。值年首事同六十九户人等。

 

四.络水寺的其他古迹

涪江之唐向我推荐络水寺和旱山庙,到络水寺已近黄昏。络水寺东接络水小区,西近络水堰。涪江之唐介绍,络水禅林原遗址并没在此处。1962年建农管站拆毁,1993年新重建,修前后二殿,侧有戏台,廊殿和功能室等,中间院落种各种杂树。

查看古迹,明代络水坊早已远去,院中有旧时石构建少许,有韦陀、功曹使者等石像,共见古碑6方,其中文运碑3方在此不赘述。

1.乾隆四十三年碑刻

石碑残存,内容可能包括庙产内容。有“尝恩莫为之前”,“尤资后人之培”,“实新于近”,“竹子一百零八篼”,“修河堰一座”,“临济正宗万佛堂师囗上云下海”,“先父绵州高桥人氏李文囗”等句。

2.乾隆五十四年和尚残碑

和尚碑残碑。碑身下半无存。残存碑文如下:祀徒侄:梵音、梵行。侄孙:道机、大机、乘机、仲机、透机。侄玄孙:普……。三台僧会法侄:亮徹。鸿禧寺法侄:皓月。孙:意如、囗囗。梓潼僧会学徒:来普。孙:自囗。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囗囗月。

3.嘉庆二十五年庙史碑记

蜀之山,无处不奇者,惟剑阁蜀道;囗囗囗,无奇至奇者,惟巴县。巴绵之北有络水焉,左银顶,右金盘、前孟津、/后圣水。其中乎!平畴数千顷,遥而望之,囗囗囗囗分明,颇有一叚奇趣。明时,留古刹一座。迨国朝,住持梵闻从/剑阁来,其有奇气,因有奇谋,开田千(亩),(创)修大士殿,修两廊,刻桷丹楹,绮石磊落,竹柏茂密,宫墙重围,遂以/壮络水之奇观。迄今,奇人往而奇人(来),(住持)崑海者,亦有奇志者也。又与奇人谋:培文昌殿以崇文教,立万/岁碑以祝万年。盖因众人之助,已成囗囗。(非)一人独居其奇,因前人之贻以著其奇,而更令后人长保其奇。予/也与夏子、杨子讲学于此,倶爱奇。晚囗,囗囗飞鸣,瞻鹭汀之清澈,往往惊为奇绝而发于吟咏之间。俾浚之/嗜奇者,游览于此而共囗(按:口口大)络水之真。囗囗(廪生)冯蔚文豹君氏撰并书。

领袖:夏传一、张永和、左学广、杨成樟、夏德一、汪三星、汪开元、唐有德、夏金一、任发、潘宗寿、梁登璞、白凤彩、夏宁一、王岳、王春、梁登瑚各银五钱。生员王建侯、廪生冯蔚文、生员唐允明、生员李芝桐、生员唐允章、生员唐允宁、王作良、寿员范弘仁、寿员王作新、寿员任良辅、监生汪三爵、监生唐允良、军囗王吉昌、武生梁玉堂、全盛铺、丧发铺、泰来铺、王槐各银五钱。夏福一、文万选、李文品、王廷荣、张秀儒、邱新元、贡生白舍章、杨杞、王秀、杨盛仕、陈玉璋、陈玉龙、白开祥、赖顺、王锡、王悦、王应福、朱启贵各银五钱。潘福、王泰、夏仁一、王喜、夏俊一、王仲、王思海、张义、王仲第、左顺、夏贵元、罗有金、罗有富、杨成楷、杨成模、杨捷元、杨春元、张维一各银三钱。……涂映才、梁荣、夏明一、王绍玉、杨柱、夏有先、潘正、潘书、白明、白仲、梁书昌、李玉才、白官、夏还一、简可明各二钱。白仕绪、敬国良、李和春、王绍隆、白受采、梁登爵、左官卿、唐允定、夏成一、夏崇一、敬国顺、李朝桂、夏勤一、王永昌各银二钱。蒲秀常、蒲正芳、汪毓玳、白天书、汪三斗、王秀、王思成、王思宽、夏贵一、罗调元、敬美、白维彩、赵胡各银二钱。汪三义、汪三文、汪九林、王思文、夏荣先、夏囗先、王思全、王应贵、唐允执、唐允有、夏登一、三圣宫心富各银一钱五分。白维彩、王桐、谢文成、张永清、张永明、张永泰、张永杰、杨国良、唐遇尧、彭绍文、杨顺琦、汪守化各银一钱五分。王廷相、唐朝品、唐允忠、唐允安、唐允璜、任良栋、刘福德、左奇贵、王兴、王钧、王汉、汪允桂各银一钱四。画工王绍儒、工匠鲜如元、张素兴、王了洪、王了清、王了凡、王了惠、杨续应各二钱四。

