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贝终于要上幼儿园了,有些状况现在知道还来得及|干货+技巧

 舟行天际 2017-08-18


上周五,付老师在千聊房间开讲【宝贝初上幼儿园,父母必备的心理知识】,宝妈宝爸们叫好连连:






【微课回顾】

上周的精彩,让它再闪会儿

万字干货,有理、有例、有方法

彼岸有惊喜,请慢慢慢慢慢慢慢划




人生不该被输赢所限定



大家好晚上好。今天跟各位谈谈,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这个话题。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呢?因为今天的父母和上个世纪的父母已经大不一样了。今天的父母,父母的角色感更强,对父母功能的思考更多,学习如何做孩子需要的父母的意愿也很足够,今晚来听课的,一定是有比较先进育儿意识的父母们。你们知道,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应该被划掉,改为:优秀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人生不会被输赢所限定。


过去,孩子上幼儿园,这不会成为一个专门值得说的事情。因为父母的注意力很难从繁重的工作和家务中抽离出来,看看这对孩子来说,是个什么性质的事情。这说明,在过去的时代里,孩子没有很多机会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被另一个个体听一听,所感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说的是在很精细的层面。并不是在“你饿不饿,我给下碗面条”,“你冷不冷,我给你送件毛衣”,这比较表浅的层面。


可能有人会说,至于吗?我们小时候不都这样吗?现在也过得不错啊。没错,精细也能过,粗糙也能过。过得不错,也没有很难。不过,既然你们今天来听课,就说明,你们心里实际上有一个意愿,希望更精细地去了解你们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你们想站在第三方的位置上,看看父母可以怎样更精细地进入孩子的世界,对吗?




更精细地进入孩子的世界




你们知道吗?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个大事件。为什么说大呢?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之前,都是跟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有保姆阿姨,那也是在自家地盘有自己人的状况下。这种对熟悉的环境的确定感,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被打破。这就像,企鹅本来在南极生活,突然被送到了中国某个城市的海洋馆里面。就像,你在一个城市生活了40年,突然被送到阿拉伯,或者美国。你不会当地语言,不适应当地食物,这些可能都不是适应的最大难题。最难的是,你在新环境下,谁都不认识,谁都不是自己人。那个感觉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强烈的不安,甚至是恐慌。


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这样,否则,为什么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初期,每天都哭得撕心裂肺。他如果没有体验到某些就他那个年龄还说不清楚的内容,他为什么要哭?所以,对于孩子来讲,上幼儿园,就是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空间,去一个新的空间,和陌生的人,依赖自己独自去适应的过程。2、3岁,就开始独自去面对新环境和不熟悉的人,这对于一个人来讲算不算大事件?当然算。我们成人,去一个新公司上班,有两个月试用期对吧,这两个月试用期,就是给新人熟悉和适应的。那孩子需要多久适应?大家可以想一想。




为什么家长受不了孩子哭闹




好,那让大家想一想孩子需要多久适应,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现,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挺高的,希望孩子入园,能马上适应,能够不哭不闹,乖乖跟老师走,对不对?有一个妈妈,她的孩子2岁半,是个小女孩,刚刚上幼儿园,每天都哭着不要去,妈妈很着急,问我怎么办?我问,怎么办是什么意思?她说,就是怎么样 让她不哭,能够比较乖一些啊,听话一些啊,愿意上幼儿园啊。我就问她,你能接受她现在这样哭闹,多久?她说,勉强一个星期吧,我已经受不了了,我觉得很她哭闹的时候,我就像个坏妈妈,勉强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


好,我们看到,这个妈妈之所以想要孩子不哭不闹上幼儿园,重点在哪里呢?是因为孩子哭闹,让妈妈自责对吧,自责的感觉很不好受的,我们承受不住,总要做些事情来驱散这个感觉,那这个妈妈,她用来缓解自责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孩子可以乖乖的,心甘情愿的去上幼儿园。这是什么呢?这是用孩子来解救自己。大家同意吗?


