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京剧知识 | 京剧曲谱 | 京剧唱段 | 京剧全剧 昆曲,其实喜欢它关注它的人也不少,但放置中国的泱泱人烟中这些人又能算多少?我作为北方人,所居的山东省又靠近京畿原本应该更先看到的是京剧,然而网络如此通常的今天,就算远隔千里万里的消息都可以顷刻间看到并了解,在读微博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喜好人文艺术的博主发布一些关于昆曲的博文和图片,文字冗长草草看过虽不甚懂但也留了个悬念,而对于图片无疑是最直观的感触。 我感觉我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南方的曲艺,在淘宝和豆瓣挑了不少的书,都没中意。忽然想到自己在早年间买过一本叫《极端之美》的书,是余秋雨写的,那时候超迷余秋雨的文字,他几乎所有的散文我都买了一个遍,那本书很薄,分为三大章,是茶、昆曲和书法,可不知什么原因价格却很贵,对比同期买来的书这本差不多整整贵了一倍。 我满心喜悦的翻开了这本书从第一章普洱茶开始读,结果因为那时所掌握的知识浅薄也没有读此类学术书的经验,被其中的人名地名繁琐的制茶工序绕的头昏脑涨,后来只能气急败坏的放弃了。 如今我急于对昆曲的扫盲,远水又不解近渴,因而这本书又重新捧于掌心。其实在翻第一章时我还是心有余悸,毕竟自己很少中途弃书,关于那未读完的章节来日再读,如今只读昆曲。 关于昆曲的这部分其实并不算长,只能算是个概论,本来自己预计可以一个晚上读完它,可因为中途一些自己的原因,用了将近两个晚上才把它消化。 这一章主要讲的昆曲的发展历程,从元代的南曲雏形到整个明代的辉煌再到清初的没落,整整二百多年的时间,影响了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昆曲又像一部历史,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平头百姓的闲情生活,同时又以另一种形式记录着王朝更迭和文化兴衰。 这一章总体来说写的非常好,条理清楚、依据完整再加余秋雨让人无法抵抗的语言,让我读的很爽快的同时又获益匪浅,但也毕竟只是个概论,他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提到而提到的也只是点到为止,如果昆曲是一本大部头的典章的话,这一章充其量也只能算书前面的一个序言而已。 余秋雨在前面讲述主要的是中国戏剧的发展,又引出了一个中国为什么对比国外戏剧产生时间晚的问题,原因是中国传统的“中庸”、“适”对于那些拥有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剧情的戏剧是排斥的,而之所以元代时戏剧以蓬勃之势发展的原因,是传统的道统观念被元朝的铁骑冲毁,使得官场的逢场作戏变成了勾栏瓦舍中的绵绵戏曲。戏剧的开端就是元杂剧,昆曲的发展是由于元杂剧的逐渐衰微,而后又有魏良辅和女婿张野塘对于昆曲唱腔和乐器进行了改革,其中梁辰鱼的《浣纱记》则是这一改革的完美体现。 对于昆曲来说,它能在明代持续繁荣又是有多重因素决定的,有先辈的锐利改革,还有一些演出活动,就如余秋雨说的虎丘中秋夜曲会;再如一些专业演员还有一些非专业的戏曲票友,这些非专业的人经常通过串戏来进行戏剧演出,余秋雨也列举了这些人的名单,包括我读《陶庵梦忆》知道的彭天锡;还有一些士人贵族的家庭戏班,如阮大成戏班。这些都为昆曲的繁荣做了很大的贡献。 余秋雨后几章也说到了因昆曲的过度“流行”而产生的相反效果,让大量的俗套呆板的剧目涌出。最后通过昆曲的发展历程对比欧洲同时期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指出了以昆曲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已落后于西方。 余秋雨在讲述昆曲发展时结合一些当下关于文化继承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出尘脱俗又针砭时弊使得文章拥有更多现实意味。 但他又在文章中过于展现自己的好恶,比如他就明确说元杂剧和昆曲之间他是喜欢元杂剧的,流露了对于元杂剧的留恋和论述昆曲的不愿,或许才让本来篇幅就不长的文章直到将近一半才正式说到昆曲,而且很多地方介绍的过于仓促,介绍昆曲没落那几章简直都有些急躁,整体读下来感觉刚开了一个好头就煞了尾。 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为京剧爱好者提供最全的京剧名段、京剧教学、京剧视频、京剧音频、京剧伴奏、京剧曲谱、戏曲、脸谱等信息,让我们一起弘扬国粹振兴京剧,为京剧爱好者及戏迷票友之间的学习交流搭建更好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