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知识全梳理(四)

 陌上薰千寻 2017-08-18

2017年8月作文专辑已出,欢迎选用!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专辑、9月试题分析专辑、12月分类练习专辑、4月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欢迎选用!咨询微信13602424805(手机)

====




知识积累(四)

文学常识

司马迁与《史记》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2、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

13、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

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

“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1、负

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2、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

单于使使晓武                     派(第一个);使者(第二个)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调转


4、幸

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侥幸  

        

5、观

大王见臣列观                     殿堂

观太学           游学、游历,考察、学习     

                     

6、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咸怪其无征                       证明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向西

而相如廷斥之                   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弩,用弩弓


(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执、拄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惠等哭,舆归营                 舆,用舆抬、扛

宦官惧其毁己,皆目共之         目,递眼色


(3)名词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使……滋润肥美


(4)名词意动用法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宽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苦,折磨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         坚明,使……坚明,引申为坚守


(3)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认为……壮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认为……奇




3、动词活用

动词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引申为逼迫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去

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相斗




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看             

今义: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要点及要求、步骤和方法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指导原则的下行公文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     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亲戚   古义: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3、于是相如前进击            

前进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上前,向前行进


4、布衣之交  

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指秦王的嫔妃        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到处说       今义:一般指比较正式的言论,用来表明某种主张


7、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8、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     古义:埋怨                 今义:痛恨


9、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取得的成绩,业绩


10、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11、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2、武等实在

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1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   古义:财物                   今义: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


14、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形容词,(双方)亲密而接近;动词,(某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5、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   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


16、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   古义:殿阶                   今义:去掉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辆上下来


1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   古义:不应荐               今义:不可以




重点虚词




1、徒

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只,只不过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2、以

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               

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相当于“而”,连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时候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把                     匈奴以为神


3、而

并列(第一个);转折(第二个),但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转折,反而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转折,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假设,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假设,那么             城入赵而璧留秦

承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之

助词,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取独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代词,他               何以知之

代词,我(第二个“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省略句

大王见臣(于)列观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状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

为降虏于蛮夷


被动句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犯乃死,重负国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宾语前置句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

何以汝为见

何以复加

信义安所见乎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通过选取三件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勇于改正过错,高度赞扬了二人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具有坚定爱国情怀的爱国者形象。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有不为所屈,奋力抗争。对卫律始而威胁,继而利诱,中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张衡传》




本文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学、科学方面的成就,和在政治上的作为。其中张衡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是本文记叙的重点。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早在1800年前,他就研究制成候风地动仪这样精妙的仪器,并在多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令人钦佩。




把握重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苏武传》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苏武出使匈奴。这部分主要交待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文章在简要交待苏武的姓名字号官职之后,特别指出了如下时代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这几句交待以及下文的“单于骄益,非汉所望也”,为苏武被扣留匈奴,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2至第8段),苏武与匈奴坚决斗争,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了意外的变化。缑王和虞常谋劫阏氏,副使张胜受牵连。苏武料定此事必然牵累及他。他把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放在首位,宁死不受辱,“引佩刀自刺”,后被救治。

第二层,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投降匈奴,苏武严词斥责。对苏武的逼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先斩虞常,再逼降张胜,接着又欲杀苏武,而苏武却岿然不动。于是改硬为软,以地位财富等百般诱惑,苏武亦不为所动。严词痛斥,揭露他的险恶用心和严重后果,维护了汉的声威,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字字千钧,铿锵作响。

第三层,写匈奴无奈只好把苏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这里主要写在生活上、精神上对苏武的折磨。苏武战胜了饥寒与孤独,顽强地活下来。

第四层,写匈奴黔驴技穷,派李陵来劝降,又遭苏武拒绝。李陵的劝降与卫律当然不同。他以老同事、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在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自身的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平安。可是苏武却坚持操守,誓不投降。尽管这段话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是他不顾个人生死,坚持民族大义的坚强性格,确实值得称道。面对苏武的浩然正气,李陵被感动的“泣下沾衿”,引咎自责,禁不住称赞苏武不愧为“义士”,从而衬托了苏武的精神感人至深。


第三部分(第9、10段),苏武终归汉朝。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方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文章最后交待当年所率领使团百余人经过十九年的折磨后残存的情况。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张衡传》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详略得体地记叙了张衡的一生。全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这一段依次介绍张衡姓氏、藉贯;博通经典,才学非凡;谦虚、踏实的治学精神;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此段有概括,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第二部分(第2至第4段),重点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三个段落各有侧重。

第2段,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张衡应召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文中两个“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第3段,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    

第4段,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依次介绍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第三部分(第5段)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政治才能,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干。