所以,我就需要让她自己能解除自责,而不是让孩子来做这个事情。妈妈心里那个,我好像是个坏妈妈的神经,很容易被触到。我得让她这个神经不那么敏感。我跟她说,每个孩子都需要上幼儿园,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件事情,她现在哭闹不愿意上,不代表她以后不愿意上,我们要把时间轴拉长,你想想正常情况下她上大班了,上小学了,上初中了,还会不会每天都跟你哭闹说不要去?她说那肯定不会啊。


所以,这就是孩子暂时性的反应,不是永久性的反应对不对?同时,每个孩子能够离开家,去一个不是家的地方,接触不是家人的外人,对帮助孩子发展社会化的功能非常重要,在幼儿园能 get 到的东西,很多是在家里是没有的。她去外面,不是对她的抛弃。你只要温和地坚定,适度的灵活,耐受两个月,她就能适应良好了。


妈妈想,对,不是抛弃呀,她的自责立马就消除了百分九十。妈妈的心理空间就变大了,第二天女儿还是哭闹,这位妈妈就用了温和坚定这一招,虽然女儿还是哭闹,但是她感觉轻松多了,对女儿的哭闹接受度就高多了。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心理准备




可能,你们会问温和坚定,怎么做?


不急,我要在讲这个之前,讲一个更重要的点,就是孩子上幼儿园前的心理准备,怎么做。


打仗要做准备,考试要做准备,结婚要做准备,孩子上幼儿园,一定要提前和孩子一起做心理准备。现在,有一种方式,就像是实习上幼儿园一样,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上半天幼儿园,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适应。这个也不错,但也不是非要这样不可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领会:为孩子的心理做铺垫,让他有预期的掌控感。


提前多久做这个事情呢,三个月-半年都是比较好的时间。如果有相应的绘本更好,你可以在跟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把幼儿园植入进去。比如,幼儿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里面会有谁,这些人在里面做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很聪明,你经常跟他讲这些故事,他能听懂,能理解,还能形成画面。你会发现,有的孩子还会说,我明天要去上幼儿园,或者你问他,你上幼儿园了吗?他会说,对的,我上幼儿园呀。这就说明,幼儿园,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内容,已经被他基本定位,他就会生成一个与此相关的基本主控感。


2-3岁的幼儿,对控制感的需求是非常强烈,而且也是父母很有必要满足的。你要让他有很大程度上的控制感,鞋子让他选,衣服让他选,电梯让他按,门让他开,所有可以让他说了算的地方,都尽可能地满足,这不是溺爱,也不是骄纵。这是为他的自我感,注入能量。但这种满足孩子的方式,不是粗糙的,不是说,哎,我懒得跟孩子磨叽,随便他吧,我妥协吧。这个不是带着理解的满足。精细的意思是,我了解孩子这个时候需要控制感,我希望他能很好地发展他的自我控制感,所以,我不会跟他对着干,我也不会强化他的执拗


当我们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提前三个月就跟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做游戏的方式,或者带他去参观幼儿园,看别的小朋友在里面怎么玩的,跟他选以后上幼儿园要穿的鞋子、衣服、水杯等等方式,这样做的核心是,让他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控制感,有心理准备。在时间感上,这个年龄的小孩子还很模糊的,我记得我看过一个幼儿园的视频,是一些小朋友全托,周末才回家。一个小男孩儿跟一个小女孩说,我太高兴了,小女孩说为什么呀,小男孩说,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后天星期五,就可以回家啦。所以在时间上,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些准备,可以在白板上贴90多小花,每天摘一朵,告诉他,小花越少,上幼儿园的时间就越近了,小花只剩一朵了,你就上幼儿园了。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跟他讲,爸爸妈妈每天都要上班,小朋友呢,每天都要上幼儿园的。他虽然不能在意思上理解,这是为什么。但是他能在感觉层面上接受,哦,爸爸妈妈每天都上班,我也要上幼儿园,这个也是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定位。


不同的孩子对上幼儿园的反应会很不同。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小女孩儿,就是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和父母的分离,这是她应对分离的表现。有的孩子,会反抗,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更黏人,有的孩子会发生退行,有的孩子会回避,很安静。上幼儿园,除了是我们讲的,它是孩子进入社会化的里程碑,因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要适应分享,以前他一个人玩所有的玩具,现在他要学习轮流等待。以前他被哄着午睡,现在他要自己爬到小床上,学习自己睡着。以前他吃饭,很随意任性,现在他要面对不好好吃饭,可能被老师批评的压力。在家里,他不需要和谁分享妈妈,现在,他要和十几个小朋友共享老师的关注。他是争取的那个孩子,还是回避的那个孩子?


