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畏自然的梵天世界

 廿氏春秋 2017-08-18

/《中国周刊》特约记者果果 图/何朝清、曹经建、《中国周刊》记者杨剑坤



吴恩泽七十有余,却行动敏捷,我丝毫不怀疑如果我们一起攀爬梵净山那曲折艰辛的八千多级上山石阶时,我会是落在后面的那一个。


这位老先生身上带着一种气场,这是一种惟梵净山才能孵化和培育的浪漫。



贾平凹说:“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


吴先生的家就在成就铜仁成为黔中独美的梵净山的高山深壑里,桃源深处的深处。


他曾经在文革中被当作批斗的对象,后来教书育人,出书立传。生于斯长于斯,吴恩泽深深了解梵净山这座大山,同时深深敬畏这座大山。

 


多民族聚居的世外桃源


“平常的日子总是随着大河上与小河上的晨雾欲散欲合之时开始了。 许多的红男绿女,许多的翁妪童稚, 或掮水桶, 或提瓦罐, 从通向河边的小巷鱼贯进出,去河边井里取水。”从小陪伴吴先生的是便是这般被称为“活该是桃源深处”的安谧和宁静,青山绿水里,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问吴先生,祖上何时扎根梵净山?


吴先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他的父系是蛮夷原住民,是吴、楚亡国后,循水系一路往上,长途跋涉到原始的梵净山区,筚路蓝缕开启荒芜的难民;母系是清乾隆之后,从江西到湖南然后到达梵净山的吴、楚亡国后的蛮夷顺民。千百年来,他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四处寻觅栖身之所,最终发现了梵净山。


梵净山用博大的胸怀,接纳流离失所之人,成为他们繁衍生息的乐土。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梵净山为武陵山脉的主峰,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了中原各部族西进的脚步,也保留了一块原始古朴的人间仙境。



而发现梵净山的人,如巴、苗、羌、汉等民族,隔着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少了外界的打扰,与自然和谐相处,进化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淳朴善良的民族、爽朗任侠的民风、包罗万象的民俗、快意恩仇的争斗、飘渺深厚的爱情。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理想,不折不扣地续写在梵净山。


但是梵净山直到汉代才载入史籍,称为三山谷。《汉书·地理志》云:武陵郡辰阳县⋯⋯三山谷,辰水所出。两汉时期,梵净山属武陵郡,是武陵五溪之一辰水”(今锦江)的源头。辰水向东经辰阳(今麻阳县)注入沅江,辰水河谷地带是当时从湖南出入贵州的水道。唐代,梵净山称辰山;宋代,梵净山称思邛山,因思邛县之思邛水(今印江河)而得名。

明初,梵净山有数名并称,已是一方名胜。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仿佛九龙蜿蜒汇聚于此,故称九龙山;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当地人形象称之为饭甑山;又因其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得名梵净山。梵净山在民间又俗称灵山、大佛山。



不管名称如何变化,梵净山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有很多传说,这些传说将人们对这座大山的独特情感、态度坦陈无疑。

 

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观



案桌上是一个用竹片与青藤、绿叶装饰成的桃源山洞,中间供奉着木雕的傩公傩母,在一阵阵的锣鼓及乐器声中,人、鬼、神,一一登场。


每一面面具,都诡异神秘,带着丰富的想象,或夸张、或装饰,或黑或白,善恶分明。

神、仙、鬼、怪、妖、魔、灵、精⋯⋯这些先民于洪荒岁月中,想象出来的,体现了对

自然的崇拜、对动植物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是对自然最原始的一种解答。


巫文化是原始的,但不是落后的。



日、月、星辰、雷电、鱼虾、虎、蛇、牛、犬、马、树木、花草、金银等等,存在于自然中的每个物,都是人们保护和崇拜的对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万物都有灵性,人们创造出名目繁多的神灵来禁忌自己,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是我喜欢杀生呀,不是我心肠太狠。只因为肚子饿啊,只因为身上冷。法术无边的山神菩萨呀,请宽恕你的子孙。无可奈何,不得不为,打山人也有一条命啊,打山人不是山鬼是凡人。


