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力损伤和耳聋的原因是什么?

 爱益尔 2017-08-18

  人的耳朵器官,是我们聆听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桥梁。然而, 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任其被偷偷损坏。有时一个不注意的小动作,或是生活中一个不良好的习惯都会导致耳朵的损伤,导致听觉能力下降甚至损失。日常生活中,听力损伤和耳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对听力进行保护呢?

128636661.jpg

  首先,我们要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空中传播,通过耳朵内部的复杂结构做媒介,最后传输大脑中枢声音感受器,最后我们才算是听到声音。声音传导的通路一般是这样的:声音信号经过外耳道——鼓膜震动——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内耳的液体震动——耳蜗毛细胞发生电冲动——听神经 ——大脑中枢声音感受器,于是我们听到了声音。

  由此可见,这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都可能听不到声音。伤害听力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外伤、压力、疾病、用药、遗传、年龄等,这6大因素不同程度的伤害耳朵的某个或多个部位,最终使听力收到伤害。

  一、外伤

  1.噪音

  伤害部位:外耳、中耳、内耳

  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响度用分贝(dB)来计量,0dB是人们能够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为安静的环境,当声音达到70dB时就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长期处于90dB的环境中(如高峰时马路上噪声就在90dB左右),人的听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引起听力减退、头疼等不适反应。当人突然处于150dB的环境中,双耳甚至可能丧失听力。

  声音对听觉的伤害主要分两类:一是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如燃放爆竹、设备爆炸等,是由140分贝以上的强噪音所造成的急性听力损伤,叫做爆震性耳聋;另一种是慢性噪音,长时间在高噪音下工作,听觉不知不觉受到伤害。

  强噪音可能会造成鼓膜穿孔、内耳出血、耳痛、耳鸣、眩晕、耳聋等,严重的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强噪音的损害性更大。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容易受到损伤,其智力发展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慢性噪音往往导致听小骨病变,损伤我们的听觉细胞,属于感音神经性听觉损失。长期在高分贝噪声污染严重的生产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如果离开噪声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听力,这就是听觉疲劳。如果听觉疲劳的劳动者再继续接触噪声,内耳感觉器官便会产生退行性病变,出现再难恢复的听觉疲乏。如果非常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劳动者的听力完全消失,终成残疾。

  以往影响听力的噪音主要是工业噪音,而目前不正确的听音乐方式和有设计缺陷的劣质耳麦、耳机等已经成为造成听力损害的元凶。长时间、大音量的音乐通过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纤维、听神经元以及内耳的微血管痉挛,都在损害着我们的听力。

  保护措施:

  1).60、60、60原则:也就是把音量设定在最高音量的60%,连续听音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要在超过60分贝的噪声环境下听音。最好选用品质好的降噪式耳机,这能尽可能地减少对听力的损害。耳机最好选用主动降噪式,并且遵守60、60、60原则。在地铁或公交车等封闭嘈杂的地方尽量不要戴耳机,因为这些地方的声音分贝大多数在100分贝左右,如果我们要听清音乐,就要调到比这更高的分贝,这对我们的听力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此外,戴耳机时可以嚼块口香糖或其他食物。研究发现,戴着耳机嚼东西时,可缓解中耳与外界的大气压力,内耳测量到的音波压力会降低1-3分贝,可以达到保护鼓膜的效果。

  2).当有如爆竹、鸣笛、雷声等巨大声响发生时,我们应尽量及时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切记,捂耳朵和张嘴巴两个动作不要同时进行,否则可能会由于内外存在气压差,损害鼓膜。

  3).工作在嘈杂环境中的人群(如在操作间工作人员等)听力最容易受到伤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保护措施,如佩戴防噪音的主动降噪耳罩等,保护听力。

  2.掏耳朵

  从医学上来说,随便掏耳垢,这不仅可能引起外耳道感染、耵聍栓塞等耳部疾病,还容易伤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严重者可导致耳聋。

  耳垢的学名叫“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粘稠液体。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耵聍常常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正常的外耳道本身有很强的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朵。经常掏耳朵,反而更容易刺激耳道里分泌物的产生,而且习惯一旦形成,不去掏的时候,会觉得耳朵里特别痒,越掏越想掏。这样除了刺激分泌物产生,还很容易将病菌带进耳朵引发感染。掏耳朵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得当,会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是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或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形成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严重者甚至长出可恶变的乳头状瘤,对听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专家建议,别把掏耳当成一种习惯,待耳垢需要清理时再掏不迟。

  保护措施:

  1).不要频繁掏耳朵。正常人的耳垢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耳朵。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就可以,油性耳人群可以半个月清洁一次。耳垢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而且耳垢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2).注意掏耳朵的工具。要选用卫生的工具,防止把病菌带入耳朵。不要使用牙签等尖锐的工具,以免刺破耳朵。

  3.头部创伤         

  严重的头部外伤多引起颅骨骨折,可能会损害耳蜗,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等症状。如若损伤了脑部中枢,则直接导致听力的损失。部分病人在头部受伤后,由于心理因素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引起中枢代偿机制的损害,耳鸣可能持续存在,或需很长时间听力才能恢复。

  保护措施:

  当我们头部遇到伤害时,我们应同时留意我们的听力是否遭到破坏,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4.其他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气压差,乘客往往会感觉耳闷、耳痛、耳鸣等,更严重时还会伤害耳膜。还曾有过某家长一耳光下去把孩子打聋了的悲剧发生。这是由于耳道很细,打耳光这个动作带动的高气压直接拍在鼓膜上,震动鼓膜,可能会伤害鼓膜以及听骨链,造成耳聋。

  保护措施:

