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俊峰:《周易·系辞》中的“君子”学说试探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8-19



凌俊峰先生近照)


凌俊峰

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凌俊峰(1992-),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儒学与易学。


摘要:《周易·系辞传》中的“君子”学说与孔子有紧密关系,它反映的思想应最早出现在孔子的中晚年时期。《系辞》中的“君子”学说充分体现出了道德内涵,将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优越的道德统一在一起,符合儒家思想人格修为的目标。相较于早期儒学思想文献《论语》,《系辞》中的君子学说的概念、内涵走向一致,思想更加成熟,也与其后子思、曾子一脉的学术理路接近。

关键词:孔子 《周易·系辞》 君子


问题的提出

 

《周易·系辞》分上下两篇,是重要的先秦学术典籍。它与《彖辞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并称“十翼”,在易学中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与《易经》六十四卦不同的学术体系,它充分地创建以《易经》六十四基础的阴阳辩证哲学体系,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1]的重要哲学命题,深化了易学的思想内涵,其中所体现的思想丰富多彩,“广矣大矣”,既有阴阳天地的对立转化,也包含了原始易学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更包含了“开物成务”、“神明其德”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内涵。研习儒家学术的传统学者多认为,《系辞》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2]《汉书·艺文志》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3],并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4]也就是说,在汉儒的学术体系中,孔子作《系辞》,是毋庸置疑的。不但如此,《易经》还拥有“圣道之源”的特殊地位,那《系辞》更是充分体现了孔子作为儒学开创者的思想的文章。在《系辞》与其它易传中,多次地提到了“君子”这一概念。传统学者多认为,这正是孔子亲自对“君子”这一重要儒家命题的阐述与论断,表达了孔子作《易传》的“戒占”之义。

但是此论早在宋代,著名学者欧阳修就提出异议。他认为《系辞》不是孔子所作,与孔子没有直接关系。近世疑古学风大盛,针对《系辞》作者的问题,又有了各种各样的思考与探索,学术得到了繁荣与发展。近年来,亦有学者如陈鼓应先生提出《易传》是稷下学宫黄老学派的作品[5]但陈先生只看到了《易传》思想的道家因素,却忽视了其思想中的儒家底色。我们认为,《系辞》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杂糅百家、超越百家的学术作品,不能简单将它划归哪个学派,这正是思想多元与自由的先秦诸子时期由众多学者共同思考、凝聚成的一部伟大作品。[6]

在孔子去世后,后学整理孔子的学术,述先圣之意,《系辞》的蓝本可能在这个时候已经写就了。曾子、子思时期,儒学迎来了又一次发展契机,曾子重视反躬自省与心性修养的学术理路开始流行。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君子”命题,也屡屡在此被提及,相较于反映早期儒家思想的著作《论语》,体现出了更加复杂的意义指向。本文试图通过对《系辞》中的“君子”内涵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勾勒出其思想的来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与损益。

 

“君子”的含义与《系辞》所见君子特质总结

 

    “君子”一词多次出现在先秦著作之中。《说文解字》对两个字分别解释如下:“君,尊也。从尹口,口以发号”[7]“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8]。因先秦时人以阳为尊,“子”便表示出对称呼者的尊敬。“君子”连用,则取其“地位尊贵”之义,一般在孔子之前的时代,专门指进行政治统治,发号施令的贵族。《诗经·古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正义》:“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9]。《说文解字》对“道”解释如下:“所行道也”[10],即人所走的路,故只有在国家政治层面统领者的涵义。《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11]。这里的“君子”都是地位较高的政治统治者,以智力为劳动,不带有道德内涵在其中。但因此这一词汇便逐渐连用,《论语》亦多见孔子论“君子”之语,从而让“君子”成为了重要的儒家命题。然而,孔子语境下的“君子”却发生了意义内涵的变化。

    作为一篇儒学经典,《系辞》中也反复出现“君子”一词,共涉及了七章内容。且都与《系辞》对《周易》卦辞、爻辞的特点的总结与阐发,或与《周易》本身的所体现的人文内涵有关。其所反映的是否完全为孔子本人的观点,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但《系辞》的“君子”,却有以下特点。

首先,通过《周易》的“戒占”功能,充分的体现出了道德内涵。《系辞》中孔子为了解释周易之道,大量地引用了周易爻辞,并加以思想上的解释与阐发,直接提供了为人处世的经验与哲学,通向人格的完善。《系辞上传》引“中孚”卦九二爻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孔子对此解释道:“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12]在这里,孔子善用取类比象的易学思维,将父子鹤鸣比喻为“君子”与“庶民”的互动关系,指出“君子”的言行是关键所在,只有慎言慎行,才能获得“千里之外”人们的响应与拥护。其引用“同人”卦九五爻爻辞:“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孔子对此解释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3]在这里,孔子也运用了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认为“同人”卦九五爻揭示了“团结一心”的秘诀,“君子”的同心同德虽然困难,却能够产生极其积极的效果。又如“谦”卦九三爻:“劳谦,君子有终,吉。”在这里孔子解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14]这里的“君子”不自矜夸,有功而不居,是真正德性充沛的优秀者。