政绩卓著,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书。 语言极其简练。“治威严,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肃然”,形象地表现其治理河间取得的成效。

最后交代张衡去世时间。




知识迁移




(2016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三》)


1.下列对文中标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B.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C.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D.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红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瘐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瘐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瘐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瘐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4.把文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左迁,降级。)

3.【答案】B (原文并没有显示出“他被夺爵罢官”。)

4.(1)翻译: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采分点“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同“否”)四处。

(2)翻译: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采分点“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三处。


【参考译文】

庾质,字行修,小时候就聪明、敏锐。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在北周做官时任齐炀王的记室。开皇元年被任命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大业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质语言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隋炀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齐王杨谏也被怀疑。庾质的儿子庾俭当时是齐王的部属,炀帝对庾质说:“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让你的儿子侍奉齐王,为什么要这样三心二意呢?”庾质说:“我侍奉陛下,我儿子侍奉齐王,实际上是一个心愿,不敢有异心。”炀帝怒气未消,因此让他出京任合水县令。

大业八年,炀帝亲自率兵攻打辽东,庾质应征到行宫去。到了临渝,拜见皇上。皇上对庾质说:“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庾质回答说:“依我的浅见,讨伐高丽是可以取胜的。但我有一个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炀帝变了脸色,说:“我现在已经领兵到此,难道可以不见贼人就自己回去吗?”庾质又说:“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担心会挫损军威。我仍旧希望您驻扎在这里,只命令勇猛的将领指挥军队,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敌人就可以了。行动要迅速,慢了就没有作用了。”炀帝不高兴地说:“你既然认为这次行动困难,那你留在这里好了。”等到军队回来后,授予他太史令之职。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出征高丽,又问庾质:“这一次会怎样呢?”庾质回答说:“我实在是愚昧而又执迷不悟,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陛下如果要亲自出征,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大。”炀帝恼怒地说:“我亲自出征尚且不能取胜,难道派别人去反而能成功吗?”炀帝于是亲征高丽。

不久,礼部尚书杨玄感凭借黎阳反叛朝廷。炀帝惊恐万分,马上向西返回,对庾质说:“你上次不许我亲自出征,想必就是这个缘故吧。那现在玄感可以成事吗?”庾质说:“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然而现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动摇的,他最终一定不能成功。”

大业十年,炀帝从西京往东都去,庾质进谏:“连年征战辽东,人民实在劳苦疲敝。陛下应该镇守关内,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全力耕作。三五年内,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后再下去巡省视察,这样做对治国有利,望陛下三思。”炀帝不高兴,庾质托病不随皇上去东都,炀帝听说后,很愤怒,派人驱车传令,把庾质拘押到行宫。庾质被押到东都后,皇上下诏将他投进监狱,后来竟然死在狱中。


(2016年青岛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画 皮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生言:“敞庐不远,即烦枉顾。”女喜,从生归。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氏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问:“何所遇?”答言:“无之。”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道士乃去。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以猎食者。

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急追道士,遇于野,长跪乞救。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生归,不敢入斋,乃寝内室,悬拂焉。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自不敢窥也,使妻窥之。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终不然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妻号。婢入烛之,生已死。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即从生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 “幸遁未远!”问:“南院谁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去少顷而返,曰:“果有之。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也。'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以木剑枭其首;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芦,拔其塞,置烟中,飕飕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乃别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术浅,诚不能起死。市上有疯者,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习知之,乃别道士,与嫂俱往。

见乞人颠歌道上,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固哀之。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陈红涨于面,有难色。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格格而下,停结胸间。乞人遂起,行已不顾。追而求之,不知所在,惭恨而归。

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愿即死。陈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以手抚尸,渐温。天明,竟活。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微告妻                 微:暗中

B.偶适市,遇一道士        适:恰逢

C.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    匝:环绕

D.道士谢不能               谢:推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至为妖                   大王来何操

B.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     扣舷而歌之

C.道士以木剑枭其首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下列对文中标红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B.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C.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D.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原王生路上遇到一个女子,带回家去,藏到密室。过后告诉妻子,妻子劝他把她打发走,但是王生不听。

B.道士见王生满身邪气,问他遇到什么,王生不肯以实相告。他虽然觉得道士的话有点奇怪,但还是认为道士是借除灾驱邪来骗饭吃。

C.王生终于明白自己心爱的姝丽是一个恶鬼时,急忙追赶道士,把实情告诉他。道士闻言,拿着木剑到王家去,施法杀死了恶鬼。

D.陈氏抱着王生的尸体痛哭,悲痛得想要呕吐,突然吐出一块结实的东西直落王生胸腔,陈氏一看,竟是一颗人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母贪赂,鬻妾朱门。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