所以,他们从会爬会走会说话,到幼儿园,一刻不停的学习着作为一个人,需要掌握的很多内容。成长就意味着告别过去,这句话放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上,也很适用的。这是孩子和父母在心理上都共同面临分离的一个时期。除了孩子不适应,很焦虑,父母也同样会的。




与孩子一起面对焦虑,这太重要了




我的孩子,会不会在幼儿园想我,会不会暗暗哭泣,会不会吃不好,会不会怕老师,会不会很难适应?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的孩子?我孩子身上某些毛病,会不会让他经常挨批评?等等。所以,有的父母送孩子上幼儿园,心跳都会很快,很紧张,有的妈妈可能会流泪。这就是另一种情况,父母是否准备好和孩子某种程度的分离。


比如,一位妈妈,有很多不放心,不安心,她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就特别黏着妈妈,不让妈妈走,但是爸爸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孩子能更快、更顺利地进入幼儿园。为什么如此不同?因为孩子的反应,常常不是孩子自己的反应,是孩子自己的反应 父母的反应,这个构成了孩子的整体反应。所以,孩子的黏人,是代表妈妈对孩子的需要。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们可能就要想想,你对孩子去上幼儿园,担心多吗?担心越多,就说明,你对分离越焦虑。而一个对分离没有太多焦虑的妈妈,孩子对进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明显会更顺利。


有一个值得父母注意的点是,初期送孩子入园,最好能够是父母本人,而不是老人。因为父母通常是孩子最依赖的养育者,不管平时是不是老人带孩子更多,在情感上,关系上,孩子都清楚,他是他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爷爷奶奶的孩子。这个意思是,他会在父母的面前感觉更安全。面对分离和成长,我们总会有很复杂的体验,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有些时候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消化和处理,而更安全的依恋的关系,能让孩子更好地让这些复杂难以耐受的情感浮现出来,不会需要采取太激烈的防御机制。


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哭闹,是孩子上幼儿园最常见的反应,不哭也不闹,反而值得警觉。我们把分离看做是一个大的刺激,它既是一个大的刺激,同时也是一个机会,让一个人在面对大的刺激的时候,有空间有机会,从心理内部去处理这个刺激带来的反应。一个从来没有面临分离的人,是没有机会去学习如何面对分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学习如何面临分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分离和丧失,是现实无法回避的内容。


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会激活它早期和妈妈分离的体验,比如断奶,比如独立行走,比如妈妈去上班了,不能再长时间照顾自己了,这些都是过去的分离体验。但这些分离发生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发展到语言期。那么这些分离的体验,保留在他的心理内部,这些分离的经验,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是如何去经验的,因为语言能力的限制,可能都无法被他自己组织和整合。直到进入到入园的年纪,他可以表达一些比较简单的意思了,这就是他获得了过去没有获得的表达的空间。


我在去年的一次微课,幼儿社交与自我发展中,讲了语言发展对幼儿的重要性,今天就不详细讲这个。那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上幼儿园,这是一个很好的重启孩子面对分离,学习如何接受分离的重要的时刻。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刻,帮助孩子重组和发展,更有适应性的分离的心理经验。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以前面对妈妈去上班,比较回避,就是妈妈走的时候,没有什么反应,妈妈回来的时候,反应也不强烈,好像对和妈妈分开和再聚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哭也不闹。正常情况下,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很深的,这是本能的需要。那么回避,就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反应机制,他隔离了自己对妈妈离开的悲伤和愤怒,让自己没有什么感觉。那么在上幼儿园这个相似的分开的时期,这个孩子的反应可能也会倾向回避,很安静,在幼儿园里一个人默默的待着,对游戏没有太大的兴趣。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改变孩子这个反应,因为这样太粗暴了。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言说过去他不会言说的体验。比如,当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说,跟妈妈说再见,孩子不做声,把头扭向一边,或者没有什么情感的说再见。这个时候,妈妈可能需要跟老师商量,留下来,和孩子说说话,再把孩子送进去。说什么呢?你可以跟孩子说,宝宝,妈妈下班了就会马上来接你回家,妈妈上班的时候会想你,宝宝也会在幼儿园的时候想妈妈,对吗?宝宝想妈妈的时候,会有些难过,会不习惯。但是妈妈下班了就回来接你回家,晚上我们一起讲你最喜欢的故事什么什么,好吗?


