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书画雅苑 2017-08-18

在中国传统书画领域中,扇面画艺术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形式,长久以来受到诸多书画名家与文人士大夫的垂青,历代文人墨客多曾在此方寸之间倾注自己的文思与才情,留下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书画经典。

扇面幅不盈尺,且形制固定,折扇上宽下窄,纸面高低不平,要在扇面上表现书画艺术,并非易事。

书画家一旦掌握了它的特征,加上巧妙的布设,在尺幅之中,亦能产生其他形式所不能展现的另一种情趣。因此同类题材,同样尺幅的作品,画在扇面上价格就特别贵,主要是扇面上作画的难度所决定的,于是在其上泼墨作画也就具有相当的难度。再者,折扇扇面材质丰富,如色纸、金笺、发笺等对墨、设色要求较高,画家往往难于掌握。因此,扇面书画越发能代表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水品。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丁云鹏 竹石云泉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当前可确定的第一幅书画合璧的扇面出于王献之之手。东晋时期,很多文人墨客开始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外,还有范晔、顾宝之等大文人。这种潮流的兴起大大提升了扇子文化的品味。

唐代画家周舫所作《簪花仕女图》中绘有一仕女,手执长柄绢质团扇,以此可看出在唐朝,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流行于上层社会。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周舫 · 簪花仕女图

在团扇上进行绘画与书法创作这一艺术活动形式,在宋朝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很多宋代绢本团扇扇面都被保存下来。

今传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团扇真可谓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团扇中“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14个字,唐代孙过庭在其所著《书谱》中将其形容为“落落乎如众星之列河汉”,意谓布置得非常巧妙,笔墨酣畅淋漓,大有举重若轻之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件作品为目前最早见到的书法扇面原迹。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宋徽宗 · 赵佶草书· 七言诗团扇

自明朝中叶至清初,可以说是折扇书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其原因有三点:首先,手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其次,文人书画在当时社会蔚然成风,再次主要是折扇书卷随意、携带方便,符合讲究生活情调的文人墨客的审美需要。

文人墨客潇洒、浪漫的人生价值观和独特的文化生活,折扇绘画形成了特有材质工艺、内容题材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交换、欣赏、应酬等社会功能。可见,扇子在明朝不论是“芳资”还是“雅物”,不仅仅是纳凉之物,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


明 代 扇 页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董其昌 仿倪山水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沈周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文征明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李流芳 山水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陈洪绶 花石蝴蝶图 扇页 金笺设色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孙克弘 梅花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吴彬 柳溪钓艇图 扇页 金笺设色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薛素素 溪桥独行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马守真 兰竹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项圣谟 天寒有鹤守梅花图 扇页 纸本设色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蒋嵩 山水图 扇页 金笺墨笔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蓝瑛 青山红树图 扇页 金笺设色

咫尺天地——中国扇面艺术

【明】 程嘉燧 芦艇笛唱图 扇页 金笺设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