人们小心翼翼地与自然相处,以免触犯神灵,这种原始的生态观,形成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风俗习惯。对大自然的获取,始终保持在适度”“留有余地的观念之中,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将梵净山的纯净和绿色保留了下来。



人必须学会敬畏,不以自我为中心,从巫文化中提取敬畏之心,善待自然。这是吴先生的先民带给我们的智慧,是巫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傩祭、傩仪、傩戏、傩技,就是这种敬畏之心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用一种特殊的形式,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巫术手段和千回次虔诚的祈祷来通神、事神、祭神。在仪式中,传递梵净山区人们的喜怒哀乐,形成对自然的崇敬,与自然沟通对话。


傩祭中,郑重其事受到供奉的傩公傩母是梵净山地区苗、土家等各民族共同敬奉的祖先。传说,傩公傩母住在桃源洞中,与天地为亲,与鸟兽为友,开创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傩面具,当地人称脸壳子、鬼脸壳。脱下傩为人,戴上傩成神。傩赋予神、鬼和人同等的人格



带上傩面具,巫师念起咒语。咒语就是诉苦,向代表自然的神灵哭诉自己生活的艰辛和苦难,讨好、拉拢、亲善鬼神,从而使鬼神心甘情愿地帮助人。


有气势汹汹的驱鬼活动,也有温和亲善的请神活动,巫师的举手投足之间,仪式感强烈。过火海、下油锅,端是惊险万分。


在巫的表现中,始终存在一个神秘的、原始的、封闭的、淳朴的美好家园,人们寻找这个生命的家园,就是人寻找自己的表现。


对生命的尊崇,对大山的尊重,是巫文化的精华,也是各民族先民与自然相处最精辟的总结。


在梵净山,巫是人间的一个标志。

 


质朴天真的自然敬畏


吴先生有个怪癖。


我一直很想问个究竟。


那是我和吴先生一同进梵净山,难得的云开雾散,终于得见梵净山的真面目,欣喜不已。爬山至中途,日头晒得人口渴万分,见溪水清凉,我便打算喝上一口。


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早就听说梵净山中溪流广布、水流湍急,且水质清澈、没有污染,是自来水不能相比的。



吴老师却发话了,语气不容置疑:且慢。


在我的诧异中,吴先生让我们先到一旁的树荫下歇息,他自己走到旁边的老坎上,拔来数匹茅草,一屁股坐下,编起了茅草。我百思不得其解,却不敢出声打扰。


吴先生的双手非常灵巧,不多久,一只好看的草标完成。他走到水边,将草标投入了水中,口里还一边嘟嘟囔囔念着什么。


做完了这一切,他才对我说:喝吧!


憋了很久,有天我终于将我的疑问脱出,请教吴先生。



吴老师说,你连这个都不晓得?这些草标就是钱啦!你以为水是可以乱喝的,错,你得花钱向水神买哩!


他的话令我目瞪口呆,同时也似有所悟:当人们心中都万物有时,就会自觉尊重这个有的自然世界。


山是有生命的。


认识一座山,除了地理学意义上的经纬、海拔、气候、水文、动植物等数据,更重要的是文化,文化才是一座山的生命自在自然的体现。


梵净山的文化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苗、侗、土家、汉等民族寻找自我的表现,是巴风楚俗的直接表象,揭示着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秘密。



树不能乱砍滥伐;打猎不能打小兽、母兽;捕鱼要漏过小鱼。万事都有规则。


吴先生们便是这边恭敬地继承着先民传递给他们的文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一代一代相传。一边感恩一边生活,一边生活一边感恩。