不管孩子的反应是什么,妈妈都进入了孩子的内在,将他所感受到的分离,镜映了出来,孩子会对这些与分离相关的感受,感到比过去更安全,更可控。那么这样,慢慢的,他就不会害怕这些复杂的情感,而可以不只是选择隔离这一种方式来保护这些可怕的情感淹没自己。


那如果是老人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很可能就没有空间去学习如何和自己心底里最依恋的对象分离。我了解到有些父母送孩子上幼儿园,害怕孩子纠缠,会消失。一定要和孩子道别,这个太重要了。毫无预期的消失,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有的老师,可能会建议你,你赶紧走,别让他看到你,你们偷偷的走。没有可期待的再见,爸爸妈妈不见了,这个会加重孩子被抛弃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孩子上幼儿园,都会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如果父母采取消失的方式,就是坐实了孩子被抛弃的感觉。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不会带给孩子这个体验呢?


第一个是,在孩子可预期的范围内,跟孩子道别,然后离开。

第二个是,你要强调,你会回来接他回家,比如下午吃完了点心以后,再过一个游戏的时间,你就会出现了。

第三个是,你告诉他了你什么时候会出现,你尽可能地在这个时间出现。


这三点,都是给孩子确定感。你每天会离开,但是你每天会回来,这种稳定的体验,就帮他不太费力地构建了一个框架,他就会明白,这是每天的分开,而不是他被抛弃了。


有些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初期,会变得很容易发脾气,情绪不太稳定。对孩子来说,他白天在幼儿园一整天,他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还有小朋友,这些新的部分,是让他不确定,也不安的,一定也会比在家里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压力,所以基本上,他会收起他的很多感受,把他们关在一个心里的小抽屉里。回到家里,和父母在一起,等于回到了安全基地,他一定会把小抽屉打开,把之前关起来的各种感受和情绪都发泄出来。这就等于说,孩子把最痛苦的感受交给了父母,因为他信赖父母。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父母上了一天的班,疲劳的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孩子的各种坏脾气,对父母来说,也很有压力。这个时候,也是最需要父母耐心的时候。父母可以等孩子发完脾气以后,跟他聊天,比如说,你心情不好,你在幼儿园跟老师不熟,跟小朋友也不熟,你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玩,你想爸爸妈妈在多好。所以,你刚才发脾气扔玩具,是想告诉爸爸妈妈,你今天在幼儿园,并不是很开心,对吗?


这是一个很具体的操作了。这就带出另一个值得父母留意的地方。父母和孩子分离了一个白天,彼此都渴望能够晚上重聚,来弥补白天的无法在一起的时光,当然可能对于有些工作家务繁重的父母来讲,谢天谢天,要是孩子一天上12个小时的幼儿园就再好不过了。


无论如何,对于孩子来讲,离开家以后,能回到家里和父母再次相聚,是让他们感到安定和踏实的。有的孩子可能会黏着父母,和父母叨叨很多东西,有的孩子会退行,要抱着,父母上洗手间, 在厨房做饭,都要跟在屁股后面,父母去阳台晒衣服,孩子也会大声的叫,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呀,我怎么看不到你。这些都代表,分离背后的可相聚,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我建议,父母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做饭,不是整理家务,把这些都暂时放一放,留出10多分钟出来,和孩子重归亲密。


你可以在沙发上抱着他,看着他说,我一天都很想你哦,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样?孩子可能说,我不喜欢幼儿园。我知道,因为上幼儿园会把你和妈妈分开,但是我们现在又在一起了。往往经过这个重温,孩子幽怨、楚楚可怜、或者敌意、或者违拗、甚至是破坏性,都会改变,他会开始安心的再次依恋父母,带着温情的,这就意味着他接受了父母的离开,因为他确认了你们还会重归亲密。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再次面对分离的时候,会变得容易一些。来来回回很多次,孩子已经适应了分离,送她去上幼儿园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通过这次的分离,孩子会学到不少面对分离的经验,这些经验足以支撑他未来面对分离。