  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可以做咽唾沫、打呵欠、鼓气等动作,减少耳部不适。感冒时最好不要坐飞机。这是因为在耳咽管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耳咽管的调节保持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但是如果患了感冒的话,耳咽管很可能不能正常通气,鼓膜内的空气的气压不能随外界的气压变化而变化。

84869041.jpg

  二、压力

  伤害部位:内耳

  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听力?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压力过大很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多表现为突然一侧耳朵听不到了,可能同时伴有耳鸣、耳朵闷胀的感觉等。当我们压力过大时,肌体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耳微循环的小动脉痉挛、收缩,这将导致内耳缺血、缺氧,造成内耳病变,最终导致内耳感音部分的损害,引起听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变大等原因,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发病的比较多。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或是疲劳、饮酒、失眠、妊娠和环境气压温度改变等,都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保护措施:

  平时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于疲劳,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如运动、读书、与朋友聚会等,保持放松的精神和开朗的心情。

  三、疾病

  伤害部位:外耳、中耳、内耳

  直接损伤听力的疾病有中耳炎,耳膜炎、听神经瘤、耳硬化症等,通过早期治疗,多数人可以避免耳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炎等疾病也有可能损害听力,却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太地区调查显示,耳部感染可能引起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是导致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挖耳是其常见诱因。糖尿病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此病,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能会引发耳鸣及耳闷。

  弥漫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的弥漫性蛮好炎症,挖耳、游泳、外耳道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是其诱因。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糖尿病人及变应体质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2.中耳炎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特别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上更为常见,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转化而来,也常由鼻、咽部慢性病灶,如鼻窦炎鼻息肉等引起。耳闷耳痛、耳朵流脓、耳鸣等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中耳炎发病初期一般得不到足够重视,结果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最终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丧失听力。

  引起中耳炎的几大病因: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水很容易进入耳朵,往往由于水质不净,将细菌带入耳朵,引发中耳炎。

  4).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妈妈不正确的喂奶方式,奶汁很可能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吸烟可引起动脉硬化,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6).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对耳朵造成组织性的损伤。

  3.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是以血管为主要病变的全身疾病,可以影响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包括内耳微循环,造成内耳的缺血缺氧,影响人的听觉功能。早在1986年,Hesse等报道高血压是突聋和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的危险因素。此后,相继有学者报道高血压可以导致听力的损失,特别是在高频平均听阈,是加重听觉退变的内源性因素。随着病程及年龄的增加,听力损害逐渐明显,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此外,糖尿病等,风疹、脑膜炎、麻疹和腮腺炎等传染病也可能会导致听力损伤。

  保护措施:

  1).当遇到感冒等鼻咽疾病时多注意,不能掉以轻心。感冒时极其容易引发中耳炎,所以我们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游泳尽量选择正规、水质较好的游泳馆,游泳时注意耳部的保护,避免水进入耳朵。耳部进水时要及时进行清理,不要让水在耳朵里积留太久。

  3).妈妈要注意给宝宝的喂奶方式,鼻咽耳是相通的,喂奶时应注意防止奶水流进耳朵或是呛到宝宝,。

  4).戒除烟酒。烟酒使得神经兴奋,降低调节功能。

  5).饮食清淡,少食奶酪类食品,少饮咖啡和喝烈性酒。

  四、用药

  伤害部位:内耳

  俗语讲,是药三分毒。我们平常知道药对胃、肝脏有伤害,同样,有些药物对我们的听力也会造成很难弥补的损伤。这些药物又叫做耳毒性药物,它在内耳内淋巴液及内耳外淋巴液中积聚,再加上其本身在这些部位浓度的下降速度慢,就造成其对该部位的损伤。临床上已知的耳毒性药物已达到100余种,可以引起耳聋的常见药物有:

  1).氨基糖苷类类抗生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都会影响人的前庭功能。如庆大霉素对耳的前庭和耳蜗有损害,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品,一旦形成听力损伤是不可逆性的。其次是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毒性比庆大霉素要强,它在内耳蓄积,早期不出现症状,多在用药后出现,即使停药仍对内耳继续损害。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常用的解热药,但可破坏内耳的氧化酶,大量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耳鸣甚至耳聋等症状,如果遇此情况及早停药,造成的听力损伤还是可以恢复的。

  3).利尿剂:抑制内耳血管纹的活性,使内耳细胞萎缩变性,病变早期是可逆的,肾功能不全又合并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便可造成永久性耳聋。

  4).避孕药:大量服用可导致内耳淋巴液离子紊乱,产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感音性聋,甚至永久性耳聋。

  5).抗疟类药物:奎宁和氯喹等抗疟类药物在妊娠期间服用可能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耳聋,产生耳聋的原因与耳蜗小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有关,如果及时停药治疗,内耳的损害是可望恢复的。

  6).物顺氯胺铂:抗癌药顺氯胺铂会破坏细胞DNA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细胞增殖,导致听力双侧对称性下降。

  7).其它:镇静催眠类药物(苯巴比妥等),重金属制剂(砷、铅、汞剂等)长期服用或接触,除发生身体内脏的中毒外,还可能导致耳聋。

  保护措施:

  为防止药物性耳聋的发生,请尽量选择对耳朵无伤害或是伤害较小的药品。用药之前应谨遵医嘱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一旦出现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五、年龄

  伤害部位:中耳、内耳,主要是内耳病变

  人到老年,肌体各器官功能都会衰退,听觉器官也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老化。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的老人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到了80岁左右,50~70%的老人存在高频听力损失。再加上老人容易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间接导致内耳、耳神经的病变。年龄的增长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听力的保护,减少听力损失。

  保护措施:

  老年人更应该保护听力,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以上说的每一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到到下面几点:

  1).坚持做耳部保健操。按摩耳垂前后的处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颔关节突后缘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2).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减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多服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这些食物对保护听力颇有裨益。

  (来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