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联的写作及技法

 杏坛归客 2017-08-18




 
一、长联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发展状况
有联友会问:长联最早出现于何时?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下面和大家共同探讨:

长联究竟始于何代?兴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但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我们只能追溯明代的中晚期。而那时也只是宫廷官僚阶层的一种应制之作,在民间尚未见端倪。也就是说,长联最早只是宫廷仕宦及文人之间的酬贺产物,与平民百姓毫无相干。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的长联,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野获编》所载嘉靖建极殿大学士袁炜(字文荣)所撰的一副皇家斋醮联,其联云:
  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该联共六十六字,是一副典型的为皇帝拍马屁的应制作品。就其格律而论,多处出律且有不规则重字,就其内容而论,所言空洞无物,虚泛流俗,是不足以流传后世的,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我想一是因为他拍了统治者的“马屁”,而是它沾了一个“长”字的便宜。因当时的长联的确很少,于是物以稀为贵嘛,它很幸运地被流传下来了。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1521—1593),堪称中国古代典型的不第才子。他一生性情豪爽,放荡不羁,后被江浙总督胡宗宪收为幕僚,这也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光。徐渭的文章、书画、戏曲皆是上乘,其间也留下不少对联作品。
据《徐文长集》载,徐渭一生撰联一百多副,其中四十字以上的对联有十二副,最长的一副题绍兴开元寺大殿联达一百四十字,其联云: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立登,笑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廛,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徐渭这副长联,未注写作时间,我想应推断是嘉靖后期、万历前期所作。它较之昆明大观楼长联,大约早了二百多年。就目前所能看到的长联中,徐渭此联应算是是中国对联史上最早的超过百字的长联了,就字数而论,称之为明代“楹联之冠”也不为过。

后来,也就是清康熙年间,云南昆明人孙髯(1685-1774),字髯翁(原籍陕西三原县,自幼至昆明定居),于乾隆年间,他为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复建的昆明大观楼,写下了一副一百八十字的长联,成为中国长联巅峰之作,那便是脍炙人口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其联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此长联气魄雄伟,文辞富丽,堪称“海内长联第一佳者”。三百年来尚未有能超越者。在它的影响下,模仿追随者甚多,后来陆续出现了一批对联的鸿篇巨制,而且是越写越长。如吴可读的“甘肃举院联”(192字)、钟耘舫的“成都望江楼联”(212字)、谌毅的“六十自寿联”(218字)、潘炳烈的“武汉黄鹤楼联”(350字)、张之洞的“屈原湘妃祠联”(400字)、钟耘舫的“六十自寿联”(890字)、“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1612字)等等,其字数越写越多,且写作时间均在“昆明大观楼联”之后的道光至宣统年间。所以说,长联的兴起应是受到孙髯的影响,于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形成了一个长联创作的高潮。我想这应该算是中国长联从起到兴的一个过程吧。
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我国首任对联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余德泉先生在《中国长联三百三·序言》中说:“要说孙髯翁在长联创作上的成就'前无古人’,那么钟耘舫在长联创作上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怕就要算'后无来者’了”。我以为下此定论为时尚早,因为现代超过1000字的长联已经不胜枚举了。如华武先生的《长城主题征联》1000字;谭荣萼先生的《题益阳市联》1654字;陈聚仁先生的《题二十世纪联》2000字;王艳钧先生的“锦绣大理长联”2008字;“鸡足山长联”2468字等等,不胜枚举。那么今天到底有多少长联,多长的长联?我们真还说不清楚。这里且不论它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如何,我也不敢对其内容作任何评价,单从字数上看,它已超过了钟耘舫的长联。不可否认,钟耘舫是中国长联发展史上继孙髯之后又一座丰碑,但我中华代有人才出啊!我相信中华国粹绝不会就此停滞不前,在丰碑之后,一定还会有丰碑的矗起。


二、长联的界定。
有联友会问:什么是长联?多少字为长联呢?
我个人认为,何谓长联,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一般对联的肥身,肥的好便如人中贵妃,雍容富贵,不显有半点“赘肉”。肥不好,便是一堆华丽辞藻的拼凑堆积。所以,一副情文并茂的长联,洋洋洒洒,跌宕腾挪,谋篇布局合理,排比铺陈有次,或赋或兴,读来结构紧凑,朗朗上口,令人情思奔涌,有如连绵起伏之山川,又如滔滔不绝之江河,使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如昆明大观楼长联是也。