其次,“君子”仍占有较高的社会身份与地位、道德与身份的优越得到了统一。“君子”本有贵族的意义指向,前文已论。《系辞》中的“君子”,固然已经带有了道德内涵,却不仅仅指向有道德修为的人,仍然指向社会中的上层群体。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君子”、“小人”的对立关系中发现。《系辞上传》中引孔子说:“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15]这里的“君子”本来应当乘车,占据较尊贵的地位并承担管理国家政治的职责,而“小人”则应该担负重物,付出体力劳动。在各安其序、各守其位的条件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群结构。推而广之,在这样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机构能够相对稳定地运转,社会能够保持常态发展。而一旦君子、小人的职分对立、蹋等,小人僭居君子之位,从事君子之事,其结果是引来盗寇,导致秩序走向崩溃。这正充分贯彻了儒学“差等”观念下贤人政治的理念:首先我们承认人与人智力、情感的不同,再通过教育,完全的发展每个人的才具,并量才而用,将德性圆满、智力优秀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实现社群的安定进步与政治的平稳运行。在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社会秩序崩溃,从而导致了无穷的战乱,在儒家学派眼中,其原因在于“礼”的缺失与“王道”政治的崩坏,为求让混乱秩序重新走向安定,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占据社会较高地位的“君子”,必须要有优秀的道德才能引领时代的进步,道德与身份,在《系辞》中真正得到了统一。

第三,“君子”深受“圣人之道”的熏陶,有“法天则地”的精神特质,是儒学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周易》充满了“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本专门用于卜筮,其结果中充满“吉凶”、“失得”的教诲,《系辞》阐发此理,认为其为上古圣王所作,“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16]所以占卜的卦、爻辞,也自有一套特殊的理论进行阐释:“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17]“三极之道”,即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也就是说,《系辞》中的君子是得天地之灵秀,通过研习周易能够与天地并立的伟大人物。这一时期的天人关系,强调的是天赋予人一定的禀赋才能,而人通过学习、体会易道,能够实现对个人性情的完善、发展,最终与天地并立,成为圣人君子。

《系辞上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18]《系辞下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9]在这里一卦之六爻,被赋予了“天”、“地”、“人”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意义,《系辞》指出的学《易》之法,正在于深入体会“三才”的变化道理:“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20]通过对《周易》卦序、爻辞的玩味,研易者可以发现大人之道,从而趋吉避凶,在生活中无往不利。《系辞》引孔子云:“《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21]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要深入体会天地之道,从而学习天的高明、地的薄厚。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显然就会想到《象传》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通过对天地精神的体认,最终能够找到完善自己人格的力量。

 

《系辞》所见“君子”与《论语》所见“君子”的比较研究

 

显然,《系辞》的成书是晚于早期儒家思想代表文献《论语》的。作为一部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著作,我们有必要把《系辞》中的君子拿来和《论语》中的君子做一些比较。

儒学思想中的“君子”之论,有其发展的源流,从商周之际的道德观念发展而来,又承继了早期儒学思想的许多观点。《论语》同样是反映先秦儒家思想的一部文献,其中的言论,凡是孔子所说,就确定为孔子本人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亦多论“君子”,这与《系辞》中的“君子”有相当大的联系,亦呈现出一定区别,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特点,获得新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概念内涵并不一致,有专门指向身份高贵的贵族者,突显其世袭血统,如孔子对别人疑问的回答:“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22],其中的“君子”因血缘高贵而得以直接从事政治,不用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又如孔子所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23],这里的“君子”也是从事政治后才得以接受礼乐的教化。相较于这一类人,孔子更赞同让虽然出身卑贱,但因学习礼乐而走向完善的“小人”去从政,显然这里的“君子”、“小人”虽然对立,却没有道德上孰优孰劣的区分。且孔子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24],无论出身尊卑,都应“学道”,这体现出儒学差等下的公正观,一旦拥有了道德与文化,就应该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政治,从而施行礼乐教化,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应该考虑出身贵贱的。

《论语》中的“君子”又有不考虑出身,专门指向道德优秀的士君子者,突显其道德内涵,这在《论语》中是占据主流的。从下面这些语句中就可得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7]……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详,而这样“君子”是真正符合儒家学派人格理想的人,他们是因知识与美德而高贵的士大夫,这正是孔子在结束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从事教育所迫切希望培养出的人。每个人生命是有限的,周游列国后的孔子已经68岁,这样的年纪恐怕不再能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了。面对无法挽回的局势,唯一能做的也许是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治国之术传给后人,让他们为自己的未竟理想去奋斗。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平治天下的理想担当,有经邦治国的文化修养与策略,这样的人都应该参与到这样一份事业当中。倘若儒家思想在这里没有跳出血缘高贵即人格高贵的传统论调,就缺乏了自由的精神与批判现实的价值。孔子在这里告诉他的学生们:一个出身卑贱的人仍然可以通过接受礼乐的教化,成为优秀的君子。孔子曾这样如实地评价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8]承认自己出身的卑贱是一种诚实与自信,拥有了在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的在为政中考虑到底层百姓的需求,推行善政。而《系辞》中的“君子”则获得了道德高尚与身份尊贵的统一,并不专门就其身份与道德而言,这一点在文章中我们也加以申论,兹不赘