明水寺徒洪顺助银八钱。鸿禧寺囗侄洪范助银一两二钱。住持僧:梵闻;徒:星柷、象柷、观柷;孙:崑旵、崑宁、崑海、崑福、崑山;曾孙:秀、明、大、葵、禅、芳、玉、定、嵩、明;鼻孙:粲然、粲云、粲霎;众檀那等。

大清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廿一日榖旦立。

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柏林天主教堂

柏林天主教堂位于柏林镇洛水村5组王家湾小永路40号路桩处,是绵阳近现代很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

据教堂宣传资料,此教堂始于明崇祯十三年由耶稣会会士利类思传入,历经张献忠入川称王,清政府禁教及教案风波。开始在距现址400米的岩洞里传教,后购置距现址200米的一个四合院为活动地点。1897年前后,法国传教士柏立山修建了川西北农村最大的这座哥特式天主教堂。原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5300余平方米。教堂建成后,先后有徐德新、柏立山、姚有贤、林尊元四位法国传教士,后来本国神父唐和平、严元府、唐俊、余赞有等看管至1946年,1947-1964年由史继志主持教务,文革期间终止,1980年12月,史继志继续主持教务,至1993年逝世。后有徐乐君,徐志忠、钟诚负责教务。2005年由王永福神父主持教务至今。

教堂由礼拜堂、办公楼和经书学院三幢主体建筑组成,院中有两株紫薇树,到上互撘手臂生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景,又有巨大金桂、银桂,枝叶繁茂,手持清代刻印本《圣若瑟月》的王神父说,这些树是修教堂时所栽,已逾百年。

教堂建筑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仅有部分瓦片掉落,震后政府拨款整修一新,升级为省保。

文保碑正面: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柏林王家旺天主教堂,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布,游仙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八月十日立。

反面:游仙区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柏林天主教堂。教堂为法国传教士柏立山于1913年督建,占地达6000平方米,由礼拜堂、办公楼、经书学院三幢主要建筑组成。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另外,教堂在修建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因此,柏林天主教堂具有中西合璧,西风为主的特点。柏林教堂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是绵阳近现代史的重要实物见证。2012年7月,柏林天主教堂碑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要提出一个问题,柏林天主教堂在什么具体时间修建?文物普查登记的是1916年,文保碑写的是1913年,教堂2012年资料上写的是1897年(并于1997年举办百年庆典),此外还有1903年的说法,众说纷纭,待考。

六.邓家大院——讲述着企业家邓德万的奋斗史

柏林镇洛水村有洛水新居社区,户户独立成院,整洁大器。临大路有邓家大院。该院集徽派园林之胜,主人是兴事发集团董事长邓德万先生。

晚报张登军曾撰文述其奋斗史。邓德万出生于此地,兄弟七人,排行第五。1976年初中毕业后,任生产队现金保管员。包产到户后,学徒当裁缝,赢得乡邻口碑。后放弃裁缝,搞鸡鸭孵化,成了柏林的第一个万元户。后又拿出多年积蓄,承包柏林乡200亩果园,成为绵阳市万斤粮大户。上世纪90年代,他投资开办木材加工厂,从事家具生产。在机缘巧合之下,转行做金属卷帘门生意,启动资金4.5万元。1996年,兴发卷帘门成为绵阳名牌产品。继而转向做防盗门,到1999年,兴事发防盗门畅销省内。2001年,兴事发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2007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3年,进入房地产市场。2004年起,多元化布局。2011年,集团旗下9各全资子公司,7个参股、控股子公司。到2018年,集团综合产值目标80亿元。

邓德万是个勤奋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勤奋的人。而他总能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嗅出城乡变化中的风气,抓住机会,一往无前,收获成功。一人富不算富,多年以来,他为家乡老百姓作了很多好事。2008年地震后,又为洛水村老百姓的家园重建付出了很多。这样润泽乡梓的人,据说在游仙区还有很多。

(李戴于2015年2月11日记)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魏柳河之行5:柏林镇洛水村络水寺/柏林天主教堂/邓家大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