1、长联的界定
如何划分和界定长联呢?老实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以字数划分,二是以分句句数划分。当然还有认为有三种或多种划分方法的,这里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字数说:历代联家习惯上根据对联字数的多少,将对联分为短联、中联和长联。但究竟以多少字为短联、中联和长联呢?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丛话》①中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余字而止”。在《楹联丛话》所收楹联中,被其称为“长联”的大概有二十多副,其中最短的一副为题河南许州八里桥关帝庙联②,全联共四十四字。当代联家周渊龙、赵梦昭在其《古今长联辑注·前言》③中也说过:“一般以六十字以上者称为长联,约定俗成而已。”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先生在《中国长联三百三·前言》④中亦说:“一副对联,若全联上了四十个字,就可以称为长联了。”广东《悦读时代》执行主编徐玉福先生则根据王力《诗词格律》关于词的分类又提出了“二十字以内为短联,二十字至九十字的为中联,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联”⑤的说法。故持字数说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句数说。当今也有人提出以上下联各含分句的多少界定对联的长短。如孙天赦在《对联格律及撰法》⑥中认为上下联各含三个以上分句的对联便可称之为长联了。

有的联友会问:究竟哪种说法更趋于合理呢?
我想,目前恐怕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我个人以为,任何绝对地断定多少字或多少句为长联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是片面而不严谨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对联内容与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联长短的标准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且对联的长与短也是相对的,因此长短联之间不可能有一绝对的界限。一百八十字大观楼联早在乾隆年间就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但自咸丰、同治之后,特别是光绪以来,不少联家对长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给原本苗条的对联不断添加“养分”,使其不断肥身,于是乎,一些骈赋式的联中“巨制”相继涌现,字数渐渐由一百八十字增加到一千六百一十二字或更多。相对而言,此时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的长联与钟耘舫题江津临江城楼的长联相比,也便成了长联中的“短联”了。由此说来,对联长短的界定也便有了更大的弹性。标准是人定的,习惯是渐成的,正如周渊龙、赵梦昭所说的“约定俗成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严格去界定它的标准,适度灵活掌握便是了。如果非要给对联的长短下个界定标准,那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无论梁章钜的二三十余字为长联说,余德泉以四十字以上为长联说,及周渊龙、赵梦昭以六十字以上为长联说,都不能作为“不引起争议”的统一标准。不过就时就事而论,为了便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创作或研究对联时使“长联”这一概念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内涵,我个人的看法是(个见):单比4——15字,三个分句(含三个)以内为短联,16——30字,六个分句(含六个)以内为中联,凡单比30字以上或含六个分句以上的对联,均应视为长联了。这点基本上与周渊龙、赵梦昭以六十字以上为长联的观点相一致。

其不成理由的理由是:从古到今,真正对联的书法与应用是不加标点的,对于一般文物古迹、名胜景点、楼堂馆所等处的刻挂应用,皆以一行能容得下来,尚不失对联苗条的体态,如果超过这个字数(不是绝对标准),往往一行很难合适地刻写下来,如再加行,对联就开始肥身,故它不可能再叫短联,而应称之为中或长联了。当对联的字数单比超出30字时,在书写刻挂时它很可能需要两行以上,这样就不再是对联简单的肥身,而开始发福肥胖了,故其应视之为长联。说的对否?以供探讨,并请各位联友批评指正。


三、如何撰写长联
或许有联友会问:长联究竟如何布局谋篇?写长联有没有方法和技巧?
我认为,应该有,但不是模式的,僵化的,而是在不断地创作中摸索的。那么究竟如何撰写长联和如何写好长联呢?我认为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个技术问题,后者则为技巧问题。技术是什么?技巧又是什么?要我真正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就自己这几点墨水恐怕要辜负大家了。不过我愿就自己所知道的一点浅薄的东西,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写长联首先需要大量的素材,所以,收集整理与所表达的主题有关的素材是写好长联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足够的素材,写长联就是空中楼阁,谁也写不出来的。

第二步是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必要梳理提炼,而不是有多少用多少;

第三步是根据提炼后的素材构思框架,即谋篇布局;

第四步是在构思好框架的基础上,把提炼后的素材巧妙组词成句,合理安排应用;

第五步是将创作好的对联反复推敲、反复诵读,检查用词的严密性,炼句的逻辑性,承接的自然性和紧密性,诵读的流畅性。这几步缺一不可。第一步第二步是准备工作,第三步第四步是创作过程,第五步是完善工作。而重点是创作过程,其中框架的构思是你要如何表达主题,以什么内容表达主题,如何安排布局,这是写好长联的关键。