一个成人面对分离的状态,本质上,取决于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对待与他的分离的。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忧伤的妈妈,她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就会哭闹,很难和妈妈分开,孩子承接了妈妈的分离忧伤,父亲送,状况就大不一样。那位妈妈的忧伤,实际上是,孩子入园的分离,触发了她过去的分离体验,她作为孩子面对分离的时候,那些自然而然的难过和不舍,没有被表达,也没有被看见。这些感受被她抑制,关在了她的抽屉里,没有得到机会打开抽屉。在她的孩子入园这个阶段,让她的孩子代替她打开了抽屉,并且无意识的让孩子替代她表达。


与这位妈妈相反,有一些父母,看起来好像情感很冷淡,对于分离没有特别的感受,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孩子哭得很伤心,这些父母很理性,会对孩子说,不哭不哭啊,一会儿就好了。心里可能想,上幼儿园,又不是生离死别,你怎么都不乖呢。这类父母,反而是自身分离问题最严重的。因为他们通过否认和拒绝的方式,让自己不参与到和孩子的分离场景中。他们好像是第三个人,冷眼看着孩子哭闹,也很难给孩子提供安抚,他们可能不耐烦,甚至粗暴的发脾气,对孩子吼叫,快速离开现场,把孩子扔给老师,这些对孩子的方式,是企图禁止孩子表达对分离的忧伤,这样才不会触发他自己面对分离的痛苦。所以,大家知道吗?为什么有一类父母对孩子非常的淡漠,他们跟孩子情感疏离,不太参与孩子的事情,因为爱孩子,会让他们非常痛苦。



所以,对孩子上幼儿园这个事情,父母也或多或少的会被激活过去的感受。有的父母可能会问,跟着孩子一起难过好像也不对,走得干脆好像也不对,那怎么做才比较好呢?基本上,这不是操作的技术问题,而是能力,如果具备分离的能力,那么你就会有适合你和你孩子的方式。


建议一定要可操作,就像以下这些



当然,一节微课肯定是解决不了能力的。不过我还是想给一些操作上的建议,也许能有助你搞定孩子上幼儿园的这个大事情。


1 允许孩子带上一个他熟悉的物品


小毯子,玩具,小熊宝宝,都可以。现在幼儿园的老师基本都有这样的意识,也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带上自己喜欢的物品。这些物品的作用,就是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提出的,过渡性客体,就是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通过一个物品,或者一个空间,创造性的安抚自己。你们知道吗?手机现在变成了很多成年人的过渡性客体,连上厕所洗澡都要带着一起。


2 初期入园,一定要介绍老师给孩子认识


告诉孩子,这是张老师,这是李老师,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就是张老师照顾你了。你把孩子交给老师,同时也需要把老师交给孩子,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还要介绍老师给孩子认识啊,这可能是父母对于让孩子接受一个新的客体,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我举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有一个小男孩上幼儿园,爸爸妈妈在场的时候,小男孩根本就不愿意加入老师和其他的小朋友的游戏中去,搞得父母很担心,孩子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但是父母还是离开了。结果呢,这个小男孩在父母走了以后,很快就融入了游戏,而且还越来越黏老师。老师拍来视频给父母看,父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很困惑怎么自己在,和自己不在,孩子这么不一样?其实这个就激发了父母心里更担忧的问题,自己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会不会竞争失败。这个潜意识的担忧,有些孩子会摸到,他们就会呈现两种不同的反应,父母在的时候,给父母一种,出了我们可以照顾好他,其他人都不行的错觉。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非常适应。


3 在最开始的几天,留下来陪孩子


父母留下来半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是在帮孩子粘合,家和幼儿园的断裂感。父母在这个时候,是帮助孩子搭建桥梁,让孩子在父母的桥梁上,走向新的环境。所以,我会建议,如果有可能,父母最好能留下来陪伴孩子一会儿,再道别再离开。


