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要为她立贞节牌坊
我亲眼目睹寡妇
前几天听说她走了,走得无声无息,走得默默无闻,我一时感觉怅然却无奈。因为十几年前曾经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她可以说也是我们协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因此对她比较了解。我常常对其他同志说,像她这样旧社会是一定会给她立“贞节牌坊”的。
贞节牌坊是为表彰“节妇”和“烈妇”树立的,“节妇”是指妇女在丈夫死了后,没有再嫁的;而“烈妇”是指遭遇强暴反抗而死的,也包括当时反抗不了,过后自杀殉节的。立这牌坊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说,“节妇”守寡的时间越长,所受的苦越多;“烈妇”死得越惨烈,则她们受到的表彰越隆重。我这里要讲的故事并非外界压力下不能改嫁的寡妇,而是为了下一代心甘情愿终身守寡的老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瑞”出生在江南小县城书香门第,父辈们重视儿女教育。因此在旧社会就有机会从小学读到中学,解放后妇女地位大大提高,求知欲望很强的她,考入北京矿业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来到东北边陲一个煤矿工作。几年后便和一起分配来的男同学结婚,婚后生下第一个男孩。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来到冰雪世界,这三口之家其艰苦可以想象。但坎坷的命运远非如此简单,就在她怀上第二个孩子不久,晴天霹雳从天而降。丈夫早晨下井还好好的,煤矿瓦斯爆炸塌方,顷刻之间离开了她和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在娘胎里)。常言道,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瑞”为人正派,自尊心极强,周围的人都很敬重她。丈夫走后,瑞在同志们和单位领导关心下,生下了第二个男孩,从此开始拉扯着两儿孩子,大的才3岁,小的刚出生,过起孤儿寡母的日子。?当时,“瑞”才29岁,正是婚龄佳期,又受过高等教育,不断有人上门提亲,劝她:“你正年轻,走一步吧。满河的清水,哪里不好下罩?!”“瑞”总是摇头说“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她知道带着孩子改嫁,孩子肯定会受歧视,她发誓要把儿子抚养成人,让孩子有尊严地成长,不能让孩子心理留下一丝阴影。“瑞”既当爹又当妈,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可“瑞”坚强地撑起这个三口之家,从不让孩子受委屈。有一次,读小学五年级的大儿子跟隔壁的小孩吵架,那小孩骂他“有娘养无爹教”。大儿子哭着把这话说给瑞听。顿时,瑞眼泪哗哗直淌,觉得是自己牵连了儿子。她把儿子拥入怀里,安慰道:“今后,我要让你们过得比有爹的孩子强。”?瑞一生勤扒苦做,从不让自己闲住。白天在矿上的技术科画图写资料,晚上就伴着儿子做作业,她不是洗衣服、纳鞋底,就是缝制衣服。儿子们睡着后,她守着孤灯,埋头学习或整理白天没有完善的资料,有时一直熬到鸡叫三遍。
瑞之所以拼命做事,还有一个原因,她说要“报恩”。因为,儿子读书的学费不但都被学校减免了,单位还给她的儿子发抚恤金。她经常叮嘱儿子,要记住党的好,长大要报党的恩。?后来领导考虑她南方老家还有年迈的父母,同时回到老家,毕竟还有众多亲戚可以互相照应。便破格同意她调回家乡一个小煤矿,(这在当时可是非常特殊的优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瑞由满头青丝熬到两鬓露霜,两个儿子大学毕业。
并且都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她也早到退休年龄。按常理她该安享天伦之乐了。而“瑞”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十分清楚,现时代婆媳关系是最敏感的难题,两个儿子结婚后都和岳父母生活在一起,她不愿让儿子为难,依然独自一人生活在镇上的宿舍里。刚退休时,精力尚充沛,便应邀到市里一个学会帮忙做些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一点额外补贴,更重要的也可以排解寂寞。镇离市里较远,为免除来回奔波,她就一直住在学会办公室的小房间。白天有人来往还不觉得冷清,夜里却是单身孤灯。有时春节儿子接她去团聚,终究因两亲家生活在一起大家别扭,瑞知趣地借口学会事多,不几天就返回。
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无情地摧老身心,转眼间已年近八旬,瑞的体质和精力,再无力在学会工作,加上一个老人单独住在办公室,也让人放心不下,便送她进了市里的敬老院。刚开始还感觉不错,可后来渐渐觉得与周围的老人很难沟通,生活也不太习惯,只得由亲戚介绍,住到离城较远的小乡村与一个远房姐妹(比她年轻)同住,以便生活上有所照顾。可内心的孤独显而易见,长年累月也见不着儿孙一面。
这代老人注定是孤独的;而且还是心碎掉一地的老人,因为自己不仅要学会在孤独中释去自己的凄凉;而且还得学会任何时候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因为现在九十几岁的孤独老人同样也只能是自食其力的人;这也是中国特色呀。
1
|
|