下面就长联的布局再和大家做一探讨。

一、长联的布局:
既然叫长联,那么它的上下联必然是由几个或多个分句组成。这些分句如何安排布局,便是写长联的关键问题了。不同的布局会构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长联根据所写内容,通过归纳采取递进式推进的方法来写,使条理清楚,气脉一贯而下。有的则使用排比的形式,把要写的内容归纳分类,形成几个平行的句子,并列而写。这样写可使长联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从而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产生更强的艺术效果。但排比只是就其形式而言,这些排比的句子其内容则又是层层递进的。这样可使那些特别长的长联条理不至混乱,避免成一堆华丽辞藻的无序罗列。
    究竟用那种方式好呢?这要根据所写的内容和个人的喜好来决定,它没有定式。一般对于较长的长联来说,多采用句式排比,内容层层推进的形式。下面咱们探讨一下长联的排比写法。

排比是写长联最常用的一种铺陈手法。从我们常见的一些长联来看,排比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以下几种:
1、时间排比。时间排比包括朝代、时令等概念的排比。这种排比就本身内容而言,多是一种递进关系。如孙髯《昆明大观楼联》中:“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就是由四个内容排比,时间递进的句子所构成。再如龚发举《文山五子祠联》:“莫负他杨柳春疏,芙蕖夏满,桂林秋老,榕树冬青”。同样是由四个内容排比,时令递进的句子所构成。等等。
2、空间或称方位排比。对于一般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将一些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或“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排比句,这也是长联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之一。如钟耘舫的《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看南倚艾村,北褰莲盖,西撑鹤岭,东敞牛栏”。又如钟云舫的《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长联》:“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等等。运用这样的排比,会使文字产生动感和美感。

3、人物排比。咏史长联往往涉及诸多历史人物,这样便形成了人物的排比。如张之洞的《屈原湘妃祠联》:“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五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联中列举了五位历史人物,对他们作了精当的评价,从而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厚重感。
4、景物、动物、植物的排比。这类长联往往是景观联。我们在写自然景观或名胜古迹的长联时,往往不局限一景一物,一禽一兽,一花一草,而是采用排比、拟人或拟物的手法,把几个或几组景物排列起来,使联语异彩纷陈,惟妙惟肖。如赵锦春的《通海海潮寺联》:“喜风生水面,月点波心,云暝海角,日照山巅”,“姑勿论布谷催耕,醍醐劝饮,燕剪穿花,莺梭织柳”,“更可赏虾兵舞剑,蟹将执戈,螺蛳献宝,蛟客呈珠”。几组排比,构成一幅百态千姿,风景秀丽,情趣盎然的风景画,同时运用了拟人状物等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使联语既有美感,又有动感,呈现出一派活泼生机,使人如身临其境。
5、数字、颜色排比。写长联运用数字或颜色组成排比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孙髯的《昆明大观楼联》:“四周香稻,万顷睛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李善济的《青城山庙门长联》:“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沦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等。单就数字和颜色而论,本是单调枯燥的,但巧妙嵌于联中,使所描写的事物高度形象化,诗意化,从而产生一种曼妙的艺术效果。

6、运用的排比方法。如现代联家贾雪梅女士题《夏邑长寿阁联》:
溯栗陆建都以降,甘霖嘉澍,润滋此灵境奥区。看襟带河淮,钤键宋徐,屏蔽中州,葱葱郁郁,允誉豫东形胜。遥想少康复国,威震夷邦;成汤祷雨,泽被烝黎;孔子还乡,仁承祖邑。数百世沧桑虽历,几千年文脉未迁。匾额牌坊,旌齿德俱隆之范;缥囊缃帙,褒义忠兼具之行。儿孙敬老,佳话频传;媳婿奉亲,挚忱可感。耄耋无忧,期颐有庆。孝道致遐龄,爱心娱晚景。更喜椿萱茂、芝兰荣,笑语欢声,如歌如咏。欣欣然,寿桃已备,寿联已制,寿酒已斟,值四海升平,晏乐熙熙开寿域;
登琼楼骋目以望,玉宇琳宫,炳焕斯仙源福地。正烟浮朱槛,云流碧瓦,霞飞金阙,矞矞皇皇,堪称天下大观。凭览松鹤绕阶,祥呈庭户;花蝶舞衢,香飘闾巷;柳莺戏浪,绿浸蓬瀛。十万家比屋而居,三五代同堂相睦。民谣里俗,见友邻好客之情;黄发垂髫,延尚武健身之习。古郡淳风,养生是重;先贤遗教,勤业尤崇。与人为善,处事推诚。胸怀思坦荡,岁月自安宁。况乃蔬果丰、麦菽熟,广畴沃野,亦画亦诗。陶陶也,春色长留,春意长浓,春晖长沐,醉一城和美,媪翁对对步春台。
    这副长联除运用了上述排比的多种方法外,还运用了骈句式的双分句多项排比,使联语更加婉约灵动,读来真是一番享受。