(2)生又力白,道士乃去。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参考答案

1、B

【解析】“适”在此处为动词,意思是“到、往”。

2、C

【解析】A副词,怎么/代词,什么;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D代词,它/兼词,于之;C项均为动词,用。

3、A

【解析】陈氏感到十分奇怪,急忙用两只手抱合腹腔,极力把两边挤在一起。稍微松开一点,便有热气从缝中丝丝冒出来。于是撕开缯帛紧紧地缠束腹腔。

4、C

【解析】“道士杀了女鬼”有误,王生最初以实情相告之时,道士可怜女鬼,只是让王生将蝇拂挂上防卫。

5、(1)父母贪财,把我卖给大户人家作妾。正妻十分妒忌,早晚都辱骂责打侮辱我,我实在忍无可忍,想逃得远远的。

(2)王生又极力辩白,道士这才离去。王生认为道士的话奇怪,有些(略微)怀疑那个女子。


【解析】 (1)重点词“赂”“鬻”“嫡”“詈、楚”“堪”“遁”。“嫡”翻译成“嫡妻、正室”皆可。“詈、楚”翻译成“责骂、打”,意思对即可。“早晚”最好翻译成“从早到晚”。

(2)重点词“白”“乃”“以”“颇”。“白”翻译成“辩白、辩解、解释”皆可;“乃”翻译成“才”或“于是、就”都可;“以”翻译成“认为”,翻译成“对……感到奇怪”不得分。“颇”翻译成“略微、稍微、有些、有点”都可。


参考译文

太原王生,早上出行,遇见一个女郎,怀抱包袱,独自赶路,步履非常艰难。王生急跑几步赶上她,原来是个十六七岁的美貌女子。心里非常喜欢,就问女子:“为什么天色未明就一个人孤零零地出行?”女子说:“你也是行路之人,不能解除我的忧愁,哪里用得着你费心问我。”王生说:“你有什么忧愁?或许我可以为你效力,我决不推辞。”女子黯然说:“父母贪财,把我卖给大户人家作妾。正妻十分妒忌,早晚都辱骂责打我,我不堪忍受,将要向远处逃跑。”王生问:“去什么地方?”女子说:“在逃亡中的人,哪有确定的地方。”王生说:“我家不远,就烦请你屈驾到我家去。”女子高兴,听从了王生。王生代女子拿着包袱,带着女子一同回家。女子四面看看室中没有别人,于是问:“你怎么没有家眷?”王生回答说:“这是书房。”女子说:“这地方很好。假如你同情我,想救活我,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要泄露消息。”王生答应了她。于是和女子交合。把女子藏在密室中,过了几天而别人不知道。王生把情况大略地告诉了妻子。妻子陈氏,怀疑女子是大户人家的陪嫁侍妾,劝王生打发女子走。王生不听从。

王生偶然去集市,遇见一个道士,道士回头看见王生,十分惊愕,就问王生:“你遇见了什么?”王生回答说:“没有。”道士说:“你身上有邪气萦绕,怎么说没有?”王生又尽力辩白。道士这才离开,说:“糊涂啊!世上竟然有死将临头而不醒悟的人。”王生因为道士的话奇怪,有些怀疑那女子;转而又想,明明是漂亮女子,怎么至于成为妖怪,猜想道士借作法驱妖来骗取食物。

没有多久,走到书房门,门从里面堵住,不能进去。心中怀疑堵门的人,于是翻过残缺的院墙。原来室门也关闭。王生蹑手蹑脚走到窗口窥看,见到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翠色面皮,牙齿长而尖利,像锯于一样。在榻上铺了张人皮,正手拿彩笔在人皮上绘画;不一会儿扔下笔,举起人皮,像抖动衣服的样子,把人皮披到身上,于是鬼变成了女子。看到这种情状,王生十分害怕,像兽伏在地上,爬行而出。急忙去追赶道士,却不知他去了哪里。到处寻找,在野外遇见道士,跪在道士面前乞求他解救自己。道士说:“请让我赶走他。这鬼也很苦,刚刚能找到替身;我也不忍心伤害她的生命。”于是拿蝇拂交给王生,令王生把蝇拂挂在卧室门上。临别时,约定在青帝庙相会。王生回去,不敢进书房,于是睡在内室,在门上悬挂蝇拂。一更左右,听到门外有齿牙磨动的声音,自己不敢去看,叫妻子去窥看情况。只见到女子来了,远远望见蝇拂不敢进门;站在那儿咬牙切齿,很久才离去。过了一会儿又来,骂道:“道士吓我,总不愿意将吃到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吧!”取下蝇拂扯碎它,撞坏卧室门进去。一直登上王生的床,撕裂王生的肚腹,掏取王生的心而后离去。王妻号哭。婢女进去用烛照,王生已死,腔中血流得处处皆是。陈氏骇怕,只流泪,不敢出声。