吴先生说,梵净山也曾有遭受劫难的时候。


以前,梵净山的原始森林延伸到山下所有的城镇与村庄,山青水秀。在晨昏,经常可以听到村外绵延不绝的森林里,传来豺豹的嚎叫甚至老虎的威嚣,那时也还可以见到华南虎的踪迹。但是,这一回,人们喊着雄心壮志的口号天上有玉皇,地上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冲向梵净山,梵净山遭到疯狂砍伐。在山高陡峭的地方,甚至为了扫荡丛莽障碍,竟然放火烧山。据说有一夜,当烧荒的人们还在余烬尚存的营地熟睡时,野兽们其中以野猪最多,包括黑熊、豺、豹、九节羚、大青猴、山鹰甚至毒蛇,这些被人们侵犯、杀害的所有生灵们,突然聚在一起,向这些它们眼里的恶人发动了最后的反攻。


这是自然给人们的一个警告,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会善待善待它的人。大山中的人早已在千百年前就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梵净山人生存、生活、生命的方式。


黔金丝猴是梵净山中的神兽。


梵净山老金顶的半山腰有一座庙,叫做果然寺。寺庙主体建筑已经损毁,只剩下倾颓的残垣断壁。这座几成废墟的寺庙,却与黔金丝猴有着密不可分的奇妙联系。


相传,很久以前,果然寺中有个出家的和尚,他平时乐善好施、除暴安良、爱护生灵,受到百姓的爱戴。有天,人们发现果然老和尚已经很久都没有露面了,他们便在寺庙中的各处寻找老和尚,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他。人们觉得非常奇怪。


最后,在果然和尚经常打坐的蒲团上,人们发现一只长相奇特的猴子正端坐在上面,它的神态表情和果然和尚平时打坐时一模一样。他们就把这只猴子当成是果然的化身,是得日月灵气,佛光庇护的神兽,是神的使者。若有人能偶然碰到,定是与佛有缘,日后必定交好运。


从此黔金丝猴在梵净山被赋予了具有佛性的生命化身,人们从不会肆意伤害,从而将这个被称为地球孤儿的濒危珍稀物种保护了下来。



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是弥勒道场。佛教思想戒杀放生、保护生态平衡及惜福知足,劝人类要惩戒和遏制自己的愿望和欲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尊重生命万物,其包容、关爱、慈悲的精神与梵净山一脉相承。

 

勒诸石,最原始的社区保护地公约


梵净山上,还能见到几块不起眼的碑,经历风雨和岁月,已残缺不全。但这些碑对于地方生态的保护特别是对于梵净山生态的保护,功不可没。


在清代,乱砍滥发山林的行为是不允许的。但乾隆、嘉庆以来,外地炭商勾结梵净山当地的刁劣绅民及不法僧徒,随意砍伐山林,掘窑烧炭。



道光三年(1823年),铜仁知府敬文立《禁树碑记》称:草木者,山川之精华;山川者,一郡之气脉⋯⋯勒诸石,永以为禁。严禁砍伐树木。


道光十二年(1832年),按察使李文耕作《勒石垂碑》,碑立在今印江县张家坝乡东部29公里的敕赐碑右侧,碑文称:铜仁府属之梵净山,层峦耸翠,林木翳荟,为大小两江发源,思铜数郡保障。其四至附近山场树木,自应永远培护,不容擅自伤毁。⋯⋯该处山场及附近四周一切山秣山石,务须随时稽查,妥为护蓄⋯⋯”观察使麟庆于张家坝北部29.5公里的上茶殿立《名播万年碑》,碑文称:灵山重地,严禁伐木掘窑⋯⋯如敢故违,一经查获,或被告发,定即从重究办⋯⋯”


敬文以及后来政府官员所树立的禁砍山林碑,将保护森林、保持生态上升为政府意志。


1956年,梵净山被划为天然森林禁伐区。1978年,梵净山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几千年来,山恩惠于人,人敬奉着山,才保留下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梵天净土。保护了梵净山的自然生态,才会拥有丰富的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才使梵净山能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才使梵净山在2017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2018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


行走于梵净山,行走于它的山野村庄,如读万卷书,如度慈悲心。这座山的过去和现在、苦难和荣耀以及慈悲和包容,浸润在如今满目苍翠的美色和人杰地灵的人文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