二、长联的对仗。
长联同样讲究对仗,它除了一般短联中所具有的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 形对意联等一般特点外,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当句自对”和“隔句相对”或称“交股对”、“错综对”等对仗形式。这里单讲“当句自对”。

当句自对,也叫互成对,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分句各自形成自对的形式。当句对在长联中的运用极其广泛,如清末光绪举人谌毅《六十自寿联》:
“未及老而传,胡遽倏然物外?早甘心寂守穷庐,自顾亦良审哉!溯壮岁:驱驰滇海,科名仕宦,一切成尘。雪鸿泥已尽,蕉鹿梦全非!算蜃楼海市都休,家国两无关。拼从前,理乱勿闻,是非勿问,休戚勿知,只平生报不了的父母深恩,丢不了的师朋知遇,撇不开的文字姻缘,尚有余情未断。
漫云衰便已,倘再假我余龄,容醒眼重看世事,吾身固自在耳!笑浮生:历遍欢场,烛影歌声,几个相识。诗画壁间留,酒痕襟上渥!幸月彩花香无恙,风流庸讵歇。但此后,脚力犹健,目光犹强,脸皮犹薄,或有时逢得着那忘形好友,遇得着那绝代佳人,游得着那天然奇境,会须狂态复来”。
上联中“雪鸿泥已尽,蕉鹿梦全非”是自对,“理乱勿闻,是非勿问,休戚勿知”是排比式的自对,下联中“诗画壁间留,酒痕襟上涴”是自对,“脚力犹健,目光犹强,脸皮犹薄”是排比式的自对,上下联又从整体上构成对仗。

再如江苏扬州卜用可女士在三门峡市举办的“发展改革杯”全国楹联大奖赛中题三门峡市整体形象联:
“数千年地脉雄浑,看近领长安之盛,毗接洛阳之伟,遥承华岳之奇,浩浩煌煌,引轩辕行祭,达摩说法,老子著书,更几多墨客骚人,逸兴遄飞,击节瞰黄河滚滚抱城至;
两万里春风鼓荡,喜工商鹏翼正舒,农林虎势正添,科教鸿图正展,隆隆郁郁,伴园圃花红,楼阁月明,山川水碧,迎遐迩高朋胜友,金杯频举,醉心听白鸟翩翩绕膝吟”。
上联中“看近领长安之盛,毗接洛阳之伟,遥承华岳之奇”是排比式自对,“引轩辕行祭,达摩说法,老子著书”同样是排比式的自对,下联中“喜工商鹏翼正舒,农林虎势正添,科教鸿图正展”是排比式自对,“伴园圃花红,楼阁月明,山川水碧”也是排比式的自对,上下联又从整体上构成对仗,等等。

“当句自对”手法的运用,既可以解决上下联求对之困难,也可以使对仗形式灵活多样,还可使上下联内容层层递进,一气贯通。因此,这种手法的运用,对长联的发展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的。


三、长联的句脚安排。
    长联句脚的平仄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直接影响每个联家的对联文学创作。如平仄安排适当,则读起来会抑扬顿挫,富有美感。那么,长联句脚的平仄究竟如何安排呢?目前联界,主要有三种比较盛行,且被联家普遍认可的规则,即以明代李开先先生为代表的“李氏规则”(也叫鹤步格),以清末朱恂叔先生为代表的“朱氏规则”(也叫龙形格或称一鞭子法),以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为代表“马蹄韵规则”(也叫马蹄格)。

1、“李氏规则”(鹤步格):
顾名思义,鹤步格即向禽类走路一样,是一种平仄单交替式的方法。即把各边分句的句脚,采取一平一仄的交替方式进行安排。因其由明代李开先先生首先运用,故称“李氏规则”。因鹤步格读起来有一种局促感,故很少有人运用此格撰写长联,我搜尽古今长联,真还未找到一副严格使用鹤步格的。

