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井模式”让教育之花遍地香

 越秀区桂花岗 2017-08-18

    雷州市松竹镇东井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难觅一名高中生,到今年已先后走出400名大学生的巨大蜕变,成为当地无人不夸的教育村庄,其背后蕴藏着一代代东井村人前赴后继,为教育奉献的感人事迹。

    雷州市东井小学的课室宽敞明亮。 本报记者 刘冀城 摄

    接力:从教育基金会到子弟会

    东井村是松竹镇一个大村庄,拥有人口5000人,土地资源缺乏,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书无用论”一度在村中盛行,偌大一个村庄,竟找不到几个在读的高中生,更不用说大学生了。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时任东井村支部书记的周付顺决定兴起教育之风,培育人才。1983年,周付顺与其他村干部研究后决定成立东井村教育基金会,将村中猪肉档租金作为奖励读书优秀的学生奖学金。

    在该村,人们一直传颂着周攀生、周诗鑫、周忠秉等“教育三老”的美谈。他们培育了东井村第一代人才。正是他们的奉献,心系教育的精神,开启了东井村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局面。特别是周攀生,原海康县汽车站会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解决东井子弟进城求学住宿难的问题,周攀生在仅有三间房的情况下,仍收留了9名东井学子入住,加上周攀生一家三口,共12人住三间房。寒窗苦读,沐风栉雨。从周攀生家里走出的大学生就有10多个。

    十年树木,枝繁叶茂。1993年,该村同时考上13名大学生,在当地成为美谈,标志着该村的读书风气进入蓬勃发展期。据统计,至目前从东井村走出的大学生已达400多人,特别是今年,共有48人考上大学,打破该村最高历史纪录。

    由于大学生越来越多,1994年,在教育基金会的基础上,该村成立了东井学子会,主要负责发挥在校大学生的集体力量,从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帮助东井学子求学、就业和发展。学子会推动了东井村在校大学生的团结与合作,他们经常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一系列篮球赛、座谈会、支教等活动。

    随着东井村大学毕业人数和外出工作子弟越来越多,2012年,该村在广州市成立了东井村子弟会,为在外读书和工作的东井子弟搭建了一个交流、联络的平台。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周俊飞介绍,至目前已有300多人加入子弟会。该会除了为毕业的学子找工牵线搭桥外,还向东井子弟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有效凝聚了该村外出人员的感情,并为东井村整体建设出谋献策。“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代一代的接力和奉献。我们为此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周俊飞告诉记者,子弟会为反哺家乡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帮助。

    东井学子会会长周孝介绍,30多年来,村中无论多困难,一直将猪肉档的租金作为教育奖励金,村民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所以教育基金一直得以正常使用,大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东井学子发奋学习。据了解,这400名大学生中又走出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山大学2名博士和13名硕士。

    从没有一名大学生,到先后走出400多个大学生,人才济济;从原先村民“读书无用论”,到竞争“谁家孩子读书厉害”。30多年来,东井村人历经三代人的经营和传承,终于换来了东井村的教育辉煌。周俊飞感触说,这一切归根于重视教育,创建平台。

    反哺:教育之花遍地香

    在东井小学当校长将近十年的王挺光介绍,东井村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意识非常高,无论多困难,坚持每年奖励优秀学生,只要是学校和教育的问题,村干部都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及时解决问题。

    不论毕业的学子、村干部或是外出乡贤都非常关心和反哺基础教育。早几年,学校没有一个公厕,如厕时学生要翻墙出外,非常不便。乡贤周大川知悉后,拿出5万多元为学校建好公厕。接着,村干部带头捐款,又给学校修好围墙。

    2012年,看到学生坐着破旧的课桌上课,外出乡贤周冠桦捐赠了400套课桌。周耀森获悉学校教学楼残旧,毅然捐资68万元建起了一幢教学楼,并赠送电脑。教育创强时,村干部带头捐款,在外出乡贤和学子的热心支持下,捐款23万元,大大夯实了东井小学教育硬件。去年,看见学校篮球场、排球场锈迹斑斑不能使用,东井子弟会在会长周俊飞的带领下,捐款15万元。同时,周大川捐赠水泥和沙子,为学校建起了崭新的球场。村中周老伯看见幼儿园玩乐设备少,于是捐赠1万元买来了一套滑梯,现在成为孩子的乐园。

    “每个教师节,村干部、子弟会或学子会代表都来慰问老师,风雨无阻,让我们无比感动”。王挺光感触道,这几年来,乡贤周大川每年捐款12万元奖励东井小学的优秀学生和老师。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下,学校老师非常敬业,回报村民。东井小学各方面均在全镇名列前茅,全国优秀教师林金花就是在该校获得殊荣的。

    周孝介绍,每年大年初一,东井村大学生座谈会必定举行。初二、初三在大学生的筹备下,举行趣味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比赛,让村中在春节假期充满欢声笑语。“村民从读书无用论到崇尚教育,从过去闻名全镇惹事生非到多年来没有一个村民到学校滋事,甚至连学生打架也非常少见。风气巨大转变的背后蕴藏着教育的教化启智,现在村民已形成最大的共识:教育,才是最大的出路。”聊起村风今昔对比,村支部书记周广民印象尤为深刻。

    村民周光忠,将宅基地转让给村民后,用来支持子女读书;村民周武山,多穷也不让子女退学,起早摸黑,靠养猪崽支持几个孩子读大学,现在子女全部毕业,生活富足,周武山也安享晚年,过上幸福生活。

    “忠孝诚信,和睦勤勉,崇文尚德,福泽桑梓”走进该村,村训赫然在目。目前,该村重视教育、乡贤治村、文化兴村、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被誉为“东井模式”,它已是雷州很多大村庄学习的典范,很多村庄都纷纷到东井村取经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