当然,这个会很麻烦,因为幼儿园的老师会说,你在这里,孩子就不会把心收过来。或者说,你在这里,其他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不在,会情绪爆发的。情绪爆发不是坏事情,有时候是好事情,我们前面讲到,这让孩子能自发的接触分离所带来的自然的情感。


当然幼儿园的老师可能很辛苦,因为同时照顾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如果每个孩子都因为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传染似地哭成一片,那真的会崩溃掉。这时候,我建议父母跟老师商量,把孩子带到外面,单独陪一会儿。如果准许父母进入,就在上课的地方陪一小会儿是最好的。


4 决定要离开的时候,就坚定的离开


原因是,孩子总需要适应父母不在的新环境,父母要信任孩子除了有依赖的需要,同时也有独立的需要。很多时候,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离开,不悲情不内疚不恐惧,而是坦然,孩子就放心了,他不需要承担着父母未解决的情结,向外走。这是多么轻松的成长啊。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他回到家里,开始跟你念叨,多么喜欢张老师,她好漂亮她好温柔,她唱歌好好听听。


5 在初入园的初期,观察孩子的反应


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些孩子适应良好,这个不用说,也不会有什么麻烦的问题。如果有些孩子适应很困难,但是你无法了解孩子如何适应困难的,那你就无法帮助他。


当然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也会跟你讲,你的孩子好像对一些活动不是很有兴趣,或者你的孩子很有攻击性。你通过老师的描述,这些信息比较间接。可能也跟我自己的工作有关系,我对亲眼可见的信息有更直觉敏锐的捕捉和分析。


比如说,当老师说你的孩子今天打了一个小朋友,老师批评了他。原因是,小朋友们正在做拼图薯条,一个小朋友从他手里拿了几个薯条纸片,他就拿起杯子打了这个小朋友。我们一般的反应是,你为什么动手打小朋友呢?会隐藏着些责怪的意味,有些孩子很敏感的,他不会跟你争辩,他会更加防卫他自己说,我就是想打他。然后你就说,那不行啊,在幼儿园不准打人的,老师也说啦,这样你就不是个好孩子了。所以,孩子并没有机会被听到,因为你从老师那里获得信息时,已经是一个经过处理的信息,老师的对这个信息的判断和评价会传递给你,我们都希望做个配合的家长,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把这个信息再次加工,返回到孩子那里,但是这个信息和最初版本的信息可能已经变的不止一点点了。


所以,父母的观察,是对孩子适应环境的反应的一手资料。刚才讲的这个例子,这个打人的小朋友,他之所以动手,是因为他非常生气,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些薯条纸,他旁边的小伙伴从他的桌子上抓了几张,一般情况下,被抢的小朋友会哼哼唧唧对吧,那这个被抢的小朋友,他是抬头看了老师一眼,想得到老师的帮助,但是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个片段。


而这个薯条,对这个小朋友有很高的意义,这个小朋友的爸爸和他,之间有一个默契,我们也要说是仪式啊,这个爸爸呢,因为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不错,但是只要每次陪他 ,都会带他去吃薯条,父子俩就在麦当劳里面共享薯条时光。可想而知,这个对这个孩子有多么重要,这是一个只有他和爸爸两个人的一起做的事情,对吧。那现在这个孩子刚刚上幼儿园,正在做薯条拼图,你们说,他在做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会被唤起对爸爸的想念?这个想念可以抵御适应陌生环境的不安,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对吧,所以,当隔壁的小朋友拿走了他的薯条的时候,他的感觉上是,被拿走了和爸爸一起的时光。


为什么呢?因为对孩子来讲,他区分现实和幻想的功能还没有发展完全,所有的孩子都会感到上幼儿园,就等于自己守不住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体验了,就像那些和父母之间的依恋,被上幼儿园这个事情,很大的挑战和破坏了。所以,这也是我前面说,白天的分开,和晚上的重聚,这种固定的仪式,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原因。你要让他慢慢感到安全,就是即使他在做一些没有父母在场的事情,但是父母还是在他的心里,会被安全的保存下来,不会丢失掉。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个孩子的一次动手行为,就可以理解了。那么如果老师了解前因后果,老师的批评就不会只是单一的批评,老师也可以表示对孩子生气和伤心的理解,同时告诉他,动手是不对的,也可以建议下一次遇到类似事情,他还可以选择怎么做。