2、“朱氏规则”(龙形格或称一鞭子法):
所谓龙形格,即向两条长龙一样,上下首尾相反,它是一种多平一仄或多仄一平的方法,上联除句尾为仄声外,所有句脚均以平收,下联则相反,除句尾为平声外,所有句脚均以仄收。因其出于朱恂叔的传授,故当今联界习惯称为“朱氏规则”。
如:清刘长佑挽曾国藩联:
赞道是儒臣,戡乱是勋臣,辅治是贤臣,品硕重三朝,论定盖棺,何止名齐韩范;
孤陋不鄙我,隔阔不忘我,覂蹶不弃我,旧官仍五岭,缘悭执绋,空教泪洒湘漓。

3、“马蹄韵规则”(马蹄格):
所谓马蹄格,就向马走路一样,四条腿左右两两交替,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两平两仄交替的方式。这种“平顶平,仄顶仄”的双交替的格式,在清代已被引入长联创作,但未形成“马蹄韵”这个概念,后经余德泉教授对上千年联作声律的考察总结,定名为“马蹄韵”。这一规则已为今人广泛运用。
如:钟云舫题四川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十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不论任何一种规则,都不应视为死规则,而要根据内容灵活穿插运用,这样才能写出起码让自己满意的长联来。


四、长联的押韵。
有联友会问:写长联需要押韵吗?
我认为大可不必。想押则押,不想押就不押。当然你有这个兴趣和能力,押韵又未尝不可呢?我们知道,写诗、词、曲、赋均要求押韵,因为押韵能增强诗词的韵律美。我们写联一般不要求押韵,但写长联如果押韵了,同样能产生一定的韵律美,所以写长联如果能押韵则会更有一番风味,这虽不是定性要求,但它同样作为对联创作的一种艺术,渐渐被一些联家重视起来。但这里不作探讨,只提供几副押韵较为成功长联,供大家赏读。

清人梁章钜的《自居草堂联》:“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此联若论对仗,它不仅不工稳,而且有多处出律,但它由于押了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王钟璘与毛骏合撰的押韵长联:“细品茗,闲抽烟,轻摇蒲扇漫聊天,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微吟曲,慢度韵,缓拨琴弦调雅令,宫羽阕中歌美景,醉舞月影三人”。舒维高先生的白话押韵长联:“春节起身早,家家吃圆宝,花灯檐上挑,红烛堂前照,噼噼啪啪放鞭炮,真热闹;重九登高忙,个个携篮筐,佳肴盒中放,美酒瓶内装,嘻嘻哈哈赏秋景,好风光”。西安师范学院任本命先生撰写的《骊山华清池长联》:
“一枕华胥,历经了几次劫灰?改换了几家朝代?记此地,娲皇补天,石留五彩;周幽燃燧,峰遗孤台。想秦王,横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正坑灰未冷,关东乱起,刘项鹰扬展霸才。鸿门宴,刀光剑影,秦楚俱堪哀。汉隋自兴衰,骊山脚下,锦绣又成堆,望山顶千门次第开。看马踏红尘,贡来妃子笑;妆成金屋,人在君王怀。喜霓裳羽衣正好,因何事,渔阳鼙鼓频相催?长生殿里,盟山誓海,马嵬坡前,等芥同埃。海棠汤尚温,莲花池犹在,空余这离宫别馆,倩谁作注解?它是那读不厌的史书,编不完的教材,讲不倦的故事,发不尽的感慨!


四时清景,吸引着万方游客,陶醉着万国嘉宾。进斯园,雕梁画栋,浮紫耀金;宸殿御池,飞甍落镜。步曲槛,壁潜九龙,泉鸣如琴韵。看柳浪生烟,荷风吹粉,碧波荡漾助游兴。望湖楼,拥翠堆红,亭台相掩映。林麓有佳境,五间厅前,蒋公曾遗恨,剩玻窗几处弹痕印。想张杨兵谏,千秋有公评;历史征程,百折如蹊径。早神州禹甸重新,羡情俦,笑语欢歌忒亲近。红颜儿女,联袂同行;白发翁媪,沿途照应。山花何烂漫,绝巘任登临。且赏那西岭残霞,入眼尽消魂。再看些碧澄澄的田野,孤另另的陵寝,红彤彤的夕阳,静悄悄的黄昏”等等。

当然,写好一副长联有很多技巧,如典的运用,必然是一副长联的点睛或升华之处。一个精采的典故,虽然片言只语,便能形象深刻地揭示主题,阐明哲理,使历史人文和现实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内容更加厚重。但切忌刻意用典,用生典、僻典,那样读起来会有一种生涩感。

写好长联没有捷径,他需要日积月累,勤写多练,技巧须在勤奋中慢慢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