若从先秦儒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则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亦呈现出矛盾与动态发展的特点,“身份”与“德性”有时相合,有时候分裂,早期儒学思想发展的不够成熟、理论系统仍然有所瑕疵,可从此窥见一斑。在《系辞》中,“君子”则获得了道德高尚与身份尊贵的统一,并不专门就其身份与道德而言。这里的“君子”思想已经与《论语》中的孔子早年、中年的思想有不同的理路。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系辞》中的“君子”观,恐怕最早可以上溯为孔子晚年的思想总结,这与司马迁所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29]的论断相当契合。

结论与余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系辞》中的儒家“君子”学说,相较于早期的儒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内涵走向统一。其有重视道德、身份内涵一致性的特点,更加重视个人心性的磨砺、道德的自修完善与人格完成,为儒学思想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孔子去世之后,七十子聚集在一起,对孔子所留下的学术进行讨论总结,而其往往各执孔子学说之一端,而最终导致儒学思想走向分裂,“儒分为八”,先秦儒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子的高足曾子和孙子子思,在对外的政治贡献和参政欲望显然不如孔子他们对儒学加以改造,开创的正是一条重视心性修养的学术理路。若要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则不得不说被宋儒抬高到《四书》之一的《中庸》。尽管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直到秦代才成书,但其思想的学术基础毫无疑问还是子思奠定的。这部文献所具有的哲学思辨与精深的义理,与朴素的早期儒学有明显的不同,而与《系辞》接近。《中庸》中强调君子对慎独的坚守、对命运的依循与安乐,对中庸之道的孜孜不倦,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完备的“君子”形象。

同时,《中庸》中的君子终于实现了尊贵身份与优秀德性的融合,“内圣外王”终于合二为一。正如其引述孔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它巧妙地将人们的外在命运问题转变为内在德性问题,让人们更加重视反躬自省、德行日进,也为现实中儒家知识分子们的因理想无法实现而带来的情感抑郁提供了消解的渠道。而这正是与我们在《系辞》中看到的君子形象一致的地方。正因为《中庸》与《系辞》中有太多的相似,才有学者把两篇文献放在一起比较。冯友兰首先将两者对论,他在《新原道》中提出:“《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中庸》说中,《易传》亦说中。《中庸》注重时中,《易传》亦注重时。不但如此,《中庸》与《易传》中底字句,亦有相同者……《易传》的作者不只一人,《中庸》的作者亦不只一人,《易传》的作者,也许有些就是《中庸》的作者。至少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中间,有密切底关系”[30]

考虑到孔子晚年对经学的推崇,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已经不再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观点,他们将所思所想融入经学、推演经义,开创了阐明经学义理、为圣人立言的风气,若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中庸》毫无疑问阐发的是《周易》的思想,因为在五经之中,没有第二部经典能像《周易》一样横跨天人之际、包罗万象又有深邃的思想底蕴。诚如杨向奎先生所说:“《中庸》完全可以纳入《易传》的行列之中,变作‘十一翼’,不会有‘非我族类’之感。”[31]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曾子、子思这一脉的儒家学者对《系辞》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加工,完成了《系辞》的蓝本,而最后这部文献又得到了诸子百家的重视与加工,杂糅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成为了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学术著作。

这一时期的学术,因为更加注重内在修养与心性的磨砺,故变得更加深邃有哲思,易学也是这样。朱熹说《周易》本为卜筮的著作,但显然“十翼”的作者们已经不再对《周易》占卜吉凶得失如此的重视,他们希望通过易占,人们能更加重视自己的德性修养,戒占的内涵被更加的凸显了。占卜的结果不再是给人们在具体事务上提供意见,而是反身修德、做个君子的教诲。就如散落在《易经》中的《象传》所说的那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许正是晚年的孔子对《周易》爱不释手的原因,他的想法经过后人的整理加工,终于成为了易学思想的主流。四库馆臣总结《周易》时说道:“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32]这正是超越千年,学者们对《周易》基本精神的远见卓识,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易学依然能够获得的宝贵价值。


注释

[1]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538页。

[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第2334页。

[3]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04页。

[4] 班固:《汉书》,第1723页。

[5] 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

[6] 张涛:《论<易传>的成书与学派归属》,《历史文献研究》,第29辑。

[7]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第26页。

[8] 许慎:《说文解字》,第311页。

[9] 《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780页。

[10] 许慎:《说文解字》,第36页。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968页。

[12]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43页。

[13]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43页。

[14]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44页。

[15]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44页。

[16]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31页。

[17]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31页。

[18]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35页。

[19]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602页。

[20]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31页。

[21] 黄寿祺,张善年译注:《周易译注》,第542页。

[22]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93页。

[23]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15页。

[24]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93页。

[25]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2页。

[26]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42页。

[27]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9页。

[28]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

[29] 司马迁:《史记》,第2334页。

[30] 冯友兰:《新原道》,《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779-780页。

[31] 杨向奎:《<易经>中的哲学与儒家的改造》,《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第34页。

[32] 《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