那么父母的观察为什么重要呢,就是通过你对孩子的了解,结合你所看到的新的有关孩子的场景,比如他在幼儿园的反应,来形成一个新的对他的理解,并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和理解,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就能在一个更贴近孩子的位置上,和孩子互动。可以极大的减少孩子在新环境中的压力。


我们成人在新环境下,也会有压力,比如你去参加一个饭局,一桌子的人,一个你也不认识,你很尴尬的坐在那里10分钟,这时候,你的一个老朋友来了,他跟其他人都比较熟悉,有他在,你的现场压力小多了,而且有他在,你感觉和其他人的心理距离,一下子也近了。这就是一种心理机制,人类在面临陌生的环境,为了保护自己,本能的就会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警觉,这个警觉的结果,就是压力的增加。


最后,希望幼儿园老师看到


如果现在的幼儿园,普遍能增加一个父母和老师沟通的环节就真的太好了。比如在新生入园之前,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参加,形成一个父母团体,然后由幼儿园的老师主持,父母可以跟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成长过程当中的某些重要时刻。如果能配备一个心理老师更好,那么心理老师就可以根据父母提供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对孩子某些表现、行为、特定状况的理解,这样幼儿园的老师就能把对孩子的解读扩大到一个更大的心理层面。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在进入幼儿园初期的这个高压力状况下,被老师心智化。这意味着,一个孩子心理的可以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发展,可以安全的运作,可以不用采取一些比较奇怪的,或者是适应不良的方式来运作。这个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一些以后可能会有的心理冲突。


大多数孩子都能在父母离开以后,收拾好自己的难过,接受老师的安抚,他们会跟其他的孩子玩得很开心,建立友谊,来弥补暂时失去父母的失落感。而这个过程,恰恰也是孩子学习如何调整自己,发展社交技能的阶段。



彩蛋压轴



由于时间有限,微课直播中,有30多个现场提问尚未回复。今晚8点,付老师将挑出最有代表性的7个问题实时回答,剩下的时间留给在场的父母,互动、交流👏👏



7个问题



1

爸妈自省

想了解更多面对分离时,父母如何处理自己否认、拒绝、不参与、冷眼看着、不耐烦发脾气的状况?




2

监控吗?

幼儿园不提供监控,应该信赖吗?还是找个监控?





3

孩子性格内向

我家刚满三岁,有点粘大人,担心上学不适应新环境?另外,不愿意蹲下来拉粑粑,是否也是心理问题?性格偏内向,喜欢的东西不好意思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就拿走了,他就失落地哭着说要回家。




4


不认同幼儿园教育

我对这边所有的幼儿园教学都不太认可,要孩子听话顺从,觉得这会伤害到孩子,也可以说小时候的我太听话,我非常痛苦,对动不动要孩子听话的老师有敌意,但是我们没得选,我以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所以对孩子也很愧疚。




5


该不该给老师红包?

我听说现在幼儿园的老师都收红包,给了红包她会格外照顾些,可是我有点纠结:给了红包,老师关注多了,孩子会不会觉得世界都围着她转,以后出现挫折她都经不起;不给红包,又觉得孩子会生活在落差里,会不会有点自卑?哎,我的内心戏就是这么的多啊!




6


单亲家庭的孩子

我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基本没见过爸爸,不知道上了幼儿园之后会不会受到打击和刺激?会不会自卑?怎么去帮她缓解和疗愈她的情绪?同是单亲家庭,没见过爸爸,目前孩子妈妈还是单身,如何做才能减少缺少父亲的伤?




7


担心孩子被冷落

我很害怕宝贝在学校被老师冷落忽视,不被重视,但我同时又不愿意过于讨好学校的老师。所以我有焦虑,怎么破?另外,老师不能及时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家长还是很焦虑自家孩子被忽略,对她有影响,怎样在家庭教育里做补充?



今晚8点-9点,付老师在这里回复大家

29.9元,直达



别走,副刊有福利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