天亮后,叫王生弟二郎跑去告诉道士。道士发怒说:“我本来同情她,鬼东西竟然敢这样。”就跟随二郎一起来到王家。女子已经不知道在哪里。道士一会儿仰首向四面眺望,说:“幸好逃得不远,”问:“南院是谁家?”二郎说:“是我住的地方。”道士说:“现在你家里。”二郎十分惊愕,认为家中没有。道士问道:“是否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来?”二郎回答说:“我早上赶赴青帝庙,实在不知道。我将回去问问。”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说:“果然有个这样的人。早晨一名老妪来,想要为我们家做仆佣,我妻子留住了她,现在还在我家。”道士说:“这就是那个鬼。”于是和二郎一起到他家。拿着木剑,站在庭院中心,喊道:“孽魅!赔偿我的蝇拂来!”老妪在屋子里,惶恐害怕变了脸色,出门想要逃跑。道士追上去击打老妪。老妪仆倒,人皮哗的一声脱下来,老妪变成了恶鬼,躺在地上像猪一样地嗥叫。道士用木剑砍下恶鬼的脑袋;鬼身变作浓烟,旋绕在地,成为一堆。道士拿出一个葫芦,拔去塞子把葫芦放在浓烟中,像口吸气一样,浓烟飑飑地进入葫芦,瞬息间浓烟就被吸尽。道士塞住葫芦口,把葫芦放入囊中。大家一同去看人皮,皮上眉目手足,没有一样不具备。道士把人皮卷起来,像卷画轴的声音,卷后也装入囊中,于是告别想要离去。

陈氏在门口跪拜着迎接他,哭着求问起死回生的办法。道士推辞无能为力。陈氏更加悲伤,伏在起上不肯起来。道士沉思之后说:“我的法术尚浅,实在不能起死回生。我指一人,或许能做到这一点,去求他一定会有效果。”陈氏问:“什么人?”道士说:“集市上有个疯子,常常躺在粪土中。你试着问他哀求他。如果他发狂侮辱夫人,夫人千万不要发怒。”二郎也多次了解这个人,于是告别道士,同嫂嫂一起去找疯子。

在集市上,见到一个讨饭的人疯疯颠颠地在道上唱歌,鼻涕流有三尺长,全身肮脏得不能靠近。陈氏跪下来用膝盖行走上前。讨饭的人笑着说:“佳人爱我吗?”陈氏告诉讨饭的人来求他的缘故。讨饭的人又大笑说:“人人可以成为你的丈夫,救活他干什么?”陈氏坚决地哀求他。他竟然说:“奇怪啊!人死了求我把人救活,我是闹阎王吗?”怒气冲冲地用杖打陈氏。陈氏忍痛挨打。集市上人们渐渐聚集拢来,围得像堵墙。讨饭的人咯出满把的痰和唾沫,举着送向陈氏口边说:“吃了它。”陈氏面孔胀得通红,有为难的神色;又想起道士的嘱咐,于是勉强吃了下去。觉得那东西进入喉咙中,像团絮那么硬,格格吞下去,停在胸口部位。讨饭的人大笑着说:“佳人爱我啊!”于是起身,走开来不再回头。陈氏尾随着他,进入庙中,想追上去哀求他,就再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前前后后细细搜寻,一点儿也没有影子,只有惭愧怒恨地回家。

到家后,既伤心丈夫死得凄惨,又后悔受吃人痰唾的羞辱,仰向天、俯向地哀哭,只希望马上就死。正想拭去血迹收殓尸首,家中人站着看,没有谁敢靠近。陈氏抱着尸首,把肠子放入腹中,一边整理一边哭,哭到声嘶力竭,突然想要呕吐。觉得胸腹之间那吞下去的硬物突然从口里奔出来,来不及回头,已经落在王生尸身的腹腔中。陈氏吃惊地去看,竟是人心,在腹腔中还在突突地跳动,还有像烟一样的热气向上冒。陈氏感到十分奇怪,急忙用两只手抱合腹腔,极力把两边挤在一起。稍微松开一点,便有热气从缝中丝丝冒出来。于是撕开缯帛紧紧地缠束腹腔。拿手抚摸尸身,尸身渐渐由凉变温。用被子把尸身盖起来。半夜里打开被子看看,鼻子里已有呼吸了。到天亮,王生竟然活了。

本文由语文日刊公众号yuwenrika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